《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谈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gji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六上《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语言平白且富有情趣。教学这篇课文,我决定把学习课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课文中出现的几种大自然文字,引导他们去揣摩文章语言,发现课文中的亮点,通过交流品读,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课始,我用一首诗《春江晚景》导入本课,让学生猜一猜,从这首诗中的哪些景物看出春天来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揭示课题。
  课前预习时,学生曾围绕课题提出了3个问题:(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它们有什么用处?(3)怎样认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经过学习讨论,大家有了明确的答案: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文中这些星、云、石等物体,大自然中的每一颗星,每一颗小石子,都是文字,他们的用处是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分析气象、了解地质变迁等。接着,让学生分段,并说出依据。在师生、生生对话讨论中,学生对全文内容就有了总体的把握,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学生学习第2-6自然段。首先从“神奇天书”和“有趣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默读,画出相应的句子后,用简洁的语言或关键词概括,并在书上标注。然后,在小组里和同伴讨论交流,提出意见。
  在全班汇报交流时,以学生说为主,我只是适时出示一些资料,帮助他们理解得更清楚。如出示星空图,大家一同来分辨小熊星座,找北极星,找到北斗星。看图理解砧状云,明白名称的由来,提示学生:“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这么容易吗?”学生思考后领悟:他们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的。适时给学生一些拓展,学生自由朗读农谚,边读边感悟,品味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记忆中的积累,引起共鸣。
  理解花岗石的迁移有些难度,因为这石头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披着青苔穿过森林呢?上课时,我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理解这是“冰川漂砾”现象, “爬”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加引号是表示特殊含义,意思是“漂”。
  就这样,学生自读、自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教学始终在师生饱满的情绪中进行。
  怎样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呢?学生结合课文的第7自然段纷纷给出答案,共同提炼关键词:细观察、多看书、善请教,勤实践。
  之后,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体会,说说为什么喜欢读它。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特色:文章语言很有趣,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正是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文中的动词也用得精妙,如:“搬、穿、爬、带、走……”,作者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特别是“爬”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漂砾的现象。
  大自然的文字还有很多,我请学生仿照课文的叙述方法写一个文字和它的作用,要写得生动有趣。学生结合准备的资料,开动脑筋仿写,如:“蚂蚁忙搬家,蜻蜓低低飞,鱼儿跳水面,蚯蚓到处爬,这是它们在说‘要下雨了’”。“树桩的圈圈会说话,一圈就是一岁,多少圈就是多少岁。”“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汇报,然后我把学生的话语整理成一篇小散文,他们读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学完课文,学生纷纷说:“大自然好神奇,藏有无穷的奥秘。”“我们真的应该多出去看看大自然,多增长见识,掌握一些本领。”我及时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迷了路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同学们各自发表了看法,都能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最后,我倡议大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积极探索自然。课后作业是以“大自然的文字”为内容出一份小报,其中要有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的环保标语口号。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妃宫小学分校)
其他文献
一、 求实  教师抓住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争取每节课不拘一格、恰到好处地去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如果光有明确的目标而不去实现或实现不了,那么再生动优美的课堂又有什么意义?不要怕别人说你“过时”,说你“俗气”,该俗时就要俗。记得于永正先生在上《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课文中的词义,他与学生一道探索,比如,“团团围住”一词,学生们都上前团团围住他,学生们一下子就理解了。
期刊
一、 明确指向、分享交流,让标记类批注更为准确  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预习性批注和查找内容式批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本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了解文本,准确快速地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首先,从文本表达的内容入手,让学生能够有效获取相关内容的信息,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以了解文本内容,为文章理解做好铺垫。我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前,在安排预习要求时,让学生搜集关于剪纸的资料和图片,使他们从感性
期刊
一、 不求甚解背诗文  古诗是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含义深湛,篇幅短小却包含很多内容,对语言理解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古诗是比较困难的。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首古诗都字字明白,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可以放在引导学生诵读
期刊
一、 巧用“说”,情动辞发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当然少不了说的练习。因此,根据学生的说,我们可顺势让他们写一写,让“说”为“写”铺设平台,以此降低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我利用“饱经风霜”的词义就是“经历过许多的艰难困苦”,引导学生想象:车夫在生活中、拉车中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在困难面前,他会怎么想?怎么做?他生活的艰难、内心的痛苦表现在外表
期刊
一、 导入语——引人入胜  教学伊始,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导入新课《月亮湾》时,我利用文中的一句总起句,设计了一个名叫“心随耳动”的游戏。游戏规则是:我先说一句话,然后请两组小朋友开火车重复这句话,看谁说得既正确,又有感情。规则刚说完,我声情并茂地说:“我的家在月亮湾,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只见学生们竖耳倾听,生怕漏掉一个字。他们一个个重复时,越说越有表情,越说越有语感,好像已
期刊
在我的习作评讲课中,一直在尝试着“习作自能评改”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互评互改,是融教师示范评改、学生自我评改、同学相互评改、师批生改为一体,学生通过“习作→评价→修改→再评价→再修改……”的多次信息反馈,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强化学习动机的一种习作评改的方法。根据不同年级,我会分别采用“三读三改法”和“三遍法”。  “三读三改法”操作流程是:
期刊
一、 利用简笔画想象习作  利用简笔画想象习作时,教师可以出示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多角度选材,猜想“图画背后”的故事;教师也可以同时展示几幅图画,让学生品味画面,立足生活,生发联想,体会言语情境,触发写作灵感。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喜、怒、哀、乐四幅简笔画,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猜想每一种表情后面的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自定故事情节,情真意
期刊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都以主题组织单元,把3—4篇有着相同主题的课文放在一个单元里,有利于教师树立整体教学的观念,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要想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语文教师就要弄清楚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树立整体教学的观念。  一、 单元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习一单元课文前,教师应该花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单元导读”,作为上好一单元中课文的“入门课”。教师带领学生到“单元”里去接触语言文字,
期刊
一、 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谈话导入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就是师生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感情、发表意见的导入方法。谈话导入能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和蔼的神情,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轻松的谈话,营造了温馨的“学习场”,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的感情得到很好的沟通。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唱支歌给同学们听一听。(师唱
期刊
教学主线的设计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的“功课”,抓住了教学主线,就抓住了文本结构网络中的主脉,也就了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下面结合苏教版三上《金子》一文教学主线的设计过程,谈谈我的做法。  读过几遍课文后,我很快确定了“一明一暗”两条相互交融的教学主线,即以“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为落脚点,紧扣“梦想”,以“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彼得的梦想实现了吗?”“彼得是怎样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