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运用安痛定注射液于足三里穴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观察治疗后2分钟、5分钟、30分钟的疼痛指数变化,结果疼痛明显缓解,有效率达90%。
关键词 穴位注射 安痛定 足三里 原发性痛经
资料与方法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根据:①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在出现月经血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小时;③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④妇科B超检查未见异常[1]。
我科2000~2006年原发性痛经患者40例,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年龄为14~23岁,均为未婚,病程为1~6年;评估用视觉模拟评分疼痛全部为重度疼痛。
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选准足三里穴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1横指),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以执笔式持针准确刺入一侧穴位,待针尖有涩感,患者针感强烈(局部酸、麻、胀或向四周放射)后抽回血,无回血即注入安痛定注射液1ml,拔除针头,按压止血,对侧方法相同。
安痛定注射液:2ml/支,含氨基比林0.1g,安替比林40mg,巴比妥18mg。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疼痛指数评分变化。参照《现代疼痛学》中有关标准制定,疼痛评估用视觉模拟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分为重度疼痛,最高分10分[2]。治疗前和治疗后2、5、30分钟,由患者在1~10数字间按痛经程度作标记。
结 果
疼痛视觉评分结果:治疗后2分钟疼痛大部分明显减轻,并在30分钟时疼痛程度递减。总有效率90%。见表1。
不良反应:40例患者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
例:患者,女,16岁,2006年12月10日初诊。经行腹痛2年。14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30天,经期5天。自初潮起,每次来经第1~2天腹痛,需卧床休息,影响睡眠,月经量不多,无血块。每次来经前预防性服用复方氨芬待因1片,3次/日,连服两日,可使疼痛减轻。本次服复方氨芬待因1片,无效,遂来急诊。治疗前疼痛评分为10分。安痛定注射液上述方法足三里穴位双侧注射,等拔除针头时,疼痛已经完全消失。
讨 论
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有排卵月经,因此一般在初潮后头1~2年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严重的痉挛性疼痛多发生于初潮1~2年后的青年妇女。如一开始出现规律性痛经或迟至25岁后发生痉挛性痛经,均应考虑有其他异常情况存在。
痛经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为痉挛性绞痛,历时0.5~2小时。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小时。经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约有50%以上病人伴有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原发性痛经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西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由各种因素综合引起,其内分泌因素是引起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因素。机理为子宫内膜以及月经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升高,前列腺素E2(PGE2)作用于子宫肌纤维使之收缩引起痛经,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前列腺素含量比正常妇女明显升高,所以非淄体类抗炎药为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此外原发性痛经与心理因素有一定的联系,少女初潮,心理压力大,情绪紧张也造成痛经[1]。而安痛定成分为氨基比林、非那西丁、苯巴比妥,氨基比林、非那西丁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解热药,可抑制内膜的前列腺素E2合成,显著降低子宫收缩的振幅和频度;苯巴比妥可以起到镇静作用,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所以安痛定肌肉注射可以运用于痛经,但安痛定肌肉注射较穴位针刺起效慢,效果差,肌肉注射一般在15~30分钟发挥作用。
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痛经以气血运行不畅为主要病机,以调理冲任气血为治疗原则[3]。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为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为足阳明经所入为“合”,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理气血,舒经活络。故在针刺时足三里穴位时能够缓解平滑肌痉挛,对子宫的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既有对症治疗作用,又有对因治疗作用,而且起效快。临床实践已证实针灸有镇痛作用,对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有调整的作用。
本观察病例的不足之处:①没有和安痛定进行病例比照,因为本人既往使用安痛定肌肉注射治疗效果不好,患者又都是急诊患者,病例资料不全,无法做完整的比照;②远期疗效没有进行观察。原因在于大多数为农村病人,没法进行电话随访;患者的依从性较差,没有随诊。
本病例说明:①中西医完美的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②足三里穴注射具有安全、操作简单、起效快、价廉、病人易于接受、镇痛效果好等特点,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医师均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2:380.
2 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9:241-243.
3 罗元恺,曾敬光.中医妇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3-54.
关键词 穴位注射 安痛定 足三里 原发性痛经
资料与方法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根据:①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在出现月经血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小时;③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④妇科B超检查未见异常[1]。
我科2000~2006年原发性痛经患者40例,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年龄为14~23岁,均为未婚,病程为1~6年;评估用视觉模拟评分疼痛全部为重度疼痛。
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选准足三里穴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1横指),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以执笔式持针准确刺入一侧穴位,待针尖有涩感,患者针感强烈(局部酸、麻、胀或向四周放射)后抽回血,无回血即注入安痛定注射液1ml,拔除针头,按压止血,对侧方法相同。
安痛定注射液:2ml/支,含氨基比林0.1g,安替比林40mg,巴比妥18mg。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疼痛指数评分变化。参照《现代疼痛学》中有关标准制定,疼痛评估用视觉模拟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分为重度疼痛,最高分10分[2]。治疗前和治疗后2、5、30分钟,由患者在1~10数字间按痛经程度作标记。
结 果
疼痛视觉评分结果:治疗后2分钟疼痛大部分明显减轻,并在30分钟时疼痛程度递减。总有效率90%。见表1。
不良反应:40例患者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
例:患者,女,16岁,2006年12月10日初诊。经行腹痛2年。14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30天,经期5天。自初潮起,每次来经第1~2天腹痛,需卧床休息,影响睡眠,月经量不多,无血块。每次来经前预防性服用复方氨芬待因1片,3次/日,连服两日,可使疼痛减轻。本次服复方氨芬待因1片,无效,遂来急诊。治疗前疼痛评分为10分。安痛定注射液上述方法足三里穴位双侧注射,等拔除针头时,疼痛已经完全消失。
讨 论
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有排卵月经,因此一般在初潮后头1~2年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严重的痉挛性疼痛多发生于初潮1~2年后的青年妇女。如一开始出现规律性痛经或迟至25岁后发生痉挛性痛经,均应考虑有其他异常情况存在。
痛经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为痉挛性绞痛,历时0.5~2小时。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小时。经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约有50%以上病人伴有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原发性痛经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西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由各种因素综合引起,其内分泌因素是引起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因素。机理为子宫内膜以及月经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升高,前列腺素E2(PGE2)作用于子宫肌纤维使之收缩引起痛经,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前列腺素含量比正常妇女明显升高,所以非淄体类抗炎药为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此外原发性痛经与心理因素有一定的联系,少女初潮,心理压力大,情绪紧张也造成痛经[1]。而安痛定成分为氨基比林、非那西丁、苯巴比妥,氨基比林、非那西丁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解热药,可抑制内膜的前列腺素E2合成,显著降低子宫收缩的振幅和频度;苯巴比妥可以起到镇静作用,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所以安痛定肌肉注射可以运用于痛经,但安痛定肌肉注射较穴位针刺起效慢,效果差,肌肉注射一般在15~30分钟发挥作用。
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痛经以气血运行不畅为主要病机,以调理冲任气血为治疗原则[3]。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为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为足阳明经所入为“合”,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理气血,舒经活络。故在针刺时足三里穴位时能够缓解平滑肌痉挛,对子宫的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既有对症治疗作用,又有对因治疗作用,而且起效快。临床实践已证实针灸有镇痛作用,对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有调整的作用。
本观察病例的不足之处:①没有和安痛定进行病例比照,因为本人既往使用安痛定肌肉注射治疗效果不好,患者又都是急诊患者,病例资料不全,无法做完整的比照;②远期疗效没有进行观察。原因在于大多数为农村病人,没法进行电话随访;患者的依从性较差,没有随诊。
本病例说明:①中西医完美的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②足三里穴注射具有安全、操作简单、起效快、价廉、病人易于接受、镇痛效果好等特点,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医师均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2:380.
2 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9:241-243.
3 罗元恺,曾敬光.中医妇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