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自古就有“文人斗不过政治家”这一说法。历朝历代,许多胸怀大志的文人想在朝堂上有所作为,但大都成为政治家们棋盘上的一颗棋子,难成大事。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也可以看成一场文人与政治家的博弈,曹植的许多后期作品都是他博弈失败的产物。在理清写作背景和人物关系的基础上重新解读曹植的名篇《野田黄雀行》,可以获得新的认知。
关键词:文人;理想色彩;谶语;政治悲歌
一、写作背景
曹丕、曹植为同母弟。《魏志·陈思王植传》说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可以看出,曹植为人随性,是典型的文人气质,完全不同于其父曹操在政治上的老练,他的党羽也多是杨修这样恃才傲物的人;曹丕的文才不如曹植,但却具备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谋略,其谋士吴质没有杨修、丁仪这些人博学,却有这些人没有的计谋。
“(植)善属文……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1]“(杨)脩……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潮歌长吴质与谋。脩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脩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脩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脩与贾逵、王凌并为主簿,而为植所友。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馀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2]
在一次次的斗智斗勇中曹植逐渐败下阵来,公元217年,曹操立曹丕为太子。
立为太子后,为免除后顾之忧,曹丕与其谋士不惜一切手段打压曹植。“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日:‘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3]“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除了曹丕处心积虑的陷害,曹植的任性而为也为他招来灾难。“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4]《魏武故事》载令:“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5]自此,曹植完全失去了曹操的宠爱。公元220年,曹丕即位,曹植从此开始了他抑郁不得志的后半生。《野田黄雀行》应当写于曹丕即位后不久。
二、《野田黄雀行》:文人的政治悲歌
“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时帝欲治植弟之罪,逼于太后,但加贬爵。”[6]在这样的背景下,《野田黄雀行》一诗并不难理解。原诗为: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曹植嗣位之争失败,党羽被诛,抑郁悲痛,因而感叹:“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而黄雀上遇鹞鹰,下逢罗网,正如他的好友丁仪、丁廙被曹丕所杀。
诗的前半部分是曹植对好友被杀的悲愤控诉,正如他在《赠白马王彪》里对监国使者的控诉:“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实际上控诉矛头是指向曹丕的。而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却充满了理想色彩。“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少年”可以理解为曹植的理想,也可以理解为曹植自己,总之,诗人幻想自己可以拯救自己的好友,让他们避免被杀。
曹植的后半生正如他的《野田黄雀行》,充满了矛盾。他一方面对遭受迫害充满了愤怒,如《九愁赋》“恨时王之谬听,受奸妄之虚辞。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登高陵而反顾,心怀愁而荒悴。”另一方面,又对处处打压自己的统治者抱有幻想,希望自己能被重用,施展才华。《魏志·陈思王植传》载:“植常自愤怒,抱利器无所施,上疏求自试”并作了大量表白心迹的詩,如《美女篇》:“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杂诗》“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鰕鳣篇》 “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而《种葛篇》更是以弃妇自比,表明自己对君主的忠心:
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好乐和瑟琴。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恩纪旷不接,我情遂抑沉。出门当何顾,徘徊步北林。下有交颈兽,仰有双栖禽。攀枝长叹息,泪下沾罗襟。良马知我悲,延颈对我吟。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往古皆欢遇,我独困于今。弃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
这与曹植的文人气质是相吻合的。以夫妇喻君臣,以弃妇明心迹,丝毫不计前嫌,希望有所作为。但政治家却没有文人这样单纯。“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时法制,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7]
或许是出于手足情、骨肉情,面对曹丕及曹丕的继承者曹叡,曹植没有完全灰心。曹叡即位后他曾多次上疏,但上疏的结果是封地三徙、兵人减半,他甚至都没有想到曹丕临终时会留给曹叡怎样的遗言,关于他这位曾争过太子之位的“皇叔”应如何处理。这是曹植作为一个文人的可爱之处,也是他作为文人的可悲之处。
这便是文人与政治家的博弈,充满理想色彩的文人总是如棋子般被动,而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只需略施小计便可以让不通权术的文人贬官流放,身家性命难保。曹植是一个标准的文人,曹丕却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家,这二人的博弈,无疑要以天真的文人的失败而告终。作于曹丕即位之初的《野田黄雀行》,更像是一个谶语,映射了曹植的后半生,愤懑而又抱有幻想,极其矛盾,极其悲情。曹植的文人思维始终没有认清政治家的本质,这是他的悲哀,亦是无数与政治家博弈失败的文人的悲哀。
三、结语
历史上有许多人同情曹植的遭遇,指责曹丕是阴险小人。但是笔者认为,文才并不是治国治世的必要条件。许多文人的天真之处就在于,他们以为写得一手好文章就能仕途顺利,殊不知,政治是阴险的,治国平天下也并非易事,因此才更需要谋略。曹植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他的《野田黄雀行》,则是一首文人的政治悲歌。
【注释】
[1]魏志·陈思王植传
[2]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注引《世语》
[3]魏志·王粲传.裴注引《世语》
[4]魏志·陈思王植传
[5]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注引《魏武故事》
[6]魏志·陈思王植传
[7]魏志·陈思王植传
关键词:文人;理想色彩;谶语;政治悲歌
一、写作背景
曹丕、曹植为同母弟。《魏志·陈思王植传》说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可以看出,曹植为人随性,是典型的文人气质,完全不同于其父曹操在政治上的老练,他的党羽也多是杨修这样恃才傲物的人;曹丕的文才不如曹植,但却具备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谋略,其谋士吴质没有杨修、丁仪这些人博学,却有这些人没有的计谋。
“(植)善属文……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1]“(杨)脩……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潮歌长吴质与谋。脩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脩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脩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脩与贾逵、王凌并为主簿,而为植所友。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馀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2]
在一次次的斗智斗勇中曹植逐渐败下阵来,公元217年,曹操立曹丕为太子。
立为太子后,为免除后顾之忧,曹丕与其谋士不惜一切手段打压曹植。“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日:‘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3]“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除了曹丕处心积虑的陷害,曹植的任性而为也为他招来灾难。“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4]《魏武故事》载令:“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5]自此,曹植完全失去了曹操的宠爱。公元220年,曹丕即位,曹植从此开始了他抑郁不得志的后半生。《野田黄雀行》应当写于曹丕即位后不久。
二、《野田黄雀行》:文人的政治悲歌
“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时帝欲治植弟之罪,逼于太后,但加贬爵。”[6]在这样的背景下,《野田黄雀行》一诗并不难理解。原诗为: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曹植嗣位之争失败,党羽被诛,抑郁悲痛,因而感叹:“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而黄雀上遇鹞鹰,下逢罗网,正如他的好友丁仪、丁廙被曹丕所杀。
诗的前半部分是曹植对好友被杀的悲愤控诉,正如他在《赠白马王彪》里对监国使者的控诉:“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实际上控诉矛头是指向曹丕的。而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却充满了理想色彩。“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少年”可以理解为曹植的理想,也可以理解为曹植自己,总之,诗人幻想自己可以拯救自己的好友,让他们避免被杀。
曹植的后半生正如他的《野田黄雀行》,充满了矛盾。他一方面对遭受迫害充满了愤怒,如《九愁赋》“恨时王之谬听,受奸妄之虚辞。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登高陵而反顾,心怀愁而荒悴。”另一方面,又对处处打压自己的统治者抱有幻想,希望自己能被重用,施展才华。《魏志·陈思王植传》载:“植常自愤怒,抱利器无所施,上疏求自试”并作了大量表白心迹的詩,如《美女篇》:“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杂诗》“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鰕鳣篇》 “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而《种葛篇》更是以弃妇自比,表明自己对君主的忠心:
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好乐和瑟琴。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恩纪旷不接,我情遂抑沉。出门当何顾,徘徊步北林。下有交颈兽,仰有双栖禽。攀枝长叹息,泪下沾罗襟。良马知我悲,延颈对我吟。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往古皆欢遇,我独困于今。弃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
这与曹植的文人气质是相吻合的。以夫妇喻君臣,以弃妇明心迹,丝毫不计前嫌,希望有所作为。但政治家却没有文人这样单纯。“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时法制,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7]
或许是出于手足情、骨肉情,面对曹丕及曹丕的继承者曹叡,曹植没有完全灰心。曹叡即位后他曾多次上疏,但上疏的结果是封地三徙、兵人减半,他甚至都没有想到曹丕临终时会留给曹叡怎样的遗言,关于他这位曾争过太子之位的“皇叔”应如何处理。这是曹植作为一个文人的可爱之处,也是他作为文人的可悲之处。
这便是文人与政治家的博弈,充满理想色彩的文人总是如棋子般被动,而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只需略施小计便可以让不通权术的文人贬官流放,身家性命难保。曹植是一个标准的文人,曹丕却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家,这二人的博弈,无疑要以天真的文人的失败而告终。作于曹丕即位之初的《野田黄雀行》,更像是一个谶语,映射了曹植的后半生,愤懑而又抱有幻想,极其矛盾,极其悲情。曹植的文人思维始终没有认清政治家的本质,这是他的悲哀,亦是无数与政治家博弈失败的文人的悲哀。
三、结语
历史上有许多人同情曹植的遭遇,指责曹丕是阴险小人。但是笔者认为,文才并不是治国治世的必要条件。许多文人的天真之处就在于,他们以为写得一手好文章就能仕途顺利,殊不知,政治是阴险的,治国平天下也并非易事,因此才更需要谋略。曹植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他的《野田黄雀行》,则是一首文人的政治悲歌。
【注释】
[1]魏志·陈思王植传
[2]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注引《世语》
[3]魏志·王粲传.裴注引《世语》
[4]魏志·陈思王植传
[5]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注引《魏武故事》
[6]魏志·陈思王植传
[7]魏志·陈思王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