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六上《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语言平白且富有情趣。教学这篇课文,我决定把学习课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课文中出现的几种大自然文字,引导他们去揣摩文章语言,发现课文中的亮点,通过交流品读,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课始,我用一首诗《春江晚景》导入本课,让学生猜一猜,从这首诗中的哪些景物看出春天来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揭示课题。
课前预习时,学生曾围绕课题提出了3个问题:(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它们有什么用处?(3)怎样认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经过学习讨论,大家有了明确的答案: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文中这些星、云、石等物体,大自然中的每一颗星,每一颗小石子,都是文字,他们的用处是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分析气象、了解地质变迁等。接着,让学生分段,并说出依据。在师生、生生对话讨论中,学生对全文内容就有了总体的把握,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学生学习第2-6自然段。首先从“神奇天书”和“有趣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默读,画出相应的句子后,用简洁的语言或关键词概括,并在书上标注。然后,在小组里和同伴讨论交流,提出意见。
在全班汇报交流时,以学生说为主,我只是适时出示一些资料,帮助他们理解得更清楚。如出示星空图,大家一同来分辨小熊星座,找北极星,找到北斗星。看图理解砧状云,明白名称的由来,提示学生:“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这么容易吗?”学生思考后领悟:他们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的。适时给学生一些拓展,学生自由朗读农谚,边读边感悟,品味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记忆中的积累,引起共鸣。
理解花岗石的迁移有些难度,因为这石头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披着青苔穿过森林呢?上课时,我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理解这是“冰川漂砾”现象, “爬”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加引号是表示特殊含义,意思是“漂”。
就这样,学生自读、自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教学始终在师生饱满的情绪中进行。
怎样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呢?学生结合课文的第7自然段纷纷给出答案,共同提炼关键词:细观察、多看书、善请教,勤实践。
之后,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体会,说说为什么喜欢读它。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特色:文章语言很有趣,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正是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文中的动词也用得精妙,如:“搬、穿、爬、带、走……”,作者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特别是“爬”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漂砾的现象。
大自然的文字还有很多,我请学生仿照课文的叙述方法写一个文字和它的作用,要写得生动有趣。学生结合准备的资料,开动脑筋仿写,如:“蚂蚁忙搬家,蜻蜓低低飞,鱼儿跳水面,蚯蚓到处爬,这是它们在说‘要下雨了’”。“树桩的圈圈会说话,一圈就是一岁,多少圈就是多少岁。”“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汇报,然后我把学生的话语整理成一篇小散文,他们读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学完课文,学生纷纷说:“大自然好神奇,藏有无穷的奥秘。”“我们真的应该多出去看看大自然,多增长见识,掌握一些本领。”我及时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迷了路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同学们各自发表了看法,都能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最后,我倡议大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积极探索自然。课后作业是以“大自然的文字”为内容出一份小报,其中要有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的环保标语口号。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妃宫小学分校)
课始,我用一首诗《春江晚景》导入本课,让学生猜一猜,从这首诗中的哪些景物看出春天来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揭示课题。
课前预习时,学生曾围绕课题提出了3个问题:(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它们有什么用处?(3)怎样认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经过学习讨论,大家有了明确的答案: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文中这些星、云、石等物体,大自然中的每一颗星,每一颗小石子,都是文字,他们的用处是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分析气象、了解地质变迁等。接着,让学生分段,并说出依据。在师生、生生对话讨论中,学生对全文内容就有了总体的把握,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学生学习第2-6自然段。首先从“神奇天书”和“有趣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默读,画出相应的句子后,用简洁的语言或关键词概括,并在书上标注。然后,在小组里和同伴讨论交流,提出意见。
在全班汇报交流时,以学生说为主,我只是适时出示一些资料,帮助他们理解得更清楚。如出示星空图,大家一同来分辨小熊星座,找北极星,找到北斗星。看图理解砧状云,明白名称的由来,提示学生:“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这么容易吗?”学生思考后领悟:他们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的。适时给学生一些拓展,学生自由朗读农谚,边读边感悟,品味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记忆中的积累,引起共鸣。
理解花岗石的迁移有些难度,因为这石头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披着青苔穿过森林呢?上课时,我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理解这是“冰川漂砾”现象, “爬”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加引号是表示特殊含义,意思是“漂”。
就这样,学生自读、自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教学始终在师生饱满的情绪中进行。
怎样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呢?学生结合课文的第7自然段纷纷给出答案,共同提炼关键词:细观察、多看书、善请教,勤实践。
之后,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体会,说说为什么喜欢读它。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特色:文章语言很有趣,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正是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文中的动词也用得精妙,如:“搬、穿、爬、带、走……”,作者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特别是“爬”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漂砾的现象。
大自然的文字还有很多,我请学生仿照课文的叙述方法写一个文字和它的作用,要写得生动有趣。学生结合准备的资料,开动脑筋仿写,如:“蚂蚁忙搬家,蜻蜓低低飞,鱼儿跳水面,蚯蚓到处爬,这是它们在说‘要下雨了’”。“树桩的圈圈会说话,一圈就是一岁,多少圈就是多少岁。”“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汇报,然后我把学生的话语整理成一篇小散文,他们读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学完课文,学生纷纷说:“大自然好神奇,藏有无穷的奥秘。”“我们真的应该多出去看看大自然,多增长见识,掌握一些本领。”我及时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迷了路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同学们各自发表了看法,都能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最后,我倡议大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积极探索自然。课后作业是以“大自然的文字”为内容出一份小报,其中要有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的环保标语口号。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妃宫小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