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演唱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声音的位置”的理解和掌握。所谓声音的“位置”,就是鼻窦以及眉心周围所产生的共鸣音响,是声音在口咽腔中产生共鸣进而在鼻腔中继续共鸣后向面部的发射。声音的位置问题,实质上就是对共鸣腔体的合理调节运用,只有将各个发声器官与歌唱机能互相配合协调运用,才能通过共鸣腔体引起共振,获得声音的“高位置”,最终产生整体歌唱的效果。
【关键词】声乐教学 歌唱 声音位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24-02
在聲乐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因自身条件不同、音质音色各异,其共鸣腔体以及人体器官就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共鸣效果。单纯用气息带动声带发出声音,就会出现声音弱、声音飘散、声音不稳等现象。只有通过共鸣腔体引起共振,从而产生大量泛音,使声音尽可能变得饱满、优美、松弛,并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形成一种立体的感觉,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因此,熟练地掌握高位置声音的练习技巧对于提高歌唱者的演唱水平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声音位置与歌唱的关系
美妙的歌声是每个演唱者孜孜不倦的终生追求。但在歌唱中,声音位置如同声音的指挥,引导和支配着声音的音色与效果。因此,良好正确的声音位置是歌唱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摸索,用正确的方法反复训练,才能准确掌握声音位置进而与演唱方法相结合,最终获得明暗适度、色彩丰富且能贯穿全场的声音,达到预期的演唱效果。
1.高位置声音使歌唱更加悦耳
为了更好地表达声乐作品中的艺术情感,通常要求歌唱声音既要有“整体感”,又要有“立体感”。从气息的支持到声音的位置,再到正确的咬字,相互协调配合才有了最终悦耳的歌声。高位置声音可以将共鸣腔体进行有机联系,使参与其中的各个发声器官更加协调统一,使演唱者发出的声音更为圆润集中且富有立体感。高位置不仅能帮助声音获得良好的音质,更能控制音色的变化。通过共鸣器官各司其职且相互配合,口腔、咽腔所形成的共鸣能带来饱满、明亮的音色,胸腔共鸣则能为声音增添浑厚、宽广的色彩,鼻腔同样也能带来清透、柔和的美化声音的作用。总之,高位置声音不仅能够更好地充分利用人声的共鸣器官,让音色增加艺术表现力,而且可以使声音产生立体感,还能使歌唱者减少体能消耗、减轻声带负荷,更加游刃有余地去诠释作品的情感内涵。
2.高位置声音有助于增强歌唱效果
对于歌唱者来说,声乐是一门舞台表演艺术,只有将声乐作品的内心情感认知通过歌唱声音充分抒发演绎,才能称之为声乐。因此,想要更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内容,除了要求歌唱者对作品要有清晰准确的情感认知外,歌唱者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饱满的歌唱状态。高位置声音一方面能够使歌唱者喉咙获得轻松自然的放松状态,保证声音具有弹性和光泽的音质。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意识调控,放下心理负担;缓解紧张情绪,消除消极情感;酝酿积极情绪,建立积极心态,从而头脑清醒、精神饱满、充满自信,获得精神抖擞的歌唱状态,在演唱过程中完美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内容,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二、歌唱中的声音位置问题
在声乐练习过程中,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习声乐时间不长,没有形成声音位置的概念,把握不准具体的声音位置,获得高位置声音比较困难,无法轻松自如地控制声音的强弱变化,以致于有的学生尽管十分刻苦努力,结果却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在于口腔没有得到充分打开和利用,发声体不能充分振动,未能获得歌唱中的高位置声音造成的。但高位置声音较为抽象,难以准确理解把握。声音是依靠声波得以传送,没有具体的位置。所谓的声音位置,只是长久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向性的表述或习惯。这种抽象的高位置声音也并非没有规律、无章可循、无法寻找,其实质是指声音所需要的头腔共鸣的位置。首先,要学会“听”。和“低位置”所发出的既扁平又窄的声音不同,高位置的声音饱满且圆润,宽阔而又优美,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细腻地表现出色彩的变化。正是由于声音在共鸣腔体的作用下便于灵活运用,吐字清楚的同时能更好地把握音准,因此才产生了柔和、明亮的声音。其次,要学会体验“低位置”和“高位置”在发声时对身体造成的不同“感受”。“低位置”的声音“支柱”来自喉头的压力和咽部肌肉的过度紧张,使“声音管道”紧闭,因此导致声音的局限性,让歌唱者误以为自己声音音量很大,而实际上声音十分微弱。而支撑“高位置”声音的则是积极的呼吸,对歌唱者来说,“高位置”的声音似乎形成在头腔上。同样是头部共鸣器官共振,但产生的结果却不相同。卡米罗艾维拉尔第曾说:“把胸音摆到头音上,把头音摆在胸音上。”这种独特的方式解决了胸腔与头腔的混合运用,同时也肯定了将所有的共鸣器官同时参与到歌唱中的必要性。
三、高位置声音的训练方法
高位置声音是声乐教学中声音学习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声乐演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想要获得优美流畅的歌唱效果,就需要参与演唱的各个器官能够紧密配合。听似简单实则不易,不仅需要反复练习并准确掌握练习的方式方法,还要对于获得和使用高位置声音有清晰透彻的认知。
1.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
“高位置”能产生圆的、竖的、放松、集中并富于色彩的声音效果,主要是靠呼吸和腹部肌肉的积极运动。“气催声发,无气不成声”,可见呼吸在歌唱表演中的重要地位。歌唱时的呼吸是有意识的呼吸,外加吸气肌肉的帮助,使胸腹更加扩张。在学习声乐的初步阶段,学生往往因为特别在意呼吸这一问题,一味追求深呼吸并尽可能地多吸气,反而造成胸腹紧张,引起气短或者声音位置不稳定的现象。歌唱时的呼吸方法并非那样神秘复杂,日常训练中,可以通过“叹气”和“打哈欠”的方法来训练正确的胸腹式呼吸。在“打哈欠”的状态下,喉咙是打开的,下巴是放下的,呼吸是积极的,能够保证气流的畅通无阻和横膈膜肌肉的扩张。“叹气”则是慢慢地把气“叹”出来,使演唱者不再提气和彻底放松,将全部气息转化为声音的动力。 2.通畅的共鸣腔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赵梅伯说:“我们应明白发声不能只靠声带,我们身体的许多空隙都是共鸣室,它们都有扩大、通畅、美化与改变声音的作用。”不同的乐器都有各自不同的发音体和共鸣腔体,进而产生共振,使声音丰富、多彩、具有穿透力。同样,在人体之中,不同器官以及不同共鸣腔体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共鸣效果,歌唱动听的人就是因为将自身的共鸣腔运用得恰到好处。在人声的音域中,所有的音都有符合其色彩的最佳共鸣位置。比如,较高的声音一般在头部器官中产生共鸣,尤其是美声唱法中的头腔共鸣,会帮助获得更加开放、自然舒展的声音。在当今世界,有着传统美声唱法典范的贾科米尼大师可以说集世界三大男高音优点于一身,他61岁时在北京举办的个人独唱音乐会令人震撼,其声音犹如腾空绽放的礼炮烟花,将歌唱共鸣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与王信纳先生谈到声音音响时曾说过:“通畅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同时要使从眼眉到下巴这一圈,也就是整个面部都与之配合产生共鸣,才算是真正地运用头腔共鸣。”另外,声音越低则越需要胸腔共鸣的帮助,从而产生浑厚的声音色彩。面对不同的作品,歌唱中究竟需要头腔共鸣居多还是胸腔共鸣居多,这就需要具体来调整比例。
在声音位置的构成中,不论是头腔、胸腔,还是咽腔、口腔,都是在演唱时互相协作的重要共鸣器官。腰腹肌肉的支持能力与声音的效果息息相关,支持能力越强,声音就越圆润、松弛;胸腔共鸣则为声音增添了更低沉、雄浑的色彩;口腔的充分打开可以使气流和共鸣通道畅通无阻,为声音位置的保持提供了空间。各个共鸣腔体在演唱过程中积极参与、各司其职,保证各共鸣腔腔体完全打开并同时协调运用,对声音高位置的获得有着直接的影响。
3.通过“哼鸣”来找声音的高位置
声乐中很多技巧的运用,实际上都是相互协助、互相制衡的关系,其中哼鸣练习就是获得各腔体共鸣及声音高位置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如基诺贝基所说:“你哼在哪里,就会唱在哪里。”哼鸣可以使歌唱者体验共鸣、声音、气息以及歌唱通道等自然配合的感觉。在哼鸣过程中,“m”或“eng”是常用的练习。在哼鸣练习时,上下唇的状态是自然放松的,不必过多在意唇部的动作。同时,要求口腔内部打开,下巴完全放松,像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此时的声音有向额窦、鼻窦处扩展的感觉,但不能把声音堵在鼻腔,否則会发出鼻音。保持到感觉良好的状态时开始唱歌,就会容易获得高位置声音,达到明亮、集中、饱满、具有穿透力的演唱效果。
4.歌唱中的咬字练习
在歌唱时,有了良好的气息支持和通畅的共鸣腔体准备后,正确良好的咬字状态也是把声音导向高位置的一个重要条件。所谓“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则说明了咬字在歌唱中的魅力。在演唱时,每一个咬字的松紧度都要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调节,可以正确表达出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歌唱的发声角度看,母音对声音色彩变化和音量大小的调节更灵活。声母负责咬字,韵母作用于圆润的发声,因此咬字、吐字的正确把握对形成声音的高位置,进行优美、自然地演唱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有时候会经常听到“像说话那样去唱歌”类似的说法,倘若真的按字面意思片面地去理解用说话的方式去唱歌,也只能发出低位置的声响效果而缺乏艺术性,此时则需寻找元音的最佳安放位置。在歌唱时,发出的元音是在抬起的软口盖的“拱顶”内形成的,发出的声音要比说话时“圆”、“竖”、“丰满”,更能获得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歌唱声音。
5.良好的发声状态
金·帕默尔说:“唱歌必须自然地进行,美好声音的产生就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美和经过严格的训练。”一个良好的发声状态能让良好的气息和共鸣腔体等发挥最大的作用。歌唱时,一个欠佳的发声状态不能有效调整声带的工作,容易导致气声失调,而这样发出的声音必然是虚散且没有穿透力的。这就对歌唱者的歌唱发声方法和习惯提出了要求,要在正确的训练和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法和习惯,并长期坚持且参与到发声系统中,使肌肉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不断加强,才能逐渐获得一个稳定良好的发声状态。
四、结语
高位置声音在声乐演唱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努力探索声音位置的要领,掌握好高位置声音的演唱技术,才能使人体机能充分协调配合,在歌唱中进行完美的二度“创作”,充分展现声乐的魅力。每一个声乐学习者都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声乐练习,逐渐树立声音位置意识,获得更为集中的高位置声音,从而取得完美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立.浅谈歌唱发声中的高位置[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37.
[2]于艳,梁光辉.论歌唱中声音位置的处理[J].大众文艺,2011,(3):65.
[3]谭玉萍.如何理解掌握歌唱发声的高位置技术[J].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2,(12):51.
作者简介:
黄锦(1977-),女,北京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表演,戏剧戏曲,民族民间音乐。
【关键词】声乐教学 歌唱 声音位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24-02
在聲乐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因自身条件不同、音质音色各异,其共鸣腔体以及人体器官就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共鸣效果。单纯用气息带动声带发出声音,就会出现声音弱、声音飘散、声音不稳等现象。只有通过共鸣腔体引起共振,从而产生大量泛音,使声音尽可能变得饱满、优美、松弛,并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形成一种立体的感觉,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因此,熟练地掌握高位置声音的练习技巧对于提高歌唱者的演唱水平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声音位置与歌唱的关系
美妙的歌声是每个演唱者孜孜不倦的终生追求。但在歌唱中,声音位置如同声音的指挥,引导和支配着声音的音色与效果。因此,良好正确的声音位置是歌唱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摸索,用正确的方法反复训练,才能准确掌握声音位置进而与演唱方法相结合,最终获得明暗适度、色彩丰富且能贯穿全场的声音,达到预期的演唱效果。
1.高位置声音使歌唱更加悦耳
为了更好地表达声乐作品中的艺术情感,通常要求歌唱声音既要有“整体感”,又要有“立体感”。从气息的支持到声音的位置,再到正确的咬字,相互协调配合才有了最终悦耳的歌声。高位置声音可以将共鸣腔体进行有机联系,使参与其中的各个发声器官更加协调统一,使演唱者发出的声音更为圆润集中且富有立体感。高位置不仅能帮助声音获得良好的音质,更能控制音色的变化。通过共鸣器官各司其职且相互配合,口腔、咽腔所形成的共鸣能带来饱满、明亮的音色,胸腔共鸣则能为声音增添浑厚、宽广的色彩,鼻腔同样也能带来清透、柔和的美化声音的作用。总之,高位置声音不仅能够更好地充分利用人声的共鸣器官,让音色增加艺术表现力,而且可以使声音产生立体感,还能使歌唱者减少体能消耗、减轻声带负荷,更加游刃有余地去诠释作品的情感内涵。
2.高位置声音有助于增强歌唱效果
对于歌唱者来说,声乐是一门舞台表演艺术,只有将声乐作品的内心情感认知通过歌唱声音充分抒发演绎,才能称之为声乐。因此,想要更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内容,除了要求歌唱者对作品要有清晰准确的情感认知外,歌唱者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饱满的歌唱状态。高位置声音一方面能够使歌唱者喉咙获得轻松自然的放松状态,保证声音具有弹性和光泽的音质。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意识调控,放下心理负担;缓解紧张情绪,消除消极情感;酝酿积极情绪,建立积极心态,从而头脑清醒、精神饱满、充满自信,获得精神抖擞的歌唱状态,在演唱过程中完美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内容,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二、歌唱中的声音位置问题
在声乐练习过程中,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习声乐时间不长,没有形成声音位置的概念,把握不准具体的声音位置,获得高位置声音比较困难,无法轻松自如地控制声音的强弱变化,以致于有的学生尽管十分刻苦努力,结果却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在于口腔没有得到充分打开和利用,发声体不能充分振动,未能获得歌唱中的高位置声音造成的。但高位置声音较为抽象,难以准确理解把握。声音是依靠声波得以传送,没有具体的位置。所谓的声音位置,只是长久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向性的表述或习惯。这种抽象的高位置声音也并非没有规律、无章可循、无法寻找,其实质是指声音所需要的头腔共鸣的位置。首先,要学会“听”。和“低位置”所发出的既扁平又窄的声音不同,高位置的声音饱满且圆润,宽阔而又优美,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细腻地表现出色彩的变化。正是由于声音在共鸣腔体的作用下便于灵活运用,吐字清楚的同时能更好地把握音准,因此才产生了柔和、明亮的声音。其次,要学会体验“低位置”和“高位置”在发声时对身体造成的不同“感受”。“低位置”的声音“支柱”来自喉头的压力和咽部肌肉的过度紧张,使“声音管道”紧闭,因此导致声音的局限性,让歌唱者误以为自己声音音量很大,而实际上声音十分微弱。而支撑“高位置”声音的则是积极的呼吸,对歌唱者来说,“高位置”的声音似乎形成在头腔上。同样是头部共鸣器官共振,但产生的结果却不相同。卡米罗艾维拉尔第曾说:“把胸音摆到头音上,把头音摆在胸音上。”这种独特的方式解决了胸腔与头腔的混合运用,同时也肯定了将所有的共鸣器官同时参与到歌唱中的必要性。
三、高位置声音的训练方法
高位置声音是声乐教学中声音学习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声乐演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想要获得优美流畅的歌唱效果,就需要参与演唱的各个器官能够紧密配合。听似简单实则不易,不仅需要反复练习并准确掌握练习的方式方法,还要对于获得和使用高位置声音有清晰透彻的认知。
1.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
“高位置”能产生圆的、竖的、放松、集中并富于色彩的声音效果,主要是靠呼吸和腹部肌肉的积极运动。“气催声发,无气不成声”,可见呼吸在歌唱表演中的重要地位。歌唱时的呼吸是有意识的呼吸,外加吸气肌肉的帮助,使胸腹更加扩张。在学习声乐的初步阶段,学生往往因为特别在意呼吸这一问题,一味追求深呼吸并尽可能地多吸气,反而造成胸腹紧张,引起气短或者声音位置不稳定的现象。歌唱时的呼吸方法并非那样神秘复杂,日常训练中,可以通过“叹气”和“打哈欠”的方法来训练正确的胸腹式呼吸。在“打哈欠”的状态下,喉咙是打开的,下巴是放下的,呼吸是积极的,能够保证气流的畅通无阻和横膈膜肌肉的扩张。“叹气”则是慢慢地把气“叹”出来,使演唱者不再提气和彻底放松,将全部气息转化为声音的动力。 2.通畅的共鸣腔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赵梅伯说:“我们应明白发声不能只靠声带,我们身体的许多空隙都是共鸣室,它们都有扩大、通畅、美化与改变声音的作用。”不同的乐器都有各自不同的发音体和共鸣腔体,进而产生共振,使声音丰富、多彩、具有穿透力。同样,在人体之中,不同器官以及不同共鸣腔体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共鸣效果,歌唱动听的人就是因为将自身的共鸣腔运用得恰到好处。在人声的音域中,所有的音都有符合其色彩的最佳共鸣位置。比如,较高的声音一般在头部器官中产生共鸣,尤其是美声唱法中的头腔共鸣,会帮助获得更加开放、自然舒展的声音。在当今世界,有着传统美声唱法典范的贾科米尼大师可以说集世界三大男高音优点于一身,他61岁时在北京举办的个人独唱音乐会令人震撼,其声音犹如腾空绽放的礼炮烟花,将歌唱共鸣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与王信纳先生谈到声音音响时曾说过:“通畅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同时要使从眼眉到下巴这一圈,也就是整个面部都与之配合产生共鸣,才算是真正地运用头腔共鸣。”另外,声音越低则越需要胸腔共鸣的帮助,从而产生浑厚的声音色彩。面对不同的作品,歌唱中究竟需要头腔共鸣居多还是胸腔共鸣居多,这就需要具体来调整比例。
在声音位置的构成中,不论是头腔、胸腔,还是咽腔、口腔,都是在演唱时互相协作的重要共鸣器官。腰腹肌肉的支持能力与声音的效果息息相关,支持能力越强,声音就越圆润、松弛;胸腔共鸣则为声音增添了更低沉、雄浑的色彩;口腔的充分打开可以使气流和共鸣通道畅通无阻,为声音位置的保持提供了空间。各个共鸣腔体在演唱过程中积极参与、各司其职,保证各共鸣腔腔体完全打开并同时协调运用,对声音高位置的获得有着直接的影响。
3.通过“哼鸣”来找声音的高位置
声乐中很多技巧的运用,实际上都是相互协助、互相制衡的关系,其中哼鸣练习就是获得各腔体共鸣及声音高位置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如基诺贝基所说:“你哼在哪里,就会唱在哪里。”哼鸣可以使歌唱者体验共鸣、声音、气息以及歌唱通道等自然配合的感觉。在哼鸣过程中,“m”或“eng”是常用的练习。在哼鸣练习时,上下唇的状态是自然放松的,不必过多在意唇部的动作。同时,要求口腔内部打开,下巴完全放松,像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此时的声音有向额窦、鼻窦处扩展的感觉,但不能把声音堵在鼻腔,否則会发出鼻音。保持到感觉良好的状态时开始唱歌,就会容易获得高位置声音,达到明亮、集中、饱满、具有穿透力的演唱效果。
4.歌唱中的咬字练习
在歌唱时,有了良好的气息支持和通畅的共鸣腔体准备后,正确良好的咬字状态也是把声音导向高位置的一个重要条件。所谓“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则说明了咬字在歌唱中的魅力。在演唱时,每一个咬字的松紧度都要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调节,可以正确表达出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歌唱的发声角度看,母音对声音色彩变化和音量大小的调节更灵活。声母负责咬字,韵母作用于圆润的发声,因此咬字、吐字的正确把握对形成声音的高位置,进行优美、自然地演唱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有时候会经常听到“像说话那样去唱歌”类似的说法,倘若真的按字面意思片面地去理解用说话的方式去唱歌,也只能发出低位置的声响效果而缺乏艺术性,此时则需寻找元音的最佳安放位置。在歌唱时,发出的元音是在抬起的软口盖的“拱顶”内形成的,发出的声音要比说话时“圆”、“竖”、“丰满”,更能获得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歌唱声音。
5.良好的发声状态
金·帕默尔说:“唱歌必须自然地进行,美好声音的产生就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美和经过严格的训练。”一个良好的发声状态能让良好的气息和共鸣腔体等发挥最大的作用。歌唱时,一个欠佳的发声状态不能有效调整声带的工作,容易导致气声失调,而这样发出的声音必然是虚散且没有穿透力的。这就对歌唱者的歌唱发声方法和习惯提出了要求,要在正确的训练和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法和习惯,并长期坚持且参与到发声系统中,使肌肉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不断加强,才能逐渐获得一个稳定良好的发声状态。
四、结语
高位置声音在声乐演唱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努力探索声音位置的要领,掌握好高位置声音的演唱技术,才能使人体机能充分协调配合,在歌唱中进行完美的二度“创作”,充分展现声乐的魅力。每一个声乐学习者都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声乐练习,逐渐树立声音位置意识,获得更为集中的高位置声音,从而取得完美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立.浅谈歌唱发声中的高位置[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37.
[2]于艳,梁光辉.论歌唱中声音位置的处理[J].大众文艺,2011,(3):65.
[3]谭玉萍.如何理解掌握歌唱发声的高位置技术[J].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2,(12):51.
作者简介:
黄锦(1977-),女,北京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表演,戏剧戏曲,民族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