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 “三校生”中、高职衔接中广泛存在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课程内容重叠、学生学习收获小、教学资源浪费的问题,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提出重组教学内容、制定全新的课程标准、引入慕课、翻转课堂、EDA软件等教学形式及手段,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专业基础课 慕课 翻转课堂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2-03
经过几年扩招,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从普高的招生已趋饱和,因而近年高职院校也逐步扩大面向中职的招生,并且存在着诸如“五年一贯制”、“3+2”、“单考单招三校生”等各类教学形式。但在中高职衔接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对于多数高职院校,参加“单考单招”入学的三校生,基本沿用原本针对普高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甚至与之合班上课。普高生科学文化基础相对较好,但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均是从零开始;而三校生已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并已通过相关实践技能考试。
若中职、高职两个专业相近,还存在课程设置重叠的问题。严重的将在70%以上,内容重复交叉,甚至出现了中职与高职釆用同一本教材的现象[1]。按以往课程标准上课,容易使三校生丧失新鲜感,学无所获,失去方向,进而荒废了宝贵的时间。
原因是,中职教育在我国已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教学体系完整,高职教学模式虽也日臻定型,但是在中高职衔接,特别是对于近似专业,劳动、教育等主管部门缺乏一套系统、知识能力递进的指导性的意见所致。
一、中高职电子技术课程学情简析
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是医疗器械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招收的是以电气、电子为本专业的三校生,因而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1.以某校医疗器械专业为例,电工电子的理论加实践课总学时才达113(其中电工45学时,理论37,实践8;电子技术68学时,理论51+实践17)。而某三校生入学时已学过288学时的电工课(108学时理论+108学时实践),252学时的模电数电课(144学时理论+108学时实践)
2.现将陈振源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有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与该医疗器械专业目前使用的陈仲本主编的《医学电子学基础》章节对照,可以看出两者内容基本一致。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类专业教学大纲与医疗器械专业(医用电子仪器设备方向)的《电子技术课程标准》相比,广度与深度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例如关于集成运放的部分,除运放的非线性应用外,基本一致。
若沿用原来面向零起点的普高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受到总学时的限制,高等数学在课程中的弱化等因素,在某些基础课中,高职三校生未必能学到比中职阶段所学的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这是一种普遍情况,只要一个专业中存在普高生及三校生混合招生机制,只要有中职升高职,专科升本科等教学形式,这种矛盾就会必然存在。
基本的解决方法为:重组教学内容、制定全新的课程标准;引入翻转课堂以及慕课等全新的教学形式。
二、重组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思路
整合重组课程体系,充实专业新知识。
三校生以局部、微观知识技能学习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因此缺乏一定的整体观以及方法论的教学理念。高职阶段应使得学生拓宽加深理论水平,提升技能。
1.教学框架
强化电路层次、模块化、连接、等效原理的概念,用分析及综合的手段,建立起不同模块不同层次电路之间的连接、构成关系。
始终秉承整体性,层次观以及模,把握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这也形成了该电路最本质的东西。
2. 提升的突破口
主要包括:
①模拟电路的分析方法,②正、负反馈,③振荡器的基本原理,④开关电源,⑤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⑥时序逻辑(异步)电路的设计,⑦A/D、D/A,⑧电气安全、电磁兼容等内容。
3.建立起“一个回路、两个定律”的基本思路
即指在复杂电路中,根据研究对象,选定一个闭合的(或开环)回路,(如输入回路,输出回路),应用“两个定律”,即欧姆定律及分压原理。对于模拟电路中出现的绝大多数电路分析问题,均可以套用这样的一个模式去解决。
4.用输入输出曲线、图表理解电路关系
如:二、三极管的特性曲线,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的频率特性曲线、幅度特性曲线,振荡电路中的选频特性,门电路、触发器的输入输出关系,非线性特征等曲线。
学会用函数表达各量之间的关系,如用传递函数描述输入输出特性,得到幅频相频特性及其曲线,;在串联型稳压电源中,用负反馈的原理及有关公式,计算其稳压系数。
5.抓住电路的本质共性,将电路问题简单化;引入逆向思维。
共性:例如放大电路与有源滤波电路的本质一致性;负反馈电路中,稳定性的改善,与通频带的扩展,本质上也是一回事。
逆向思维:例如放大器的顺向放大,而串联稳压电源则是一个逆向放大电路。两者均可用负反馈原理加以解释;数据选择器,与数据分配器,实际上又是一对多,多对一的反问题。从实质上讲,又都是译码电路的一个应用。
6.集成化电路的实际运用
在教学及实际应用中,集成电路愈加重要,因而引入各类电路的典型芯片,分析芯片手册、厂商推荐电路,连同医疗器械中实际使用的典型电路,给学生以更多、更贴近生产实践的学习锻炼。
三、教学手段
1.慕课与翻转课堂的在教学中的应用
不管是产生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什么时候是主动思考频度大、效率最高的场合?那无疑就是在有指导的自学中,以及带着问题在听教师对其答疑解惑过程中。因而这段时间必须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应有较高的利用率。传统课后巩固提升的任务放在课堂上,确保教学效果的可知性,类似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 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是最合适三校生电子技术教学的一种方式。
三校生入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已能在课前根据教学视频及其他教学材料自我学习。而且教学视频的可重复播放性,使得学生对不理解、或一时不理解的内容,细细体会。教学效率不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生不能对教师所做的讲解做出反应、思维在某一点上遇到卡顿,从而影响到下一相关部分的理解,由点带面,从而影响了整个内容的理解。加之遇上障碍后,由于学习习惯的不足,很多学生失去在课后求证或解决这个疑惑的兴趣或动力,这样一个问题形成,日积月累,难以获得学习成功的成就感,对某些课程也会有悬着性的遗忘,以致最后毕业时,感觉到什么也没学进去。
因而,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在课前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课程视频学习,若遇上难点,反复观看,相互讨论。仍有疑惑的,带到课堂由教师汇总讲解,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主要为答疑者,将某些问题深化,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知识点与日常思维、与方法论之间的关联。并且着重做好电路的仿真,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师在具体电路讲解中,引入实例,通过设置异常参数,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实际上是学习的最高的等级或层次,并引导学生找到对策,解决问题。
2.电子EDA辅助设计软件
传统电子实验一般借助实验箱搭建实际电路、用实体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效率及其低下,而且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到非本质的因素上,忽视了电路最实质的部分。且效率低下,电路实现不能随心所欲。
引入电子电路辅助设计软件(EDA)作为教学工具。EDA软件,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在课堂现场绘制原理图,加入输入输出设备,进行快速仿真。教师能很方便地修改电路元器件型号、输入信号或负载的参数,观察到电路电流电压的波形及有关交直流参量的联动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电路原理。而且可以看到体会到电路的瞬态、傅里叶、噪声、失真、灵敏度、参数扫描、温度扫描、传递函数、零极点等电路参数的仿真分析的结果,使得学生能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理解和把握一个电路,化抽象为具体,起到完全仿真实际电路的作用。
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有便于学生在课后利用EDA软件进行研究探索,学生课任意操纵元器件的布局构成,观察现象,寻找关联,提出猜想,引发验证,找到答案,获得成功的乐趣,完成探索求知的一个基本知行链。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思想与行为;同样,利于学生从简单的纸面上的电路分析,逐步过渡到电路设计的阶段。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设计的能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适应性。
3.实践手段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所以乐,即在学了理论知识基础上,又通过实践,最终得以掌握。
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须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包括实践的目的、原理、器材,实践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又会不断涌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解释,并将之解决。并且要求学生在下一次的实践中,做出预案,这样才能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而非教师演示实验的简单重复,那样也达不到高职要求中提到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可开展开放实验活动,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结合学院科研平台,加上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手段,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其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这方面的实践已是非常成熟,不再赘述。
四、结论
近似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无论是课程体系设置,还是课程内容,按照现有的教学体系,不可避免会出现课程重复设置、教学内容重复,中职与高职的教学任务难以区分,教学范围难以界定;导致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提升有限,甚至会出现倦怠,厌学,学习目的不明,学习信念崩塌等负面效应。上述矛盾在中高职为相同的专业的时候,尤为突出;相近专业次之(但此也会存在于某几门课程之中)。
最根本的做法,当然是教育、劳动等相关主管部门对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或者教学大纲接做出明确的界定、给出指导性的意见。但是目前缺乏一定的现实性。
而较为可行的做法(以电子相关专业为例)是对高职三校生的教学进行总体性的重新设计,与普高生进行彻底的分类分层教学,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手段,将仿真软件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自主性实验是一种有效的做法。否则中职升高职只能是纸面上一朵很好看的纸花。
参考文献:
[1]温恋恋.浙江省温州地区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23-24.
[2]陈振源.电子技术基础[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96-120.
[3]陈仲本.医学电子学基础[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1-86.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专业基础课 慕课 翻转课堂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2-03
经过几年扩招,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从普高的招生已趋饱和,因而近年高职院校也逐步扩大面向中职的招生,并且存在着诸如“五年一贯制”、“3+2”、“单考单招三校生”等各类教学形式。但在中高职衔接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对于多数高职院校,参加“单考单招”入学的三校生,基本沿用原本针对普高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甚至与之合班上课。普高生科学文化基础相对较好,但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均是从零开始;而三校生已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并已通过相关实践技能考试。
若中职、高职两个专业相近,还存在课程设置重叠的问题。严重的将在70%以上,内容重复交叉,甚至出现了中职与高职釆用同一本教材的现象[1]。按以往课程标准上课,容易使三校生丧失新鲜感,学无所获,失去方向,进而荒废了宝贵的时间。
原因是,中职教育在我国已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教学体系完整,高职教学模式虽也日臻定型,但是在中高职衔接,特别是对于近似专业,劳动、教育等主管部门缺乏一套系统、知识能力递进的指导性的意见所致。
一、中高职电子技术课程学情简析
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是医疗器械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招收的是以电气、电子为本专业的三校生,因而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1.以某校医疗器械专业为例,电工电子的理论加实践课总学时才达113(其中电工45学时,理论37,实践8;电子技术68学时,理论51+实践17)。而某三校生入学时已学过288学时的电工课(108学时理论+108学时实践),252学时的模电数电课(144学时理论+108学时实践)
2.现将陈振源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有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与该医疗器械专业目前使用的陈仲本主编的《医学电子学基础》章节对照,可以看出两者内容基本一致。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类专业教学大纲与医疗器械专业(医用电子仪器设备方向)的《电子技术课程标准》相比,广度与深度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例如关于集成运放的部分,除运放的非线性应用外,基本一致。
若沿用原来面向零起点的普高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受到总学时的限制,高等数学在课程中的弱化等因素,在某些基础课中,高职三校生未必能学到比中职阶段所学的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这是一种普遍情况,只要一个专业中存在普高生及三校生混合招生机制,只要有中职升高职,专科升本科等教学形式,这种矛盾就会必然存在。
基本的解决方法为:重组教学内容、制定全新的课程标准;引入翻转课堂以及慕课等全新的教学形式。
二、重组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思路
整合重组课程体系,充实专业新知识。
三校生以局部、微观知识技能学习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因此缺乏一定的整体观以及方法论的教学理念。高职阶段应使得学生拓宽加深理论水平,提升技能。
1.教学框架
强化电路层次、模块化、连接、等效原理的概念,用分析及综合的手段,建立起不同模块不同层次电路之间的连接、构成关系。
始终秉承整体性,层次观以及模,把握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这也形成了该电路最本质的东西。
2. 提升的突破口
主要包括:
①模拟电路的分析方法,②正、负反馈,③振荡器的基本原理,④开关电源,⑤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⑥时序逻辑(异步)电路的设计,⑦A/D、D/A,⑧电气安全、电磁兼容等内容。
3.建立起“一个回路、两个定律”的基本思路
即指在复杂电路中,根据研究对象,选定一个闭合的(或开环)回路,(如输入回路,输出回路),应用“两个定律”,即欧姆定律及分压原理。对于模拟电路中出现的绝大多数电路分析问题,均可以套用这样的一个模式去解决。
4.用输入输出曲线、图表理解电路关系
如:二、三极管的特性曲线,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的频率特性曲线、幅度特性曲线,振荡电路中的选频特性,门电路、触发器的输入输出关系,非线性特征等曲线。
学会用函数表达各量之间的关系,如用传递函数描述输入输出特性,得到幅频相频特性及其曲线,;在串联型稳压电源中,用负反馈的原理及有关公式,计算其稳压系数。
5.抓住电路的本质共性,将电路问题简单化;引入逆向思维。
共性:例如放大电路与有源滤波电路的本质一致性;负反馈电路中,稳定性的改善,与通频带的扩展,本质上也是一回事。
逆向思维:例如放大器的顺向放大,而串联稳压电源则是一个逆向放大电路。两者均可用负反馈原理加以解释;数据选择器,与数据分配器,实际上又是一对多,多对一的反问题。从实质上讲,又都是译码电路的一个应用。
6.集成化电路的实际运用
在教学及实际应用中,集成电路愈加重要,因而引入各类电路的典型芯片,分析芯片手册、厂商推荐电路,连同医疗器械中实际使用的典型电路,给学生以更多、更贴近生产实践的学习锻炼。
三、教学手段
1.慕课与翻转课堂的在教学中的应用
不管是产生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什么时候是主动思考频度大、效率最高的场合?那无疑就是在有指导的自学中,以及带着问题在听教师对其答疑解惑过程中。因而这段时间必须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应有较高的利用率。传统课后巩固提升的任务放在课堂上,确保教学效果的可知性,类似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 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是最合适三校生电子技术教学的一种方式。
三校生入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已能在课前根据教学视频及其他教学材料自我学习。而且教学视频的可重复播放性,使得学生对不理解、或一时不理解的内容,细细体会。教学效率不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生不能对教师所做的讲解做出反应、思维在某一点上遇到卡顿,从而影响到下一相关部分的理解,由点带面,从而影响了整个内容的理解。加之遇上障碍后,由于学习习惯的不足,很多学生失去在课后求证或解决这个疑惑的兴趣或动力,这样一个问题形成,日积月累,难以获得学习成功的成就感,对某些课程也会有悬着性的遗忘,以致最后毕业时,感觉到什么也没学进去。
因而,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在课前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课程视频学习,若遇上难点,反复观看,相互讨论。仍有疑惑的,带到课堂由教师汇总讲解,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主要为答疑者,将某些问题深化,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知识点与日常思维、与方法论之间的关联。并且着重做好电路的仿真,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师在具体电路讲解中,引入实例,通过设置异常参数,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实际上是学习的最高的等级或层次,并引导学生找到对策,解决问题。
2.电子EDA辅助设计软件
传统电子实验一般借助实验箱搭建实际电路、用实体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效率及其低下,而且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到非本质的因素上,忽视了电路最实质的部分。且效率低下,电路实现不能随心所欲。
引入电子电路辅助设计软件(EDA)作为教学工具。EDA软件,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在课堂现场绘制原理图,加入输入输出设备,进行快速仿真。教师能很方便地修改电路元器件型号、输入信号或负载的参数,观察到电路电流电压的波形及有关交直流参量的联动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电路原理。而且可以看到体会到电路的瞬态、傅里叶、噪声、失真、灵敏度、参数扫描、温度扫描、传递函数、零极点等电路参数的仿真分析的结果,使得学生能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理解和把握一个电路,化抽象为具体,起到完全仿真实际电路的作用。
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有便于学生在课后利用EDA软件进行研究探索,学生课任意操纵元器件的布局构成,观察现象,寻找关联,提出猜想,引发验证,找到答案,获得成功的乐趣,完成探索求知的一个基本知行链。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思想与行为;同样,利于学生从简单的纸面上的电路分析,逐步过渡到电路设计的阶段。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设计的能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适应性。
3.实践手段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所以乐,即在学了理论知识基础上,又通过实践,最终得以掌握。
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须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包括实践的目的、原理、器材,实践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又会不断涌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解释,并将之解决。并且要求学生在下一次的实践中,做出预案,这样才能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而非教师演示实验的简单重复,那样也达不到高职要求中提到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可开展开放实验活动,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结合学院科研平台,加上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手段,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其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这方面的实践已是非常成熟,不再赘述。
四、结论
近似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无论是课程体系设置,还是课程内容,按照现有的教学体系,不可避免会出现课程重复设置、教学内容重复,中职与高职的教学任务难以区分,教学范围难以界定;导致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提升有限,甚至会出现倦怠,厌学,学习目的不明,学习信念崩塌等负面效应。上述矛盾在中高职为相同的专业的时候,尤为突出;相近专业次之(但此也会存在于某几门课程之中)。
最根本的做法,当然是教育、劳动等相关主管部门对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或者教学大纲接做出明确的界定、给出指导性的意见。但是目前缺乏一定的现实性。
而较为可行的做法(以电子相关专业为例)是对高职三校生的教学进行总体性的重新设计,与普高生进行彻底的分类分层教学,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手段,将仿真软件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自主性实验是一种有效的做法。否则中职升高职只能是纸面上一朵很好看的纸花。
参考文献:
[1]温恋恋.浙江省温州地区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23-24.
[2]陈振源.电子技术基础[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96-120.
[3]陈仲本.医学电子学基础[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