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让课堂绽放出精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 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复习常见几何面积计算教学中,可以通过在计算机里面设计一些图形:以长方形所在位置为起点,中间设置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终点位置是圆形. 学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到达终点. 方法是:计算对一个图形的面积,就算排除了一个障碍,电脑就会在图形中显示一面小红旗,并伴随着掌声鼓励;如果全部图形面积都计算对了,就算到达终点,电脑就会显示颁奖的画面. 这样教学,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激发求知欲,避免了枯燥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 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通過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又如,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教材中的一些图形情境转化为动态情境,能使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出示3捆4根小棒表示34,再出示2捆8根小棒表示28,整捆的与整捆的对齐,单根的与单根的对齐,接下来演示把10根单根的捆成1捆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道理. 通过电脑演示把计算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小白兔和小乌龟围着一个圆形的跑道进行比赛,跑道圈上均匀地分布着12棵树,它们两个同时起跑,同时结束,当小白兔从起点跑到终点时(跑了一圈),小乌龟刚好跑到第一棵树下(跑了一个大格). 在教师的引导下,又通过电脑演示,把12棵树变成了1~12这12个数字,小白兔变成了分针,小乌龟变成了时针. 这样就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喜欢做游戏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放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出现“应该用 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 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画面不断的闪烁,展示了三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 + 3 + 5 + 3 = 16(厘米),5 × 2 + 3 × 2=16(厘米),(5 + 3) × 2 = 16(厘米). 从中得出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如教学“8加几”时,可设计制作动画片“小动物数学竞赛”的故事情境. 小花狗自夸是数学的小天才,数学题难不倒它. 小猴子一听,立即出题目考考它. 这时屏幕呈现一个有10个格子的空牙刷盒,接着画面变成盒里放有8把牙刷,盒外有3把. 当小猴子提出“共有几把牙刷?”“怎样列式?”“得什么?”时,前两个问题的确难不倒小花狗,而后一个问题却把小花狗给难住了,这时引出新课内容. 在巩固练习时,又出现了“小动物找家”等画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处于层层推进,学生情趣交融,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
五、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许多实际问题不可能事事与亲身经历直接联系,因而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表象,把特定的问题转化为图形,进行知识解答. 例如:教学“一块布长2米,宽1米,要做边长是5分米的方巾,可以裁几块?”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学生难以接受,用实物分割演示,费时费力,部分学生还会因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看. 同时教师本身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 这一环节,用课件完成:在屏幕上先显示长方形的一块布料,再显示正方形的方巾,通过不同色彩把一次次显示的正方形方巾铺在长方形的布料上,直到铺满为止. 由于用电脑铺剪,手段新颖,学生注意力集中,一目了然,从中很容易看出长方形里包含有几个小正方形,即可裁20 × 10 ÷ (5 × 5) = 8(块)方巾,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 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复习常见几何面积计算教学中,可以通过在计算机里面设计一些图形:以长方形所在位置为起点,中间设置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终点位置是圆形. 学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到达终点. 方法是:计算对一个图形的面积,就算排除了一个障碍,电脑就会在图形中显示一面小红旗,并伴随着掌声鼓励;如果全部图形面积都计算对了,就算到达终点,电脑就会显示颁奖的画面. 这样教学,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激发求知欲,避免了枯燥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 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通過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又如,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教材中的一些图形情境转化为动态情境,能使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出示3捆4根小棒表示34,再出示2捆8根小棒表示28,整捆的与整捆的对齐,单根的与单根的对齐,接下来演示把10根单根的捆成1捆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道理. 通过电脑演示把计算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小白兔和小乌龟围着一个圆形的跑道进行比赛,跑道圈上均匀地分布着12棵树,它们两个同时起跑,同时结束,当小白兔从起点跑到终点时(跑了一圈),小乌龟刚好跑到第一棵树下(跑了一个大格). 在教师的引导下,又通过电脑演示,把12棵树变成了1~12这12个数字,小白兔变成了分针,小乌龟变成了时针. 这样就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喜欢做游戏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放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出现“应该用 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 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画面不断的闪烁,展示了三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 + 3 + 5 + 3 = 16(厘米),5 × 2 + 3 × 2=16(厘米),(5 + 3) × 2 = 16(厘米). 从中得出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如教学“8加几”时,可设计制作动画片“小动物数学竞赛”的故事情境. 小花狗自夸是数学的小天才,数学题难不倒它. 小猴子一听,立即出题目考考它. 这时屏幕呈现一个有10个格子的空牙刷盒,接着画面变成盒里放有8把牙刷,盒外有3把. 当小猴子提出“共有几把牙刷?”“怎样列式?”“得什么?”时,前两个问题的确难不倒小花狗,而后一个问题却把小花狗给难住了,这时引出新课内容. 在巩固练习时,又出现了“小动物找家”等画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处于层层推进,学生情趣交融,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
五、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许多实际问题不可能事事与亲身经历直接联系,因而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表象,把特定的问题转化为图形,进行知识解答. 例如:教学“一块布长2米,宽1米,要做边长是5分米的方巾,可以裁几块?”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学生难以接受,用实物分割演示,费时费力,部分学生还会因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看. 同时教师本身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 这一环节,用课件完成:在屏幕上先显示长方形的一块布料,再显示正方形的方巾,通过不同色彩把一次次显示的正方形方巾铺在长方形的布料上,直到铺满为止. 由于用电脑铺剪,手段新颖,学生注意力集中,一目了然,从中很容易看出长方形里包含有几个小正方形,即可裁20 × 10 ÷ (5 × 5) = 8(块)方巾,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