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也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数学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变得可亲可近,从而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的乐趣。
  例如,在讲《打折销售》这一课时,面对成本、售价等一系列概念时,我扮演起了经销商。上课时我站在台上,拿出自己的手机对同学们说:“我在郑州进了一款手机,价格是1000元,我这部手机的进价是多少?”
  “我准备卖多少元呢?”接着我故作沉思。“两千,一千八,一千六……”同学们争着给我提建议。我说:“换一个角度说,按成本价提高60﹪后作为预售价,标价应是多少呢?应该如何计算呢?”同学们都抢着回答,我顺手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如果有一位顾客非常喜欢这款手机,我按标价出售给他,我会从中获利多少呢?应如何计算利润呢?”
  “但是,消费者也不傻,他们对手机行情也有所了解,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我这个老板想起一种促销方法?你知道会是什么方法吗?”随着同学们的回答,我便自然而然地引出《打折销售》这节课的课题。
  “打几折呢?”我又征求同学们的意见。一番争论后我们采用打八折,“打八折后卖出,你知道这款手机的实际售价如何计算吗?这次我能获利多少呢?你能列一个综合算式吗?”当同学们计算出结果以后,我又接着问:“现在我把问题改变一下,原来是知道进价求利润,现在换成知道利润求进价,即:一家手机店将某款手机按成本价提高6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款手机仍获利280元,这款手机的成本是多少元?”同学们计算出答案以后,我又说:“如果把手机改成服装你还会解吗?请看课本第187页的问题。”
  通过创设打折销售这一问题情景,让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引入生活实际,让数学生活化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教材有时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时,我们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让数学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教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我变胖了》这一节后,我在教学日记中这样记载:今天上第五章第四节《我变胖了》,上课时我拿了一个盛满水的杯子和一个吃饭用的缸子。当同学们看着我拿的道具时,眼神中充满了期待。接下来我把水倒入饭缸中,用一小条蓝色卡片纸直插到杯子底部,然后测量蓝色卡片纸没入水中的部分是3.05 cm,非常接近理论答案。测量后,我把测量的蓝纸条和尺子一起沿过道让同学们观看,同学们露出惊讶的神情。这时学生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看老师表演魔术。就这样,学生们不知不觉地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感受到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而是非常有趣的事。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高探究能力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不只局限于学生在学校里、课堂上获取知识,还应鼓励学生把课堂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和完善。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从同学们参与课程的高涨的热情中和下课时其他班级羡慕的眼光可以感觉出,同学们是非常喜欢这种室外活动课的。因为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加深了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使师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成功体验。
  总之,数学应用于生活,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因此,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色彩,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截至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行进了十余年。十年里,各地不断涌现出新课改的成功范例,诸如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江苏省启东中学等,成为全国各地学校学习的楷模。但是同时,一些不争的现实也在不断冲击着新课改的理念,在一些人眼里,新课改似乎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甚至在一些学校, “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依然是岿然不动。    张卓玉  山西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作为分管基础教育教学的副厅长,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行
期刊
最近上课发现打瞌睡的同学越来越多,我善意地提醒他们认真听课,不料有位同学还振振有辞:“听得没意思,不睡觉干什么?” 刚开始我非常生气,当面批评了他,后来静下心想想,觉得他说的也不无道理。教师为“教”而教,忽视语言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学生大量地反复模仿,训练运用,他们会认为整天叽里呱啦的读啊、记啊没有什么意思。这让我不由想起了一位著名语言学家的话:“尽力在语言的药丸上涂上快乐的果酱。”、
期刊
课改,始终是中国基础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基础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会使基础教育的天空变得更加澄明与高远。  每一次课改,都是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既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其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我们了然于胸,继续坚持,虽未能有巨大突破,却也能巩固未来的教学成果,或有小的进步;而接受新的教材、观念与方法,其前景如何,都未可知。是固执地坚守,还是全新地接受,这是一个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们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能力等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即一方面其它各种素质教育都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其它各种教育又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归宿处”。而语文学科的性质正决定了它在学科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优势。因为语文学科的教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个性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
期刊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
期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心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则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
期刊
掌握新一轮课改命运的,其实不是那些制订课改方略的专家,也不是那些具有推行课改权力的各级行政领导,而是我们的一线教师。他们走进课堂,其举手投足与一颦一笑,都成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1世紀,是许多国家教育大转身的世紀。我国基础教育猛然间转身了。教学大纲变成课程标准;一纲一本变成一标多本、多标多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起挤进中小学教育……反思十年小学语文学科新课改,展望未来小学语文教
期刊
课改并无玄妙,只要厘清一些概念,回到源头上审视常识,往往会有顿悟之感。比如,“学校”之所以不叫“教校”,可见,“学”比“教”重要得多;“教学”、“教学”——“教”的其实是如何“学”;“学生”、“学生”——“学”之重点在“生成”;“生成”、“生成”——没有“学生”的参与什么也“成”不了;“生动”、“生动”——唯有学生动起来,才有课堂的精彩。    “学校”PK“教校”——好学校是一方池塘  “如果你
期刊
当前教育体制随着社会改革而改革,这些改革对学校、家庭、学生触动很大,“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教育体制,在农村中犹如一响闷雷,令老师、家长一时难以适应。家长、学生中固有的“读书出人头地”、“读书洗脚上田”的观念受到冲击,加之“不读书也能挣大钱”的不合理现象的辐射等原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开始了动摇,新的“读书无用论”再次在农村广为流传,多数农民对子女在校表现不闻不问,学校教育脱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