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设计练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及时掌握全面的知识信息,还能够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设计
有效的练习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它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精心设计有效练习是实现练习实效性的前提,根据“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的练习设计要求,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练习”设计的一些尝试。
一、练习课设计要有明确的练习目标
一堂成功的练习课要安排有明确的练习目标。一般而言练习课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二是技能目标。通过本节学习,要巩固哪些知识,扩展哪些知识,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理解和体验哪些思想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这些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因此在练习课设计之前,一般会从以下几方面问一问:①这节练习课的起点要求是什么?(起点)②这节练习课的最终要求是什么?(终点)③由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目标)④要使学生由起点到终点,需要设计些什么?(内容)
二、教师应注重从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课堂练习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注重了联系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设计课堂练习,是在新课改中注重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我在引导学生巩固“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时,在小黑板上设计了这样两道练习题:
(1)比较以下两个数的大小。
2603600986350;1602320016116800。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2157900;2121000;9650000;102300。再出示小黑板时,学生名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高涨,并结合例题中所讲的比较多位数的方法,纷纷争先举手,顺利完成了第1题,随后我便引导同学们按照多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顺利完成了第2题,并及时反馈,集中订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里,我非常注重学生智力发展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从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到比较多个多位数的大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而且收效明显。
三、在“趣”上调控——凸现趣味性
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因此,设计练习时,要做到:①要注意增加练习内容的新颖性。练习设计不仅内容要新,而且习题的类型或形式也要新。②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某一技能,往往要对同一要求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这种机械重复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设计练习时,对同一项知识或技能的训练,应设计多形式的练习。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从题型上讲,有填空、选择、判断、匹配等;从结构上讲,有补条件、补问题、选条件等;从形式上又有听算、笔算、视算、游戏、比赛等。设计练习时,可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③要注意把握练习的要求。设计练习要难易适中,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可随意拔高练习的标准。这样可以寓练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的。这使得我们在练习设计中,更要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
1.练习的目标要明确
练习前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练习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要练习这些内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通过练习需要达成哪些目标,等等。明确了这些,教师才能正确指引练习的方向,才能为实现练习的有效性而奠基。对于新授后的练习,应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真正“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2.练习的内容要精选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创新,而不是把教材的练习内容生硬地割裂、拼凑。
(2)合理重组练习内容。要针对重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练习题进行二度开放。通过匠心的内容设计,使练习内容在我们的设计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使练习发挥最优化的效果。
五、课内练习要灵活多样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
1.课堂练习的形式要灵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生动活泼”的数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只有把课堂练习的内容安排灵活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活泼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数学,还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猜谜语、做游戏、走数学迷宫等活动;进行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还可以进行匹配、补缺、画图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2.练习的过程要灵活
(1)教师要精心挑选典型而有思维价值的习题练习,大胆删减重复模仿性质的习题,使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增强知识学习的效果,同时也给学生独立探究留有了余地。
(2)练习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教师要把练习的温度调和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通过练习达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添加一些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一些密切练习生活的练习。
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隐蔽的形式蕴含于课本的具体内容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当首先要弄清教材中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它与数学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应当考虑对于具体的授课内容应以何种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揭示,化隐为显,以促使学生达到真正的领会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之目的。让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学生解决的就不是一道题,也不仅仅是一类题,而是具备自我研究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设计
有效的练习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它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精心设计有效练习是实现练习实效性的前提,根据“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的练习设计要求,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练习”设计的一些尝试。
一、练习课设计要有明确的练习目标
一堂成功的练习课要安排有明确的练习目标。一般而言练习课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二是技能目标。通过本节学习,要巩固哪些知识,扩展哪些知识,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理解和体验哪些思想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这些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因此在练习课设计之前,一般会从以下几方面问一问:①这节练习课的起点要求是什么?(起点)②这节练习课的最终要求是什么?(终点)③由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目标)④要使学生由起点到终点,需要设计些什么?(内容)
二、教师应注重从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课堂练习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注重了联系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设计课堂练习,是在新课改中注重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我在引导学生巩固“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时,在小黑板上设计了这样两道练习题:
(1)比较以下两个数的大小。
2603600986350;1602320016116800。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2157900;2121000;9650000;102300。再出示小黑板时,学生名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高涨,并结合例题中所讲的比较多位数的方法,纷纷争先举手,顺利完成了第1题,随后我便引导同学们按照多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顺利完成了第2题,并及时反馈,集中订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里,我非常注重学生智力发展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从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到比较多个多位数的大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而且收效明显。
三、在“趣”上调控——凸现趣味性
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因此,设计练习时,要做到:①要注意增加练习内容的新颖性。练习设计不仅内容要新,而且习题的类型或形式也要新。②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某一技能,往往要对同一要求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这种机械重复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设计练习时,对同一项知识或技能的训练,应设计多形式的练习。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从题型上讲,有填空、选择、判断、匹配等;从结构上讲,有补条件、补问题、选条件等;从形式上又有听算、笔算、视算、游戏、比赛等。设计练习时,可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③要注意把握练习的要求。设计练习要难易适中,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可随意拔高练习的标准。这样可以寓练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的。这使得我们在练习设计中,更要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
1.练习的目标要明确
练习前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练习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要练习这些内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通过练习需要达成哪些目标,等等。明确了这些,教师才能正确指引练习的方向,才能为实现练习的有效性而奠基。对于新授后的练习,应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真正“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2.练习的内容要精选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创新,而不是把教材的练习内容生硬地割裂、拼凑。
(2)合理重组练习内容。要针对重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练习题进行二度开放。通过匠心的内容设计,使练习内容在我们的设计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使练习发挥最优化的效果。
五、课内练习要灵活多样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
1.课堂练习的形式要灵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生动活泼”的数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只有把课堂练习的内容安排灵活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活泼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数学,还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猜谜语、做游戏、走数学迷宫等活动;进行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还可以进行匹配、补缺、画图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2.练习的过程要灵活
(1)教师要精心挑选典型而有思维价值的习题练习,大胆删减重复模仿性质的习题,使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增强知识学习的效果,同时也给学生独立探究留有了余地。
(2)练习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教师要把练习的温度调和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通过练习达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添加一些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一些密切练习生活的练习。
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隐蔽的形式蕴含于课本的具体内容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当首先要弄清教材中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它与数学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应当考虑对于具体的授课内容应以何种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揭示,化隐为显,以促使学生达到真正的领会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之目的。让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学生解决的就不是一道题,也不仅仅是一类题,而是具备自我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