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周煌研究述评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中叶乡贤名宦周煌(1714-1785),字景垣,号绪楚、海山,四川涪陵人。乾隆二年中进士,由翰林院编修,仕至都察院左都御史。著有《海山存稿》《琉球国志略》等。其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书法亦有造诣。近年来,随着对乡贤文化的重视与挖掘,学界关于周煌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系统地梳理与周煌相关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掌握学术界研究现状,将对清代官员研究、乾嘉文人研究、四川乡贤文化研究大有裨益。
  一、周煌家世研究匮乏
  关于周煌生平事迹的记载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官方史料,如《清史稿》《满汉名臣传》《国朝耆献类征》等;二是别集所记,如彭元瑞《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海山周文恭公墓志铭》、张邦伸《锦里新编》卷三《文佚三·周煌》等。此类史料对于了解周煌生平家世多有帮助,然多为概述,或偏记官途,内容尚不完备。
  陆勇强《四位清代文学家疑年考略》指出,在周煌的诸多材料中,其生年不详。先生以周煌《再次成都叠次杜少陵寄严郑公五首元韵,时周甲期近,即用自寿》一诗考其生年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与《涪陵周氏族谱》中所载相符。胡昌健先生曾作《周煌年谱简编》,概述周煌一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时代背景,并简单梳理涪陵周氏世系,然失之过简,未能充分利用周煌奏折、方志,亦未涉及周煌交游情况,停留于叙述生平,未能深入挖掘。
  涪陵周氏,素有望声。周煌作为涪陵先贤亦常被论及,现今仍流传着其与涪陵“御锣”的渊源。江舟的《追寻巴国古都涪陵》、张正武的《博大精深的涪陵文化》两文皆提到“御锣”是周煌告老还乡之时的随行宫乐。然周煌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十二月因病请归,皆未得允,后乾隆五十年(1785)春得允解甲,未及还乡,四月初一便卒于京邸,又何有此一说。
  二、周煌生平仕履研究范围局限
  周煌的仕履遍及云南、山东、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琉球,其旅迹涉及湖广、热河、木兰猎场等,但除琉球之行以外,学界研究甚少。
  邓经武先生《清代巴蜀诗人周煌的琉球行》一文简要介绍了出使琉球的背景、过程,亦探究了周煌诗文背后的巴蜀情节,从对海洋文学的丰富上肯定了此行的价值。黄后杰《明清中琉航海针路变化之研究》着重探析了周煌此次出使航海的针路,指出周煌此次航海针路吸取了前人经验,故较为顺利。但事实是“碇索十余,一时皆断,舟走触礁,龙骨中折,底穿入水”,二号护船甚至被风飘回,实为“一生九死”之行。孟繁业《清乾隆朝中琉漂风海难救助研究》介绍了周煌此行的船只、路线等航海背景,且从海难抚恤的角度介绍了此行途中所遇海难一事,作者认为,乾隆年间清朝在处理难民问题上已经逐步规范化与制度化。
  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魁、周煌在使琉球中,兵役因不满抚恤赏银金额,聚众滋事,乾隆二十二年(1757)五月,使臣被处罚“从宽留任”。丁春梅《从处理“索银事件”看清代对琉球的政策》一文认为,清政府在处理此次事件的高效、迅速,都为展示其大国风范,表明清廷十分注重中琉友好关系,但对于册封使者全魁、周煌的处罚是“从宽留任”,则显示出清帝的怀柔之心。俞玉储《乾隆二十一年随封兵役勒赏滋事案析》指出,周煌和全魁在册封结束后,对此事都选择了秘而不言,或因此次出行耗资巨多,冒生死之危,使臣认为索银一事合理;或因康熙五十八年(1719)随行兵役每人赏银一百二十八两的传闻真实,而此次兵役仅获三十六两七钱,使臣认为要求恤赏并不出格;或因使者未能弹压,怕受牵连责罚。
  三、周煌诗文著作研究呈上升趋势
  周煌早擢词科,居翰林二十余年,绩学淹通,著作等身,然除《琉球国志略》《海山存稿》《海东集》外皆不存。学界对其诗文著作研究多集中于《琉球国志略》与《海山存稿》。
  (一)对《琉球国志略》的研究
  历代出使琉球的使者,都有作书的惯例,如王士祯《万历丙午使录》、汪楫《中山沿革志》,至周煌出使琉球,进呈《琉球国志略》十六卷。此书所纳丰富,且皆为所目之实,故此书成为中琉交往的重要史料之一,学者亦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
  首先,是文献价值的肯定。郑小娟《〈琉球国志略〉文献价值刍议》认为,此书是自明陈侃使之有“录”以来,内容较为翔实、丰富,体例颇为完善的一部志书。武尚清《明清琉球使录述议》将“使录”与“志略”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对比,肯定了此书在记叙体式上的前进,同时,从这种变化中窥探中琉交往背后贸易、文化传播、民族融合、社会发展的实质,从学术史纵向发展上肯定了此书的文献价值。
  其次,是对于成书及版本的研究。魏宁楠《明清福州林浦林氏家族诗文所见琉球文献史料述议》指出,林同春与周煌回信中处处皆提“呈上御览”,可见上位者对《琉球国志略》成书的影响。本文揭露了《琉球国志略》成书未为人知的一段历史背景,有极大的学术价值。熊茂松《周煌〈琉球国志略〉论》认为,武英殿聚珍本是为此书最早版本,今不见此本。刘幸、张缤月《周煌〈琉球国志略〉版本源流考》对此书的全部版本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认为本书最早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呈本,现今可见最早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家刻本,即漱润堂本,且作者否定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的存在,此外还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武英殿聚珍本,认为熊茂松“今不见此本”的说法言过其实。同时,此文还对《琉球国志略》的进呈本、家刻本、聚珍本此最初三个版本,从编排、用字、标题、内容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是研究其版本源流必不可少的文章。
  (二)关于《海山存稿》的研究
  乾隆四十八年(1783),周煌始删定诗稿,未完而卒,乾隆五十八年(1793),次子兴岱刊刻遗集,即《海山存稿》二十卷,其中内集八卷,外集十二卷。此书是除《琉球国志略》外,研究周煌极为重要的文献。
  李金荣先生《〈海山存稿〉点校》一书以《四库未收书辑刊》所收“清乾隆五十八年周氏葆素家塾刻后印本”二十卷为底本,同時对散落各处的诗文进行了拾遗,对各地方志、诗人别集等进行了搜罗,同时还选录了《涪陵周氏家谱》中部分内容,是研究周煌较为全面的材料,但并未涉及周煌奏折、题本、书信、书画等,不失为本书的遗憾之处。李英《周煌〈海山存稿〉研究》认为周煌内及诗浮夸粉饰较少,较其他侍从诗更具有文学欣赏性。将外集诗歌题材分类介绍分析,同时认为周煌诗歌语言辞达、用典丰富,承袭苏轼,具有风度端凝的艺术特征,填补了周煌诗文艺术研究上的不足。
  (三)关于其他诗文的研究
  刘月《明清两代册封琉球使及其从客海洋诗研究》将周煌的海洋诗歌进行了重新整理排列,有一定的文献整理价值。姜鹏《清代东海诗歌研究》梳理介绍了周煌出行的使团从客,即王文治、徐傅舟、倪卷阿等的资料,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此行出使的人员配置。丁亮亮《周煌琉球诗文研究》认为周煌的琉球诗文具有“以宋为诗”“雍容典雅”的文学特点,肯定了其琉球诗文在文学与历史上的成就。作者还将周煌出使时所作的楹联、碑记、墨宝、图绘加入文章附录之中,有助于读者更为全面的了解周煌此行留下的墨迹,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综上所述,当今学界对于周煌研究的焦点依旧是其出使琉球与所著《琉球国志略》。对《海山存稿》以及其他诗文的研究,近年来逐步增多,但尚有一定研究空间。对周煌生平、家世的研究基本处于概述介绍的阶段,深入探讨不足。周煌是清中叶巨宦之一,其作为官员,奉职克勤、廉政淡泊;作为诗人,其诗文词赡雅、风度端凝。交友更是遍及各处文人贤士、各部官员重臣,对于周煌的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如在多方史料汇集、整理的基础之上,可进一步探索其人物的时代背景与交游行迹,剖析其背后家世文化渊源等。周煌作为川蜀名人、涪陵乡贤,丰富对他的研究,对于建立地方文化自信是十分重要的,理应深入挖掘。
其他文献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到西周时期的大篆,再到秦时李斯改大篆为小篆,再到后来的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每一次汉字的演变都能在书法界掀起轩然大波,世界公认,世界最高艺术就是中国书法。有人喜欢王羲之的隶书,有人喜欢赵佶的瘦金体,有人喜欢赵孟頫的楷书,唯独我,莫名其妙地痴迷李阳冰的小篆,那种宛如手舞足蹈的篆字,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前几天,我下班回家,爱人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大声
期刊
从前有句话叫“富养狗,穷养猫”,是说富人要狗看家,养得起狗,穷人则多怕老鼠偷吃,猫又能抓鼠自给,故而养猫,猫多狗少。而今随着时代飞跃,养猫的人相对很少了,谁没有点食物浪费?老鼠都挑好的吃!倒是狗,养的人相对较多,且少为护家,流行做宠物。  传统的土狗,乡下人虽还养些,但若于街上遇见,则基本肯定是流浪狗。土生狗的身价被贬不怪天地,只怪人们在生活好了以后,逐渐地风行时尚,认为土狗除了看家,只配像生猪那
期刊
多年以后,面对已被拆的深巷老宅时,脑海里总会想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某个风雨飘摇的黄昏。  柴门打开,满身疲惫的男人把谋生的无奈置于门后,洗去一身风尘。这时候,灶间炊烟袅袅,煤油灯点亮,孩子趴在窗台跟前翻看几本小人书。一会儿,妻子会摆上锅贴饼子、炖的新鲜小杂鱼、一碟花生米。有个贤惠的妻子真是莫大的福气。但男人不满足,道:“这么好的菜,干吃岂不可惜?”妻子会心一笑,转身从碗橱里拿出半瓶栈桥白酒。“给,
期刊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耳畔忽地响起一段咿咿呀呀,断续却缠绵的昆曲唱词,呢喃低语,虽听不甚明,却知是从里屋传来。  我幡然起身,睁开惺忪睡眼,定睛一望,抖袍,这才发现已然身在一处古雅别致的院内,只见四处种植着花草,色彩淡雅清新,与恬淡平和的江南水乡遥相呼应,绘制出一幅水墨丹青。  我的仓促起身不慎掀翻了石桌上的茶盏,微凉的花茶浸润了折扇上的墨梅图,我慌忙拾
期刊
驱车沿锦山村道可直接开到瓷帮古道驿站入口,我们的脚步从平整的水泥路切换到苔草深掩的青石板道,深深浅浅地踏进了历史深处。  这条始于宋、元的瓷帮古道位于德化三班镇与永春吾峰镇之间。延绵近三十里,是古时德化瓷器经由南大门运往永春许港,沿水路到刺桐港出海的必经之路,一度繁盛至清末民初,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还经常由此出入。  路边遍布着石础与夯土残墙,两侧坍塌的老屋梁柱空架,突兀于荒草杂树之间默然诉说着
期刊
七月的祁连山,山峦葱翠,雪峰融化的冰水潺潺流下来,滋养着山脚下的青草。青草又嫩又香,一群群牛羊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自由活动。宽阔的山谷里,流淌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远看就像一条银亮的绸带,铺展在碧绿的缎面上。我把手伸进潺潺的溪水中,溪水冰凉,将夏日的燥热突变为舒爽。  进入祁连山谷,除了满眼的绿色草地、星星点点的白色羊群、黑色的牦牛群,门源那方圆几十公里的鸳鸯花海,才是大手笔啊!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远
期刊
看了散文大师王剑冰的精美散文《绝版的周庄》,我的心像着了魔一样,对周庄充满了向往。夏日的一天,我到江苏常熟的儿子家,孙子赵顺宇陪同我游览了江南水乡古镇—周庄。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怀美好,便会遇见人世间美好的风景。在游周庄的一天中,那到过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拱桥,每一条溪河,每一处庙宇,都是我人生中最美的画廊,最好的盛宴。  周庄古镇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它四面都是烟波浩渺的湖泊,其内部河道纵横,像
期刊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  —题记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小平屋都已变成高楼大厦了。当我面对一栋栋的楼房时,心里却空荡荡的。我很怀念从前的“慢生活”,那个每天清晨都能见到缕缕炊烟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科技比较发达的时代,许多人总认为有钱,就能过上所谓有品位、高格调的生活。没钱,就只能过一种紧巴巴的生活。然而,那些有钱人所过的生活,真的就是幸福生活了吗?从前,没有昂贵的西餐,常见的是萝
期刊
奶奶年纪很大了,她的生活也变得越发简单。她偶尔会斜靠在门口的大椅子上,手里抓着一包零食,眼睛盯着前方,我不知道她在望着什么,蜷在大椅子下的邻家老猫也不知道。  有不少老人喜欢喝茶,奶奶却不喜欢。奶奶和许多为生计而打拼的年轻人一样,很晚睡觉又很早起床。那么漫长的一整天时间,不知道她是如何打發的。我曾经想过自己,放假时间一旦久了,便会觉得无所适从,她难道就没有这种感觉吗?只可惜,她再也盼不来“开学”的
期刊
一、创作背景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对路遥来说,《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本小说里,路遥用笔勾勒出了一个精神世界,把自己对于生活、对于梦想和极力追求的美好都倾注其中。在小说中,路遥积极倡导,不管时代如何进步,坚决不能放弃和背离传统道德文化,必须一直坚守下去。在路遥看来,人类文明在发展中沉淀出无数的精华和璀璨的种子,而只有传承和发扬这些文明的精华,才能够充分展现我们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