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杭州市政府为祖父陈夔龙修墓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祖父陈夔龙是晚清光绪、宣统两朝重臣,被授予一品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官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清亡前夕,祖父结束官宦生涯,以病告假,携家眷退隐上海,购置了孟德兰路157号(今人民广场附近江阴路)的宅子,过着富裕的寓公生活。袁世凯当上“总统”曾力请祖父出山,但祖父认为袁世凯是个欺君罔上的小人,当民国官员意味着背叛故主,因而拒做答复。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阴谋策划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祖父通电溥仪,劝他不要中计上日本人的当。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第一次来上海,慰问上海日伪时期留沪未变节的爱国名流绅士,曾偕夫人宋美龄登门拜访祖父。1948年8月7日祖父寿终正寝,享年92岁,当年下葬杭州右台山麓。
修复后的祖父陈夔龙墓前牌坊,上书“书生本色”四字

  祖父逝世后,灵柩停放在堂屋里,家人请了漆工先把灵柩外面缠上很粗的麻布,再用红漆把整个灵柩包起来,一层麻布一层红漆,以防腐朽过快。堂屋里放了很大的木澡盆,里面装满大冰块以降低室内温度。按旧时习俗灵柩必须在家里停放两个月。这年我15岁,住在堂屋侧房,出出进进都要经过堂屋,开始有点害怕,慢慢也就习惯了。两个月满,父亲就雇了一辆车把灵柩运到火车站,再抬到租好的铁棚车里,把铁棚车挂在列车的后面,把灵柩运到杭州右台山我们家的墓地,父亲坐在铁棚车里披麻戴孝守灵。陪父亲一起去杭州墓地的有继祖母,四哥夫妇和孙子,五哥夫妇还有我,我们坐在列车的客座上。
  那时墓地的规模很大,绿化得很好,整个墓地被树木包围得葱葱郁郁。从山下到墓地走了几十个台阶,可见两个高大的牌坊。我们到了山上住在一个尼姑庵里,墓地有六个墓穴,已葬了祖父的三个太太和一个女儿,当中一个墓穴是留给祖父的。祖父的灵柩被安葬好后,我们全家就回到了上海。
  我家有個陈庄(祠堂,专供亲属上坟时吃住用)在山下的法相巷,住着坟亲负责管理墓地。住在杭州的八姑父每年都要给坟亲看坟费,后来八姑父去世了,没有人给坟亲送钱了。历经各种“运动”,墓地被破坏得很厉害,两道牌坊被拆掉,石料散落在地上,好的石料被附近的农民运去造了房子,坟亲无力管理,墓地也就荒芜了。
  1989年,我原来所在的九兵团教导团文工队战友和23军文工团战友一起到杭州,参加在“花港观鱼”景点斜对面的一个部队招待所的聚会,招待所左边围墙外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往俞曲园和我祖父的墓,我就和战友夏奇珍到墓地看看究竟破坏成什么样。我们找到了坟亲带我们上山,看到墓地和当时下葬时完全不一样,牌坊没有了,一个个墓包也没有了,墓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坟亲告诉我,一棵桐板树下就是我祖父的墓,他上天有灵特在墓上长出一棵桐板树,让他的后代来扫墓能找到他的墓穴。坟亲让我们行礼,我和夏奇珍就磕了头。后来我又去看了一次,特地给坟亲送了一个当地很难买到的大蛋糕,以感谢他们一家对墓地的照顾。坟亲后代梁唯知道我在北京工作就留下了我的电话。
2004年,陈夔龙后裔向杭州市相关单位捐赠书法作品表达谢意,现存杭州西湖博物馆

  有一次我在外地出差,适逢从江西来了一个盗墓团伙,到杭州把附近的墓地都盗了,我祖父的墓当然也不例外。坟亲梁唯马上给我打电话,我在外地她联系不上我,就想方设法找到了我在上海的弟弟南曜,南曜曾多次陪我父亲去过墓地。这时我父亲已去世,南曜去了墓地也没有能力修复,只得把满地狼藉的尸骨放回墓地,用土埋好,无奈地回到上海。
  我的儿子周黎平曾多次去过墓地,有一次他出差到杭州,晚上特意去墓地看望,结果发现墓地周围都围上了铁丝网,不能走近。几经周折他找到了已搬家的坟亲后代梁唯,据梁唯说这大块地包括祖父的墓地已纳入政府的建设规划方案,旁边的陈庄已被人民公社作办公用房,眼看墓地就要被铲平不复存在了。儿子周黎平马上请坟亲写一份证明材料,证明此地为陈夔龙墓地。当时两位坟亲年事已高,因此要我们陈氏后代来写,他们做旁证。
  听了儿子的介绍,我想坟亲写了材料有什么用呢,我们后裔已无力把墓修好,能不能申请政府出资修呢?我想到我的朋友徐星,她的高祖父徐寿曾开风气之先,把西方工业引进中国,他的墓就是政府出资修复的。我便咨询徐星给她高祖父修墓的情况,她给我出主意:“你如果有意请政府出资给你祖父修墓,不如咨询一下无锡市文管会办公室夏刚草同志,他负责过我祖父的修墓工作。”经与夏刚草联系,他告诉我:“改革开放后政府拨了巨款为历史文物和遗址修复,无锡市有十多人的墓和故居要修复,现在才修了徐星的高祖父徐寿的墓。你的祖父陈夔龙是一代圣贤,一品官光禄大夫,皇帝曾赐黄马褂,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完全有资格让政府给他修墓,但他是贵州人,而不是杭州人,是否把陈夔龙列入修墓名单那就要问杭州政府和文物局了。”

  这样我心里就有了底,我联络了在北京的七位亲属,联合给江泽民主席求助,并同时给杭州市政府和文物局领导写了信,介绍了祖父的履历和墓地的现状,希望能对祖父的墓地进行修复并保留下来。我去邮局咨询写给江泽民主席的信通过邮局能否送到,对方告知是会专门递送,呈中央信访办公室,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信件的筛选,对其中重要的内容会转呈领导。这样我就通过邮局把信寄出。要发给杭州市政府的信我不知地址邮编,便打电话给中央台浙江记者站的王兆吉咨询,他说他三天两头要到市里去开会,常看到市长,不如把信寄给他,他当面转送,方便得多。这样我就把信寄给他请他转交。
  一周后,杭州市园林局、文物局即来电告我信已收到,在坟亲后代梁唯的带领下,已踏查祖父的墓地情况属实,祖父墓地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两周后杭州市《今日早报》记者来电告我文物局向媒体通报了墓地事,报纸要报道,问我当年下葬情况和有否亲属在杭州,我一一告知。第二天《今日早报》就刊登了这一消息,《中国新闻社》发了通稿,《都市快报》也发了消息,《每日商报》于3月13日刊出报道并用大字标题标示:一封后人来信揭开晚清名臣墓葬之谜——湖西综合保护工程又添一人文景点。
  2003年,我和在京的弟弟南翔等专程到杭州,和居住在杭州的侄女陈行健等亲属拜访了园林局、文物局负责同志并表示感谢,还提供了有关材料。我们还去了墓地,由梁唯带领介绍,踏看了墓地和陈庄,拍摄了照片,并将祖父墓地的原貌绘出草图,以供整治修复墓地参考之用。
  我们回京后,就收到陈行健寄来的园林文物局交她的修墓设计方案,希望征求后裔意见。我们在京联名写信的亲属即碰头研究,大家对方案都很满意,超过了“适当修复原貌”的预期。设计墓地规模很大,有两个牌坊,其中一座高七米多,跨度十多米,参照了祖父所撰《水流云在图记》中牌坊的样式。我们仅对碑文、墓志铭提出修改意见,牌坊的匾额楹联就由文物局拟定。我们商定好之后,陈行健即将后裔的意见转告了杭州市文物局。
  2004年10月下旬,陈夔龙墓经杭州市人民政府修建竣工。10月29日,陈南秀和我等七位亲属作为陈夔龙的后裔代表前往杭州市园林局、文物局、西湖风景区管委会,拜访了这几家单位的负责同志,对杭州市政府花大量财力、人力修复祖父的墓地表示感谢,赠送《陈夔龙墓修复纪念》邮折60套(这套邮折由杭州邮票公司限量发行了500套,印有墓地画面和先祖简要生平等),并且特邀知名狂草书法家黄昊怀书写了巨幅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表达后裔对杭州市有关部门的感谢之情。相关负责同志商定将这一贵重礼物送西湖博物馆展示收藏。31日,从各地赶来的陈氏后裔约40余人到墓地进行了扫墓活动,来到先祖陈夔龙墓前,列队三排行三鞠躬,行完礼后,大家纷纷在牌坊前合影。
  (作者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离休干部)
其他文献
《世纪》编辑部:  感谢你们一直将贵刊寄给我。许多文章我都很爱读。  贵刊今年第3期《谭其骧日记中的“考教授”》一文中有一处小误:第65页“王福山[復旦大学生物系教授]”。王福山教授在1952年前是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时改任复旦大学物理系主任(复旦本来只有数理系,院系调整后分为物理系和数学系),没有当过生物系教授。  此颂  撰安  金冲及  2020年5月26日  (作者为中央
期刊
在2020年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医中药发挥了显著的效果。值此之际,读到2020年第3期《世纪》刊登的张晓平《父亲崔月犁:喊响“振兴中医”第一人》,由衷地对崔月犁这位老前辈产生深深的敬意。同时,笔者想介绍《胡乔木书信集》中1982年11月17日胡乔木致信崔月犁把脉振兴中医的一封信,作为对张晓平一文的补充。  1982年11月13日,《北京晚报》第一版刊出新闻“中药抗瘤粉昨晚通过鉴定,卫生部长崔
期刊
我和武老的交往  我知道武健华同志的名字是在1979年3月,当时我由中央党校借调到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知道办公室有三位同志来自中央警卫团,其中职务最高的是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武健华,另两位同志任办公室党委常委。  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是在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的当晚,在华国锋同志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定成立的。中央政治局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
期刊
2013至2014年,受上海市文联文学院所托,我受命为音乐界泰斗钱仁康先生写传记,也由此有缘读到了张定和与钱仁康的通信,了解到张定和曾为四姐张充和的一首诗《趁着这黄昏》两次谱曲及这首诗究竟为谁而作的一些细节。  1997年1月6日,81岁的张定和写信给他的老朋友钱仁康教授:四姐张充和曾写有纪念故去小友的《趁着这黄昏》诗一首,为了把四姐张充和对故去小友的深情表达于万一,我已经完成了《趁着这黄昏》重新
期刊
四、丈夫设下“苦肉计”让罗馥贞身陷痛苦  在北京的罗苑中,庄惕深是主子,他早已摸透了罗馥贞的脾性。罗馥贞的本性既善良又近乎迟钝软弱,她忙于孩子们,早已把当初罗迦陵交代她的“是要你去看牢这个男人”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庄惕深作为主子,对自己的生活是满意的,他穿着长袍马褂,念一点古典诗词,抽空练练书法,身边有二三十人可呼唤。出门有马车,听戏去“吉祥”,早晚进炷香,再请几个打鼓佬上门教戏学唱。在上海他
期刊
记得在1949年4月中旬的一天午后,我穿过无锡城中公园,去中山路办事,刚出公园南门,就见到了动人的一幕:著名实业家荣德生稳坐在自备的人力包车内,满面笑容,悠然自得,还时不时地向路人招手示意。那位荣德生的专职车夫,似乎与他的老板配合默契,有意放慢脚步,缓步而行,让荣老板多些时间与过往行人招呼示意。马路两旁行人中,有认识荣先生的,自言自语说:那不是荣大老板吗,怎么上街兜风来了?有的说:听说荣老板已迁厂
期刊
今年,喜逢周慧珺先生的八十华诞。算起来,与先生相识,已有二十多年了。  早在1973年1月,《人民中国》日文版发表《现代书法作品选辑》,刊登了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二十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其中先生的作品赫然在目。从此,其人其书便印在我的脑海里。点名让我参加书协组织的专题辩论会  真正与先生的见面并交谈,是在1992年的秋天,上海市书协在佘山召开会议,讨论有关上海书法在全国地位的问题,会期两天。第
期刊
70年,几乎就是整整一个人生。但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那只不过是短暂一刻而已。我们穷己一生去体察新中国70年的历史,深感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进步最快、国运最佳的时代。  笔者以为,新中国70年的发展,明显得益于五大优势。  首先是树立起了现代国家的国威。曾几何时,古老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显得羸弱、衰败,坠入了任人宰割的苦难深渊。所以,“救国”成了近代以来所有仁人志士的共同鹄的!新中国的成立
期刊
毛泽东同志与中国法学家交往的史料较为稀缺,多年来,我从众多人物的回忆录中一点一滴地进行收集,疫情期间在家梳理后,觉得毛主席和何思敬交往的事情,可以一说了。  何思敬是毛主席唯一公开评价过的法学家  1938年何思敬从香港出发,辗转内地,经过千难万险,终到达延安机场,毛主席在专门为他举行的数千人参加的欢迎会上,称赞他为“有正义感、有勇气、有学问”,“全国第一流的法学家”。朱子奇(1920—2008,
期刊
画坛自“海派”崛起后,上海便成了全国书画界瞩目的一方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与上海南北两个书画重镇名家云集,所以,当时中央决定在两地首先设立画院。1962年我去杭州读书,教我篆刻的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丁吉甫先生特地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我途经上海时去拜见王个簃老(丁先生是王个老执教上海美专时的学生),经此机缘随侍个老,来往日久,并有机会拜识刘海粟、唐云、程十发、谢稚柳、朱屺瞻、吴青霞、钱君匋、江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