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鲁迅的作品很多人都头疼,关于中学课本是否删减鲁迅作品已经争议很久了。有人认为鲁迅作品晦涩难懂应该删掉,有人支持鲁迅作品,认为是国学优秀文章应该弘扬。现实中也有很多教师对鲁迅作品的教学感到无奈,结果出现了一种学生不爱学,教师教不明白的现象。总结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关于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多读,在朗读中熏陶情感
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都离不开朗读,尤其是反复诵读。学生可以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文本,还可以带着问题去读,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对于学生不喜欢的鲁迅作品,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开始,让学生从不喜欢读到喜欢读,逐渐改变抵触情绪。让学生由不想读到我要读,可以采取多种朗读方式把文章读熟,从朗读中去体会文章之美。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反复让学生诵读课文,体会在百草园中的儿时乐趣,学生充满童真童趣地畅想鲁迅儿时的乐趣,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如鲁迅的散文诗《雪》,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那优美的雪景,再用自己的话讲述文本,这样,既读懂了文章又进行了小练笔,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对鲁迅作品的认识。
二、对比,在对比中体会内涵
鲁迅的很多作品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可让学生抓住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在对比分析中既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帮助学生读懂文章主旨。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让学生分别对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对比,很容易探讨出鲁迅写作此文的主旨。在教学《雪》时,通过对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对比阅读,理解为什么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学生在这种对比阅读中探求到了鲁迅的精魂,感觉到了鲁迅似乎就在自己身边并不遥远,这样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学习就会增加信心。
三、运用多媒体,变意象于形象
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很多事物变得更加形象。如在教学《雪》时,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南方和朔方雪的不同美,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美丽的南方和朔方的雪景,使学生从感官上进一步认识优美的雪景,使感性和理性的理解结合在一起,为进一步理解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的精神做好铺垫。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内涵,而是通过这些理解主动地探求鲁迅的精神。
四、联系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对于任何一篇文章的理解都离不开它的写作背景。同样,鲁迅作品的教学更离不开他的历史背景,有效地增加对鲁迅作品写作背景的理解是读懂鲁迅作品的前提。如《雪》这篇散文诗,1925年1月18日写于北京,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作教,这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了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雪》不仅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他感到黑暗势力的强大,同时又觉得战斗不能松懈……这些历史背景的补充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文章主旨。因此,对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研读字词,理解主旨
对于鲁迅文学作品的教学,还可以通过仔细琢磨字词句段的方式进行精读细读,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如“暖国的雪,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一句中“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什么精神?“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再在班上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对文本的精神主旨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六、由课内到课外,正确定位鲁迅
其实鲁迅作品教与学的最大障碍是我们心理上对鲁迅的定位问题。一提到鲁迅及鲁迅作品,我们都会想到他是一位文学大师,是中国文学上的“神”,我们往往把他的作品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去仰视,这样我们自然就对鲁迅和鲁迅作品产生敬畏的心理,教与学都带上了压力,又怎么能学好呢?重新给鲁迅及鲁迅作品在心理上定位,认识到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教学他的作品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一样的,这样心理轻松了,学起来会更轻松,更容易理解文本内涵。鲁迅作品内涵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多读,反复读,从课内到课外阅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好鲁迅作品,理解鲁迅内涵。
总之,对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如能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鲁迅文章,理解鲁迅精神!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多读,在朗读中熏陶情感
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都离不开朗读,尤其是反复诵读。学生可以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文本,还可以带着问题去读,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对于学生不喜欢的鲁迅作品,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开始,让学生从不喜欢读到喜欢读,逐渐改变抵触情绪。让学生由不想读到我要读,可以采取多种朗读方式把文章读熟,从朗读中去体会文章之美。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反复让学生诵读课文,体会在百草园中的儿时乐趣,学生充满童真童趣地畅想鲁迅儿时的乐趣,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如鲁迅的散文诗《雪》,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那优美的雪景,再用自己的话讲述文本,这样,既读懂了文章又进行了小练笔,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对鲁迅作品的认识。
二、对比,在对比中体会内涵
鲁迅的很多作品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可让学生抓住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在对比分析中既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帮助学生读懂文章主旨。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让学生分别对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对比,很容易探讨出鲁迅写作此文的主旨。在教学《雪》时,通过对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对比阅读,理解为什么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学生在这种对比阅读中探求到了鲁迅的精魂,感觉到了鲁迅似乎就在自己身边并不遥远,这样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学习就会增加信心。
三、运用多媒体,变意象于形象
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很多事物变得更加形象。如在教学《雪》时,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南方和朔方雪的不同美,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美丽的南方和朔方的雪景,使学生从感官上进一步认识优美的雪景,使感性和理性的理解结合在一起,为进一步理解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的精神做好铺垫。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内涵,而是通过这些理解主动地探求鲁迅的精神。
四、联系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对于任何一篇文章的理解都离不开它的写作背景。同样,鲁迅作品的教学更离不开他的历史背景,有效地增加对鲁迅作品写作背景的理解是读懂鲁迅作品的前提。如《雪》这篇散文诗,1925年1月18日写于北京,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作教,这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了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雪》不仅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他感到黑暗势力的强大,同时又觉得战斗不能松懈……这些历史背景的补充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文章主旨。因此,对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研读字词,理解主旨
对于鲁迅文学作品的教学,还可以通过仔细琢磨字词句段的方式进行精读细读,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如“暖国的雪,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一句中“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什么精神?“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再在班上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对文本的精神主旨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六、由课内到课外,正确定位鲁迅
其实鲁迅作品教与学的最大障碍是我们心理上对鲁迅的定位问题。一提到鲁迅及鲁迅作品,我们都会想到他是一位文学大师,是中国文学上的“神”,我们往往把他的作品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去仰视,这样我们自然就对鲁迅和鲁迅作品产生敬畏的心理,教与学都带上了压力,又怎么能学好呢?重新给鲁迅及鲁迅作品在心理上定位,认识到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教学他的作品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一样的,这样心理轻松了,学起来会更轻松,更容易理解文本内涵。鲁迅作品内涵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多读,反复读,从课内到课外阅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好鲁迅作品,理解鲁迅内涵。
总之,对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如能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鲁迅文章,理解鲁迅精神!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