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系统论述身体成分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对运动员身体成分研究的现状,并对体成分研究与运动员相结合的研究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身体成分 运动员 体脂
人体的成分主要是由水、脂肪和固体成分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组成的,各种成分组成了人体的总重量,即体重。根据生理功效不同,常把体重分为脂肪重(体脂)和去脂体重(瘦体重)。研究身体成分,了解人体的体质、健康及衰老程度控制体重,减少与肥胖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体成分是解释及决定运动时代谢状况,尤其是代谢效率的重要数据.通过测量分析,可以使专项运动员达到标准化的身体成分,有利于提高运动竞技能力[2],评定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及人的健康水平状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成分进行探讨(1)身体成分标准值;(2)影响体脂的因素;(3)身体成分的测量与评定;(4)研究领域及成果;(5)研究趋势。
1身体成分标准值
身体成分包括体脂(人体储存于皮下、腹腔和脏器周围的脂肪组织)和去脂组织(除脂肪外的其他体组织,其中肌肉重量约占40~50%[3])。
1.1正常人 我国青年男子体脂百分比一般在10%-15%;女子为20%--25%,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脂百分比有所增加,中年期最高。一般认为,男子体脂超过15%,女子超过25%均属肥胖,若男子超过25%,女子超过30%属显著性肥胖。
1.2运动员 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要求,男运动员体脂含量5-13%,不应低于5%;女运动员的体脂为12-22%,安全下限为13-15%。
1.3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体脂(%2影响体脂的因素
2.1遗传因素
体内缺乏分解脂肪的酶,使脂肪合成占优势;有的人小肠过长,使食物消化吸收较充分。代谢率也有家族倾向,且人的性格、内分泌等特点,都能影响热能的消耗。而体重“调定点”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个大致的肥胖度,在一定范围内不受进食、活动量等因素的影响,体重相对稳定。称之为“定点”理论。在进食量不多、活动量大的情况下仍发胖,原因之一为褐色脂肪细胞功能障碍,不能正常产热。而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慢肌纤维相对较少,快肌纤维较多,导致机体运动总耗能水平较低,不能较多的动用脂肪功能,而易将过多的热能以脂肪形式存储[6]。
2.2热能平衡(能量守恒定律)
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大于体力活动的消耗,体重就会增长。反之 ,如果适当每日摄取的热量或者通过运动员负荷的增加,热能的消耗,机体必然动员一部分脂肪以保持热能平衡。体力活动水平(即总能量消耗/基础代谢率)的合理分界点为1.75。而成年男女随年龄的增长,每10年其基础代谢率分别降低2%和3%[6]。
2.3内分泌因素(激素)
激素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三酰甘油的合成与分解,受激素影响更大。促进脂肪合成及抑制其分解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前列腺素E和雌激素,而促进脂肪分解而抑制其合成的激素主要有胰高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
2.4脂肪细胞的体积与数量
身体贮存的脂肪量取决于脂肪细胞的数量和体积,脂肪细胞的数量与体积一旦形成,则不易消失。而女性脂肪细胞较男性多,活动量一般较少,故女性更易发胖。
2.5其他因素非脂肪成分含有较多的水分,并会有较多的电解质,对于生物电来说,非脂肪成分是良导体,而脂肪成分的导电性能很差,因此 ,非脂肪成分比例越高 ,导电性能就好 ,生物电阻就越小的原理来进行。
3.1.6肌酐排泄量法
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在体内是一种废物,组织细胞产生的肌酐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体外。人体尿肌酐量排泄稳定,常通过测定尿肌酐间接反映运动员肌肉发达程度和肌酸含量。
除以上测定方法外,国内还有X线摄定法、超声波测定法、有总体钾法 、总体水含量法、核磁共振法等方法。
3.2几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各测定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水下称重法被誉为黄金标准,但其操作的特殊性,测试人群受限(年龄、身体状况);皮褶厚度法适合群体测量,但存在一定不准确性;BMI法推测的体脂%与水下称重法有较高的相关性,适用于体格发育基本稳定之后(18岁以后);WHR法不仅可以推测体脂%,也可预测健康危险因素,但常用作纤体指标;生物电阻抗法因其设定人群是以韩国人为标准指定的,故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肌酐排泄量因要收集24小时尿,故不易操作。而其他测试方法,如核磁共振法,其准确性很高,但价格昂贵。
4身体成分研究领域及成果
4.1体质测定
通过体成分指标,结合形态、机能、素质各项指标,掌握了青少年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机能、素质的健康方面的现状特点,对人体成分、标准、体重 、遗传因素、体质等评定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用身体成分的体脂百分比和瘦体重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学生体质、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
4.2运动员选材
因脂肪细胞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体积与数量一旦形成,则不易消失,故其在运动员选材时,通过体脂%和瘦体重测定,为运动员科学选材提供重要的数据。
4.3训练水平的评定
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通过体成分体脂%,来判断训练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脂肪%比较低,去脂体重较多。
4.4运动员营养的调节
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科学地利用营养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和形成理想的体形。所以运动员营养是营养学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问题。
4.5运动员机能评定
根据运动员运动项目所要求的形态、素质等特点进行单项和综合评定,为运动员提供专项技能水平服务。
4.6运动员控体重
控制体重的目的是减少体内的脂肪含量,保持瘦体重不变。所以说,运动员控体重的依据就是在充分了解身体成分的结果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控体重。
5结论
国内外对身体成分的研究领域都有了拓展,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而对身体成分与运动员相结合进行研究,有很多的研究价值与空间。建议下一步研究:(1)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大身体成分与运动员相结合研究的深度与广度;(2)加大对某项具体运动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的研究,建立相关标准,为选材、训练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3)加大对身体成分(水、脂肪、蛋白质和骨)的分析与研究,为运动营养与有效控体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永成,刘跟平.身体成分的测量和评价方法[J].2007,28(4)
[2]许豪文.身体成分与体重控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8(3)
[3]彭 红.国内外对运动员身体成分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8(2)
[4]孙庆祝主编.体育测量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李洁,陈仁伟编著.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M].人民教育出版社
[6]王步标,华明主编.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7]常 燕,杨锡让.对生物电阻抗法测定身体成分的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
[8]刘 莛.人体成分测定方法的进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11)
【关键词】身体成分 运动员 体脂
人体的成分主要是由水、脂肪和固体成分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组成的,各种成分组成了人体的总重量,即体重。根据生理功效不同,常把体重分为脂肪重(体脂)和去脂体重(瘦体重)。研究身体成分,了解人体的体质、健康及衰老程度控制体重,减少与肥胖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体成分是解释及决定运动时代谢状况,尤其是代谢效率的重要数据.通过测量分析,可以使专项运动员达到标准化的身体成分,有利于提高运动竞技能力[2],评定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及人的健康水平状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成分进行探讨(1)身体成分标准值;(2)影响体脂的因素;(3)身体成分的测量与评定;(4)研究领域及成果;(5)研究趋势。
1身体成分标准值
身体成分包括体脂(人体储存于皮下、腹腔和脏器周围的脂肪组织)和去脂组织(除脂肪外的其他体组织,其中肌肉重量约占40~50%[3])。
1.1正常人 我国青年男子体脂百分比一般在10%-15%;女子为20%--25%,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脂百分比有所增加,中年期最高。一般认为,男子体脂超过15%,女子超过25%均属肥胖,若男子超过25%,女子超过30%属显著性肥胖。
1.2运动员 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要求,男运动员体脂含量5-13%,不应低于5%;女运动员的体脂为12-22%,安全下限为13-15%。
1.3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体脂(%2影响体脂的因素
2.1遗传因素
体内缺乏分解脂肪的酶,使脂肪合成占优势;有的人小肠过长,使食物消化吸收较充分。代谢率也有家族倾向,且人的性格、内分泌等特点,都能影响热能的消耗。而体重“调定点”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个大致的肥胖度,在一定范围内不受进食、活动量等因素的影响,体重相对稳定。称之为“定点”理论。在进食量不多、活动量大的情况下仍发胖,原因之一为褐色脂肪细胞功能障碍,不能正常产热。而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慢肌纤维相对较少,快肌纤维较多,导致机体运动总耗能水平较低,不能较多的动用脂肪功能,而易将过多的热能以脂肪形式存储[6]。
2.2热能平衡(能量守恒定律)
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大于体力活动的消耗,体重就会增长。反之 ,如果适当每日摄取的热量或者通过运动员负荷的增加,热能的消耗,机体必然动员一部分脂肪以保持热能平衡。体力活动水平(即总能量消耗/基础代谢率)的合理分界点为1.75。而成年男女随年龄的增长,每10年其基础代谢率分别降低2%和3%[6]。
2.3内分泌因素(激素)
激素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三酰甘油的合成与分解,受激素影响更大。促进脂肪合成及抑制其分解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前列腺素E和雌激素,而促进脂肪分解而抑制其合成的激素主要有胰高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
2.4脂肪细胞的体积与数量
身体贮存的脂肪量取决于脂肪细胞的数量和体积,脂肪细胞的数量与体积一旦形成,则不易消失。而女性脂肪细胞较男性多,活动量一般较少,故女性更易发胖。
2.5其他因素非脂肪成分含有较多的水分,并会有较多的电解质,对于生物电来说,非脂肪成分是良导体,而脂肪成分的导电性能很差,因此 ,非脂肪成分比例越高 ,导电性能就好 ,生物电阻就越小的原理来进行。
3.1.6肌酐排泄量法
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在体内是一种废物,组织细胞产生的肌酐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体外。人体尿肌酐量排泄稳定,常通过测定尿肌酐间接反映运动员肌肉发达程度和肌酸含量。
除以上测定方法外,国内还有X线摄定法、超声波测定法、有总体钾法 、总体水含量法、核磁共振法等方法。
3.2几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各测定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水下称重法被誉为黄金标准,但其操作的特殊性,测试人群受限(年龄、身体状况);皮褶厚度法适合群体测量,但存在一定不准确性;BMI法推测的体脂%与水下称重法有较高的相关性,适用于体格发育基本稳定之后(18岁以后);WHR法不仅可以推测体脂%,也可预测健康危险因素,但常用作纤体指标;生物电阻抗法因其设定人群是以韩国人为标准指定的,故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肌酐排泄量因要收集24小时尿,故不易操作。而其他测试方法,如核磁共振法,其准确性很高,但价格昂贵。
4身体成分研究领域及成果
4.1体质测定
通过体成分指标,结合形态、机能、素质各项指标,掌握了青少年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机能、素质的健康方面的现状特点,对人体成分、标准、体重 、遗传因素、体质等评定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用身体成分的体脂百分比和瘦体重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学生体质、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
4.2运动员选材
因脂肪细胞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体积与数量一旦形成,则不易消失,故其在运动员选材时,通过体脂%和瘦体重测定,为运动员科学选材提供重要的数据。
4.3训练水平的评定
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通过体成分体脂%,来判断训练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脂肪%比较低,去脂体重较多。
4.4运动员营养的调节
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科学地利用营养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和形成理想的体形。所以运动员营养是营养学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问题。
4.5运动员机能评定
根据运动员运动项目所要求的形态、素质等特点进行单项和综合评定,为运动员提供专项技能水平服务。
4.6运动员控体重
控制体重的目的是减少体内的脂肪含量,保持瘦体重不变。所以说,运动员控体重的依据就是在充分了解身体成分的结果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控体重。
5结论
国内外对身体成分的研究领域都有了拓展,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而对身体成分与运动员相结合进行研究,有很多的研究价值与空间。建议下一步研究:(1)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大身体成分与运动员相结合研究的深度与广度;(2)加大对某项具体运动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的研究,建立相关标准,为选材、训练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3)加大对身体成分(水、脂肪、蛋白质和骨)的分析与研究,为运动营养与有效控体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永成,刘跟平.身体成分的测量和评价方法[J].2007,28(4)
[2]许豪文.身体成分与体重控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8(3)
[3]彭 红.国内外对运动员身体成分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8(2)
[4]孙庆祝主编.体育测量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李洁,陈仁伟编著.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M].人民教育出版社
[6]王步标,华明主编.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7]常 燕,杨锡让.对生物电阻抗法测定身体成分的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
[8]刘 莛.人体成分测定方法的进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