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是的,只有深入摸索更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把教师的工作做到最精细、最全面。注意是通向科学知识的门户,只有集中注意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才最快、最容易。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注意是顺利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课前认真备好课,备课的同时一定要“备学生”,针对不同班级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创设情景教学环境。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能“跳一跳,摘得到”,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上课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记住爱因斯坦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巧妙的设问,常常会产生“投石冲开水中天”的效果。如在复习《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一课时,我口头读了2006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卷上关于“于都长征”的一段材料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问:1.“假若你是于都县的旅游局长,你会如何规划于都红色旅游,打造于都“长征品牌”?2.“红色旅游景点是否该收取门票?”3.“打造于都长征品牌有什么重要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三(7)班的肖妤、沈霖、王艳梅、孙奕等同学表现最为突出,把课堂气氛带到了高潮。再如:在复习《左宗棠收复新疆》这课时,我设计了“海防派”和“塞防派”两派人物的辩论赛,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辩论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收复新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深刻地领会了左宗棠维护祖国统一的贡献。这样通过历史情景的演绎和辩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发挥语言的魅力,使历史知识故事化
课堂上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非常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可作如下尝试:先对课本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加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从而使历史事件变得丰满。然后布置学生创作,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作适当、合理的想象,并由学生来讲故事或扮演其中的角色,变被动式接受为亲身体验。在讲授世界史第九课的“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时,我把资助国家比作“赞助商”,把航海家比作“贫困学生”,但这些学生有远大志向,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不惜冒着被汹涌澎湃的茫茫海涛吞噬的危险去开拓新的疆土,实在是精神可嘉。如此一来,让学生在这种语言的熏陶下体验了当时四位航海家的志向和探索的艰辛,自然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我还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欧洲没有“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将会怎样发展?请学生作适当的、合理的想象进行叙述。学生对此个个都很有兴趣,发言很积极。随着央视《百家讲坛》易中天教授品“三国系列”及评“汉代风云人物”的热播,荧屏内外,网络上下都出现了易中天热,褒贬皆有,众说纷纭,吸引了大量“易粉”,而这些“易粉”绝大部分是青少年,为什么?最大亮点是他把历史知识故事化,语言讲述生动化,授课过程悬念化。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初中生学习。所以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应好好借鉴发挥。
三、运用影视媒体,激活历史教学
作为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那就是有关历史事件的课外影视资料特别丰富,像VCD影片、影视剧中的历史故事片、历史纪录片等,大可利用课堂放映给学生观看,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自然就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又如2006年11月在CCTV2频道上首播的《大国崛起》就掀起了收看的高潮,其后,又多次在好几个电视频道播放。这部连续剧共12集,讲了九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崛起历程,恰巧与历史教学进度基本相吻合。布置学生在晚上9点30分或中午1点钟(重播时间)注意收看;很多学生便挤出休息时间去看,以便在以后的课堂上能及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增加理解。在课堂上我也放映了其中的几集,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部电视纪录片对于构建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国际意识、竞争意识相当有帮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纪录片。还有一部姐妹片《复兴之路》也可以引荐给学生观看。这些媒体的运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注意力分散是学习的大忌,作为教师,把呆滞的眼神变灵活,把分散的注意变集中,把东张西望变成凝神静听,是我们神圣的使命,也是完成教学的首要任务。只要我们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上课风趣幽默,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使我们的教学取得更优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课前认真备好课,备课的同时一定要“备学生”,针对不同班级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创设情景教学环境。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能“跳一跳,摘得到”,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上课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记住爱因斯坦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巧妙的设问,常常会产生“投石冲开水中天”的效果。如在复习《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一课时,我口头读了2006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卷上关于“于都长征”的一段材料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问:1.“假若你是于都县的旅游局长,你会如何规划于都红色旅游,打造于都“长征品牌”?2.“红色旅游景点是否该收取门票?”3.“打造于都长征品牌有什么重要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三(7)班的肖妤、沈霖、王艳梅、孙奕等同学表现最为突出,把课堂气氛带到了高潮。再如:在复习《左宗棠收复新疆》这课时,我设计了“海防派”和“塞防派”两派人物的辩论赛,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辩论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收复新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深刻地领会了左宗棠维护祖国统一的贡献。这样通过历史情景的演绎和辩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发挥语言的魅力,使历史知识故事化
课堂上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非常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可作如下尝试:先对课本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加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从而使历史事件变得丰满。然后布置学生创作,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作适当、合理的想象,并由学生来讲故事或扮演其中的角色,变被动式接受为亲身体验。在讲授世界史第九课的“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时,我把资助国家比作“赞助商”,把航海家比作“贫困学生”,但这些学生有远大志向,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不惜冒着被汹涌澎湃的茫茫海涛吞噬的危险去开拓新的疆土,实在是精神可嘉。如此一来,让学生在这种语言的熏陶下体验了当时四位航海家的志向和探索的艰辛,自然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我还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欧洲没有“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将会怎样发展?请学生作适当的、合理的想象进行叙述。学生对此个个都很有兴趣,发言很积极。随着央视《百家讲坛》易中天教授品“三国系列”及评“汉代风云人物”的热播,荧屏内外,网络上下都出现了易中天热,褒贬皆有,众说纷纭,吸引了大量“易粉”,而这些“易粉”绝大部分是青少年,为什么?最大亮点是他把历史知识故事化,语言讲述生动化,授课过程悬念化。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初中生学习。所以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应好好借鉴发挥。
三、运用影视媒体,激活历史教学
作为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那就是有关历史事件的课外影视资料特别丰富,像VCD影片、影视剧中的历史故事片、历史纪录片等,大可利用课堂放映给学生观看,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自然就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又如2006年11月在CCTV2频道上首播的《大国崛起》就掀起了收看的高潮,其后,又多次在好几个电视频道播放。这部连续剧共12集,讲了九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崛起历程,恰巧与历史教学进度基本相吻合。布置学生在晚上9点30分或中午1点钟(重播时间)注意收看;很多学生便挤出休息时间去看,以便在以后的课堂上能及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增加理解。在课堂上我也放映了其中的几集,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部电视纪录片对于构建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国际意识、竞争意识相当有帮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纪录片。还有一部姐妹片《复兴之路》也可以引荐给学生观看。这些媒体的运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注意力分散是学习的大忌,作为教师,把呆滞的眼神变灵活,把分散的注意变集中,把东张西望变成凝神静听,是我们神圣的使命,也是完成教学的首要任务。只要我们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上课风趣幽默,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使我们的教学取得更优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