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有责任让我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为此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地理教育;环保;可持续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3 -01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里就提到自然灾害,必修二里环保知识渗透在每一个章节里,还有一本环境保护的选修课本。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地理教育应帮助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
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
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内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2.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会使很多可再生资源变成不可再生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清洁生产是必须的,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 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3.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自然资源与人类》一节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力,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让学生切身体会人类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2.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工业污染,怎样治理”。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数量统计,了解到在我们身边就有污染工厂的存在,那么通过哪些途径治理也相应得出。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对于这些书本知识应该更容易掌握,并且让他们看到身边的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3.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
(3)结合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5)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地理教育;环保;可持续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3 -01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里就提到自然灾害,必修二里环保知识渗透在每一个章节里,还有一本环境保护的选修课本。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地理教育应帮助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
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
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内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2.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会使很多可再生资源变成不可再生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清洁生产是必须的,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 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3.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自然资源与人类》一节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力,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让学生切身体会人类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2.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工业污染,怎样治理”。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数量统计,了解到在我们身边就有污染工厂的存在,那么通过哪些途径治理也相应得出。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对于这些书本知识应该更容易掌握,并且让他们看到身边的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3.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
(3)结合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5)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