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上扬来看,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在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情况下,高校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也应加强重视。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心理异常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深入改革,社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所以,在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系现有学生1200人左右,贫困生有180人,占总数的15%,按照这样的比例来推算,该校在校生中贫困生约2100人左右。这些贫困生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导致其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所以了解贫困生心理异常的表现、原因以及改进对策,是刻不容缓的。
高校贫困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
(一)自卑、敏感心理
自卑是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他们对自己有着不满、鄙视和否定的意识。大学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家庭富裕的同学赶时髦、穿名牌,挥金如土,潇洒自如,更加让一些贫困生觉得自己寒酸,低人一等。有的贫困生甚至不愿得到他人的任何经济上的帮助,觉得这样伤害了其自尊心。
(二)焦虑、压力心理
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读书的费用是高额的,贫困生能来校读书,有的是靠家庭贷款,有的是靠家庭借钱,这些钱是需要贫困生日后来偿还的,他们来校读书的同时也担负了很大的压力,他们担心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而偿还不了债务,对未来毫无信心。这种焦虑会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
(三)嫉妒、怨恨心理
贫困学生一般在学习上和其他能力上都不亚于富裕家庭的同学,只是经济条件较差,他们便觉得低人一等,这使得他们怨恨贫困,嫉妒富裕,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无能,埋怨他们没有给予自己更好的生活。这样的心理,如果不正确引导,可能会引发诸多不良行为。
(四)贪慕虚荣心理
有些贫困生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别人穿名牌,他也要穿;别人玩什么,他也要玩;别人吃什么,他也要吃,拿着父母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来挥霍。有的贫困生对学校的勤工助学机会并不珍惜,他们怕吃苦、怕脏、怕累,往往不能坚持,并且认为这些岗位都是不体面的工作,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穿着打扮、追求快活人生上,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能高人一等。
从整体上讲,贫困生中有一些品学兼优、心理素质良好、毅力坚韧的学生,但从个体来看贫困生的心理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的原因只要有以下方面。
高校贫困生心理异常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主观态度的影响
导致贫困的因素很多,所以贫困既不是缺点更加不是耻辱。但是有些贫困生不这么看,他们把贫困当成无能、耻辱,并因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这样的贫困生把支助更多的当成是一种自疚。而有的贫困生认为学校关心、支助是应该的,一旦他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关心和照顾,心里就会莫名的不愉快。作为贫困生应该把贫困看成一种考验,要正确看待当前的状态,并积极主动地去克服一切困难,很多贫困生则是把贫困看成是磨难,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谈到学校环境,首先要从学生入校开始说起。大多数的高校都是集中在城区,而贫困生一般都是来自山区或者农村,所以他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城市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贫困生会感受到得新环境与旧环境之间的落差很大,所以学习相对来说比较空乏。再者,贫困生在中学的教育模式和条件与城市教育的不同,如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可能是其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很多地方的外语学的是小语种,并没有学过英语,计算机也是如此,所以进入高校,他们很多课程的基础不好,感觉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很大,这样有可能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地方的教育很少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贫困生往往可能在进校之前就已经存在着心理疾病,而没有及时地解决。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在中学时,不管是否贫困,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准则就是成绩,贫困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来获得重视和尊重,而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高等学府无法成为世外桃源,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既不能依赖父母,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加之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其他同学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
综上可知,使贫困生心理异常的原因不是一方面的,既有外在物质上的,也有内在心理上的,因此,要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异常问题,必须坚持物质资助和精神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异常的对策
(一)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自信心
贫困生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要让贫困生从心理上正确看待贫困,要让他们知道,贫困是由历史和自然的条件造成的,而并非是某个人的责任,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要觉得低人一等,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树立信心。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如讲座、案例宣传、社会实践等等,来激励贫困生,教育他们不要被贫困吓倒,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才有可能改变贫困的现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知恩图报、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也是导致贫困生心理异常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很多贫困生都享有助学贷款的政策,以这样一种形式,让更多的贫困生能走进高校,但是现阶段的助学贷款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现在实行生源地贷款,不同的地方贷款的政策都不一样,导致很多的贫困生不能及时贷款,这可以通过统一贷款政策来解决。还有学校方面,可以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给予特殊的“奖学金”,这样既可以缓解优秀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也更加激励贫困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现在很多学校也给贫困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这些都可以解决贫困生在经济上的燃眉之急。
(三)大力优化育人环境,消除贫困生孤单、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造成了贫困生心理异常。这样的异常的心理对其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都会有影响,所以,更要注意其内心变化。学校应注重加强校园、班级、寝室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相互理解的良好风尚,班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积极组织或者带领大家参与课外活动,让贫困生融入这个集体,不再有孤单、自卑的心理,从而减轻其精神上带来的压力。
(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高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相关的讲座,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堂上系统的学习,让每个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使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试方法和技巧,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自己能及时地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所以该教育必须贯穿整个高校学习的教育之中,按照每个年级的学生心理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每个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咨询师应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如通过开展“一对一”的咨询,对心理问题严重的贫困生,进行有效地疏导,消除其心理障碍。学校还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试,有些贫困生可能对于心理调查很敏感,可以通过一些班干部或者其他的同学来了解,这样,咨询老师才能掌握好其心理波动。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作为贫困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都是很大的,在高校,要不断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开拓自己的美好未來。
(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系)
参考文献
方文晖等.谨防贫困生“心理贫困”[J].中国教育报,2003-09-03.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心理异常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深入改革,社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所以,在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系现有学生1200人左右,贫困生有180人,占总数的15%,按照这样的比例来推算,该校在校生中贫困生约2100人左右。这些贫困生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导致其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所以了解贫困生心理异常的表现、原因以及改进对策,是刻不容缓的。
高校贫困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
(一)自卑、敏感心理
自卑是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他们对自己有着不满、鄙视和否定的意识。大学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家庭富裕的同学赶时髦、穿名牌,挥金如土,潇洒自如,更加让一些贫困生觉得自己寒酸,低人一等。有的贫困生甚至不愿得到他人的任何经济上的帮助,觉得这样伤害了其自尊心。
(二)焦虑、压力心理
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读书的费用是高额的,贫困生能来校读书,有的是靠家庭贷款,有的是靠家庭借钱,这些钱是需要贫困生日后来偿还的,他们来校读书的同时也担负了很大的压力,他们担心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而偿还不了债务,对未来毫无信心。这种焦虑会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
(三)嫉妒、怨恨心理
贫困学生一般在学习上和其他能力上都不亚于富裕家庭的同学,只是经济条件较差,他们便觉得低人一等,这使得他们怨恨贫困,嫉妒富裕,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无能,埋怨他们没有给予自己更好的生活。这样的心理,如果不正确引导,可能会引发诸多不良行为。
(四)贪慕虚荣心理
有些贫困生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别人穿名牌,他也要穿;别人玩什么,他也要玩;别人吃什么,他也要吃,拿着父母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来挥霍。有的贫困生对学校的勤工助学机会并不珍惜,他们怕吃苦、怕脏、怕累,往往不能坚持,并且认为这些岗位都是不体面的工作,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穿着打扮、追求快活人生上,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能高人一等。
从整体上讲,贫困生中有一些品学兼优、心理素质良好、毅力坚韧的学生,但从个体来看贫困生的心理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的原因只要有以下方面。
高校贫困生心理异常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主观态度的影响
导致贫困的因素很多,所以贫困既不是缺点更加不是耻辱。但是有些贫困生不这么看,他们把贫困当成无能、耻辱,并因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这样的贫困生把支助更多的当成是一种自疚。而有的贫困生认为学校关心、支助是应该的,一旦他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关心和照顾,心里就会莫名的不愉快。作为贫困生应该把贫困看成一种考验,要正确看待当前的状态,并积极主动地去克服一切困难,很多贫困生则是把贫困看成是磨难,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谈到学校环境,首先要从学生入校开始说起。大多数的高校都是集中在城区,而贫困生一般都是来自山区或者农村,所以他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城市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贫困生会感受到得新环境与旧环境之间的落差很大,所以学习相对来说比较空乏。再者,贫困生在中学的教育模式和条件与城市教育的不同,如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可能是其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很多地方的外语学的是小语种,并没有学过英语,计算机也是如此,所以进入高校,他们很多课程的基础不好,感觉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很大,这样有可能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地方的教育很少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贫困生往往可能在进校之前就已经存在着心理疾病,而没有及时地解决。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在中学时,不管是否贫困,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准则就是成绩,贫困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来获得重视和尊重,而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高等学府无法成为世外桃源,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既不能依赖父母,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加之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其他同学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
综上可知,使贫困生心理异常的原因不是一方面的,既有外在物质上的,也有内在心理上的,因此,要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异常问题,必须坚持物质资助和精神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异常的对策
(一)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自信心
贫困生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要让贫困生从心理上正确看待贫困,要让他们知道,贫困是由历史和自然的条件造成的,而并非是某个人的责任,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要觉得低人一等,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树立信心。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如讲座、案例宣传、社会实践等等,来激励贫困生,教育他们不要被贫困吓倒,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才有可能改变贫困的现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知恩图报、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也是导致贫困生心理异常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很多贫困生都享有助学贷款的政策,以这样一种形式,让更多的贫困生能走进高校,但是现阶段的助学贷款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现在实行生源地贷款,不同的地方贷款的政策都不一样,导致很多的贫困生不能及时贷款,这可以通过统一贷款政策来解决。还有学校方面,可以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给予特殊的“奖学金”,这样既可以缓解优秀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也更加激励贫困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现在很多学校也给贫困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这些都可以解决贫困生在经济上的燃眉之急。
(三)大力优化育人环境,消除贫困生孤单、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造成了贫困生心理异常。这样的异常的心理对其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都会有影响,所以,更要注意其内心变化。学校应注重加强校园、班级、寝室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相互理解的良好风尚,班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积极组织或者带领大家参与课外活动,让贫困生融入这个集体,不再有孤单、自卑的心理,从而减轻其精神上带来的压力。
(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高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相关的讲座,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堂上系统的学习,让每个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使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试方法和技巧,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自己能及时地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所以该教育必须贯穿整个高校学习的教育之中,按照每个年级的学生心理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每个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咨询师应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如通过开展“一对一”的咨询,对心理问题严重的贫困生,进行有效地疏导,消除其心理障碍。学校还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试,有些贫困生可能对于心理调查很敏感,可以通过一些班干部或者其他的同学来了解,这样,咨询老师才能掌握好其心理波动。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作为贫困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都是很大的,在高校,要不断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开拓自己的美好未來。
(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系)
参考文献
方文晖等.谨防贫困生“心理贫困”[J].中国教育报,200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