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界对于杜甫诗作多采取分期研究的方法,其中杜甫两川时期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蕴含了诗人本身忧国忧民忧己的心态。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杜甫两川时期的田园诗、咏物诗、咏画诗入手,深入探究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研究结果表明当时唐代时局的动荡不安和诗人本身的漂泊不定造就了诗人的悲苦心态,而诗人的悲苦心态作为时代呐喊却对社会影响相对有限。
【关键词】 杜甫心态;唐代社会;两川诗
引言
历代学者对于杜甫诗集的研究均具有较高热情,研究者多采用分期研究的方法对杜甫作品进行分析,萧涤非(1980)、金启华(1985)、莫砺锋先生(1993)分别把杜甫一生划分为了两段、五期、六时。而具体到两川诗,吴贤哲(1994)、李霜琴(2004)、李舒宽(2019)阐述了两川诗的背景、作品、体格。目前学界对于杜甫两川诗的关注有待提高,本文将从地域角度进行划分,以两川诗为线索探究杜甫心态和唐代社会,对于杜甫本人、杜甫诗作研究等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首先本文所谈的两川诗的写作主体为生活在唐中后期的诗圣杜甫,其中两川具体是指唐代文献记载中的东西两川,据《新唐书·方镇表四》记载,“更剑南节度号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增领果州,以梓、遂、绵、剑、龙、阆、普、陵、泸、荣、资、简十二州隶东川节度”,东西川正是指剑南道,具体包括了剑门、鹿头山、成都府等地。而《新唐书·方镇表四》中记载,至德二载,“置荆南节度,亦曰荆澧节度,领荆、澧、朗、郢、复、夔、峡、忠、万、归十州,治荆州。”所以根据史料记载,杜甫在这一大致时间段下后到达的忠州、夔州属于荆南,不属于剑南道,不属于本文涉及的东西川。
因此在地域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杜甫当时的漂泊痕迹可以得出本文杜甫两川诗的界定,本文所阐述的杜甫两川诗是指唐肃宗前元二年,即759年,杜甫携家眷跨过剑阁至东西两川时期所作诗歌,且两川时期的时间截点在永泰元年,即765年,杜甫离开蜀地到达忠州、云安一带(不包括在忠州、云安一带时期),之后杜甫所作诗篇不再归属本文谈及的两川诗。
1.作品中的杜甫心态
1.1杜甫田园诗
根据田园诗的内容、定义来看,田园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为为田园、农村,对杜甫而言,农村时光也在其漂泊的经历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处本人以居住地名对代表对几段时期进行简要列举:“陆浑庄”、“下杜城”、“鄜州羌村”、“东柯谷和同谷栗亭附近”、“草堂”、“瀼西和东屯”。杜甫的田园诗正是在这些时间段完成的,但是相较于陶渊明等田园派代表诗人而言,杜甫的田园诗向来不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从杜甫各个阶段创作的田园诗数量来看,其居住在成都草堂期间数量最盛,约100多首,占其创作田园诗总量约60%。也就是说,两川时期是杜甫田园诗的顶峰时期。选取两川时期的具体田园诗案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对诗人心态进行解读,与杜甫另一田园诗《江村》的清江、堂燕、老妻、稚子构成的一副乡村闲适美景不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现的乡村生活多了几分苦楚,杜甫此时心态是由于唐代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自己的漂泊不定而决定的,担忧外界、担忧己身,最后推及“天下寒士”,家国情怀使杜甫的田园诗多了前朝田园诗没有的韵味。
1.2杜甫咏物诗
咏物诗是杜甫的一绝,对此冒春荣的评价是“老杜最擅长”,四库馆全书中说杜甫“挺出众流”,叶嘉莹说其“以情注物”。由此可见,杜甫咏物诗具有很高成就,学界对其认可度极高,杜甫咏物诗约99首(各家说不一,此说法源王夫之《姜斋诗话》),按照不同时间段来看:安史之乱前(9首)、为官(6首)、秦陇(18首)、两川(38首)、离蜀(28首),由此可见,从杜甫所作咏物诗的数量来看,两川时期的数量约占比40%,是其咏物诗的较主要创作时期。
杜甫咏物诗蕴含杜甫心态,正是唐代社会的真实反映。首先是儒家爱民思想,根据史料研究考证得出的,唐代儒释道三派共同在意识层面对社会状态、社会主体、社会成员产生影响,杜甫同样深受三种意识的影响,深入考究,可以发现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更甚,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杜甫本人仕途的波动,他在生活所迫下接触官场,入仕正是儒家思想对杜甫影响的一大表现。另外杜甫的咏物作品《枯棕》中的爱民情怀更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其次是个人悲苦,历来的咏物诗都是诗人借物抒怀的工具,诗人所抒之怀大多是歌颂和感慨,而杜甫却与前人稍有不同,杜甫将自己的悲欢离合揉进咏物诗中去,以灵动悲楚的文字刻画出来。杜甫所作咏物诗《海椶行》刻画了一棵遗世独立的海椶树,影射现实中的诗人有才无用,郁郁不得志的感情从诗间流露出来。
1.3杜甫咏画诗
咏画诗在唐以前就存在,就确切的定义而言,咏画诗和题画诗稍有不同,咏画诗重点在于吟咏画作而不是为画作附诗词(之后本文提到的诗题中所谓的题画诗其实也属咏画诗),咏画诗在唐代的发展达到高峰,其中李白、杜甫是此时咏画诗领域的主流人物。按照学界普遍看法,严格来说,杜甫的咏画诗共21首,而杜甫在两川时期所作的咏画诗就达到了14首,占了其创作咏画诗总数的约67%,由此可见,咏画诗也是杜甫两川时期的一大主要内容。
杜甫总体咏画诗中花鸟禽兽类占主体,具体到两川时期,杜甫的山水风景类咏画诗占主体(数目统计从本人看法出发,不同研究可能有不同统计结果),其中蕴含了作者忧国忧民之心。花鸟禽兽类咏画诗《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中诗人看画思战马,身处江湖亦不敢忘思国的情感非常明显。山水风景类咏画诗《观李固请司马山水图三首》中诗人“景愈美,人愈悲”,漂泊羁旅、怀才不遇使杜甫诗中多愁苦。
2.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
两川时期的杜甫心态总体来说有“三忧”:忧国、忧民、忧己,这一时期杜甫的诗词情感探究,大多數都属于负面消极情绪,部分田园诗的闲适中同样暗含着寡欢。
总体来看此时的杜甫与唐代社会,大环境下“动荡不安”和诗人本身的“漂泊不定”,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诗人的心态崩溃。诗中不乏忧愁悲苦,田园诗中见悲苦农村,咏物诗中寄托连绵愁思,咏画诗中看透现实,杜甫此时期的诗作主体感情多是悲愁,担心国家走向没落,不甘自己有才无人识。
细究杜甫诗作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大多表现为对后世的借鉴意义,不论是从创作的艺术手法,还是从吸取唐代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的角度来说,杜甫的“诗史”对于后代都是具有巨大影响的。但是就杜甫作品对于当时唐代社会的影响而言,其作用甚微,究其原因,(1)大环境的动荡不安使统治者无法做到对下层呼喊给予充分的关注,唐王朝已经走上盛转衰之路,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杜甫一己之力无法做到救国;(2)杜甫本人漂泊不定,游历于核心政权之外,对于唐代社会,杜甫大多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杜甫对于时局无能无力,唯有进行着统治者无法聆听的悲戚呐喊。
参考文献
[1]李舒宽.论杜甫两川时期的咏物诗[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2):9-16.
[2]于志鹏.杜甫咏物诗情感内涵试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04-108.
[3]李霜琴. 杜甫两川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4]封野.论杜甫社会心态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演变[J].云南社会科学,2001(06):86-90.
[5]吴贤哲.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从杜甫两川诗看杜甫在蜀的情绪[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45-51.
[6]胡问涛.论杜甫的田园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8-13.
[7]徐建芳. 杜甫仕宦心态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陶艳(2001-),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 杜甫心态;唐代社会;两川诗
引言
历代学者对于杜甫诗集的研究均具有较高热情,研究者多采用分期研究的方法对杜甫作品进行分析,萧涤非(1980)、金启华(1985)、莫砺锋先生(1993)分别把杜甫一生划分为了两段、五期、六时。而具体到两川诗,吴贤哲(1994)、李霜琴(2004)、李舒宽(2019)阐述了两川诗的背景、作品、体格。目前学界对于杜甫两川诗的关注有待提高,本文将从地域角度进行划分,以两川诗为线索探究杜甫心态和唐代社会,对于杜甫本人、杜甫诗作研究等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首先本文所谈的两川诗的写作主体为生活在唐中后期的诗圣杜甫,其中两川具体是指唐代文献记载中的东西两川,据《新唐书·方镇表四》记载,“更剑南节度号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增领果州,以梓、遂、绵、剑、龙、阆、普、陵、泸、荣、资、简十二州隶东川节度”,东西川正是指剑南道,具体包括了剑门、鹿头山、成都府等地。而《新唐书·方镇表四》中记载,至德二载,“置荆南节度,亦曰荆澧节度,领荆、澧、朗、郢、复、夔、峡、忠、万、归十州,治荆州。”所以根据史料记载,杜甫在这一大致时间段下后到达的忠州、夔州属于荆南,不属于剑南道,不属于本文涉及的东西川。
因此在地域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杜甫当时的漂泊痕迹可以得出本文杜甫两川诗的界定,本文所阐述的杜甫两川诗是指唐肃宗前元二年,即759年,杜甫携家眷跨过剑阁至东西两川时期所作诗歌,且两川时期的时间截点在永泰元年,即765年,杜甫离开蜀地到达忠州、云安一带(不包括在忠州、云安一带时期),之后杜甫所作诗篇不再归属本文谈及的两川诗。
1.作品中的杜甫心态
1.1杜甫田园诗
根据田园诗的内容、定义来看,田园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为为田园、农村,对杜甫而言,农村时光也在其漂泊的经历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处本人以居住地名对代表对几段时期进行简要列举:“陆浑庄”、“下杜城”、“鄜州羌村”、“东柯谷和同谷栗亭附近”、“草堂”、“瀼西和东屯”。杜甫的田园诗正是在这些时间段完成的,但是相较于陶渊明等田园派代表诗人而言,杜甫的田园诗向来不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从杜甫各个阶段创作的田园诗数量来看,其居住在成都草堂期间数量最盛,约100多首,占其创作田园诗总量约60%。也就是说,两川时期是杜甫田园诗的顶峰时期。选取两川时期的具体田园诗案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对诗人心态进行解读,与杜甫另一田园诗《江村》的清江、堂燕、老妻、稚子构成的一副乡村闲适美景不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现的乡村生活多了几分苦楚,杜甫此时心态是由于唐代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自己的漂泊不定而决定的,担忧外界、担忧己身,最后推及“天下寒士”,家国情怀使杜甫的田园诗多了前朝田园诗没有的韵味。
1.2杜甫咏物诗
咏物诗是杜甫的一绝,对此冒春荣的评价是“老杜最擅长”,四库馆全书中说杜甫“挺出众流”,叶嘉莹说其“以情注物”。由此可见,杜甫咏物诗具有很高成就,学界对其认可度极高,杜甫咏物诗约99首(各家说不一,此说法源王夫之《姜斋诗话》),按照不同时间段来看:安史之乱前(9首)、为官(6首)、秦陇(18首)、两川(38首)、离蜀(28首),由此可见,从杜甫所作咏物诗的数量来看,两川时期的数量约占比40%,是其咏物诗的较主要创作时期。
杜甫咏物诗蕴含杜甫心态,正是唐代社会的真实反映。首先是儒家爱民思想,根据史料研究考证得出的,唐代儒释道三派共同在意识层面对社会状态、社会主体、社会成员产生影响,杜甫同样深受三种意识的影响,深入考究,可以发现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更甚,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杜甫本人仕途的波动,他在生活所迫下接触官场,入仕正是儒家思想对杜甫影响的一大表现。另外杜甫的咏物作品《枯棕》中的爱民情怀更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其次是个人悲苦,历来的咏物诗都是诗人借物抒怀的工具,诗人所抒之怀大多是歌颂和感慨,而杜甫却与前人稍有不同,杜甫将自己的悲欢离合揉进咏物诗中去,以灵动悲楚的文字刻画出来。杜甫所作咏物诗《海椶行》刻画了一棵遗世独立的海椶树,影射现实中的诗人有才无用,郁郁不得志的感情从诗间流露出来。
1.3杜甫咏画诗
咏画诗在唐以前就存在,就确切的定义而言,咏画诗和题画诗稍有不同,咏画诗重点在于吟咏画作而不是为画作附诗词(之后本文提到的诗题中所谓的题画诗其实也属咏画诗),咏画诗在唐代的发展达到高峰,其中李白、杜甫是此时咏画诗领域的主流人物。按照学界普遍看法,严格来说,杜甫的咏画诗共21首,而杜甫在两川时期所作的咏画诗就达到了14首,占了其创作咏画诗总数的约67%,由此可见,咏画诗也是杜甫两川时期的一大主要内容。
杜甫总体咏画诗中花鸟禽兽类占主体,具体到两川时期,杜甫的山水风景类咏画诗占主体(数目统计从本人看法出发,不同研究可能有不同统计结果),其中蕴含了作者忧国忧民之心。花鸟禽兽类咏画诗《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中诗人看画思战马,身处江湖亦不敢忘思国的情感非常明显。山水风景类咏画诗《观李固请司马山水图三首》中诗人“景愈美,人愈悲”,漂泊羁旅、怀才不遇使杜甫诗中多愁苦。
2.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
两川时期的杜甫心态总体来说有“三忧”:忧国、忧民、忧己,这一时期杜甫的诗词情感探究,大多數都属于负面消极情绪,部分田园诗的闲适中同样暗含着寡欢。
总体来看此时的杜甫与唐代社会,大环境下“动荡不安”和诗人本身的“漂泊不定”,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诗人的心态崩溃。诗中不乏忧愁悲苦,田园诗中见悲苦农村,咏物诗中寄托连绵愁思,咏画诗中看透现实,杜甫此时期的诗作主体感情多是悲愁,担心国家走向没落,不甘自己有才无人识。
细究杜甫诗作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大多表现为对后世的借鉴意义,不论是从创作的艺术手法,还是从吸取唐代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的角度来说,杜甫的“诗史”对于后代都是具有巨大影响的。但是就杜甫作品对于当时唐代社会的影响而言,其作用甚微,究其原因,(1)大环境的动荡不安使统治者无法做到对下层呼喊给予充分的关注,唐王朝已经走上盛转衰之路,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杜甫一己之力无法做到救国;(2)杜甫本人漂泊不定,游历于核心政权之外,对于唐代社会,杜甫大多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杜甫对于时局无能无力,唯有进行着统治者无法聆听的悲戚呐喊。
参考文献
[1]李舒宽.论杜甫两川时期的咏物诗[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2):9-16.
[2]于志鹏.杜甫咏物诗情感内涵试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04-108.
[3]李霜琴. 杜甫两川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4]封野.论杜甫社会心态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演变[J].云南社会科学,2001(06):86-90.
[5]吴贤哲.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从杜甫两川诗看杜甫在蜀的情绪[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45-51.
[6]胡问涛.论杜甫的田园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8-13.
[7]徐建芳. 杜甫仕宦心态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陶艳(2001-),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