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汇集着本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知识,浓缩了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音乐文化,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可以说二者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语文教学面对广大的人群,直接影响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范围之广、时间之久、程度之深,不言而喻。可以说,语文教学是重振国学教育最基本最广泛最有效的途径。重振国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然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正是当下国学教育缺失的主要症结。
关键词:国学教育 语文教学 深化国学教育
1、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的弊端一方面是应试问题,另一方面更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的表现,是社会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表现。它只侧重于对作品进行肢解,对语法、词汇和结构进行分析,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关怀,沦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反而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不再是文化教育、人格教育、历史教育、经典教育,而变成了匠人教育。
经历高考历练的我们,自然对语文教学之弊深有体会。在课文选取上,标准本应是“文质兼美”,而事实上却是政治大旗首当其冲。整体基调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国家黑心烂肺(《项链》、《套中人》、《欧也妮葛朗台》),旧社会万恶滔天(《药》、《雷雨》、《窦娥冤》)。通过课文作者的选择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选材过于注重思想的深刻性和政治性。老舍、巴金的代表作大都为鸿篇巨制,一贯通过行文的整体性、连续性来表现思想深度,而不以语言的精妙取胜。而教材却断章取义,仅截取一篇便分析其思想之深,既将原著分割得支离破碎,又难以打动读者。鲁迅的文章,文笔犀利,思想深刻,固然是好文章,但大部分都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他的文章大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事背景,再加上教材教参的曲解和误导,学生如何读得懂。而真正以文笔见长的作家如张爱玲、张恨水等的著作却从未出现。对于涉世不深的高中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是通过体现语言文学的美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在课余生活中培养起阅读名家名作,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思维的深化要靠阅历的积累,而不能揠苗助长,而目前课文中屡见不鲜的“揭露社会黑暗、人性丑恶”脱离生活、脱离时代,很难引起学生共鸣,这样文章的学习就变成了套话的堆砌而不是真实情感的表达。语文教学应该是方法的教导、兴趣的开发、人文的熏陶,而不是政治思想的灌输,语文教材更不应沦为政治宣传的脚本。
考试制度上的弊端更是历来为人所诟病。语文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本应是更开放更主观,而如今却愈发单一化。数学、物理等科目解题还允许其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语文却只能有一种。林天宏说真正的原因是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两次写雨,只是随性。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事情,出题人却非要将主观臆断强加与原著之上,规定一个非此即彼的标准化答案,既不科学,又不公平,而且束缚了学生们的创造力。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各类体裁的经典之作乃是各时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语言文学美感的集中体现,国学之精髓所在,本应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如今却被剖析地惨不忍睹,阉割地体无完肤,机械地要求考生去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成为禁锢学生思想的枷锁。如果终点本就是葬身之地,那一切的前行又有何意义。
语文教学之根基已然千疮百孔,国学教育无从依附,又如何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语文教学本应是滋养国学教育的沃土,如今却成了绊脚石。当语文失去了本应有的人文魅力,而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当人格的教化、文化的传承变成了八股取士般的摧残,试问何人愿承此衣钵,发扬国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深化国学教育,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深化国学教育
2.1、提高教师整体国学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语文教育要担当起接续国学的重任,让国学教育真正被年轻一代所接受,首先教育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国学素养。一方面,对在职语文教师进行集中培养。教育部门将国学培训作为语文教师上岗之前的必修课程。各地的中小学教师系统地接受传统礼仪课、国学素养课和教法课培训内容,以提高教师的整体国学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国学素养,对传统经典之作耐心钻研,对其中可借鉴的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在教学之中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名家名篇为载体传达给学生。
2.2、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求博而不求专。开展读书月、文化周、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用经典名著熏陶学生文化情操,用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提供条件,使之成为保护、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者。
2.3、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国学教育,应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出发,将经典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国学教育对学生的感染力。对于小学生,可以将传统文化以动画片、儿歌的形式进行教学,将晦涩难懂、脱离生活的古文变得真实可感,寓教于乐。对于初中生,可以通过文化经典名著读书报告会和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方式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更加有效地吸收;对于高中,可以邀请大学国学研究专家做专题讲座。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当地乡土文化,探寻根源,挖掘内涵。
参考文献:
[1]黄龙芳.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反思.硕博学位论文,2007
[2]金文珠.浅谈《论语》教学中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现代语文,2012
[3]现行高中语文课文选取存在的问题
[4]语文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的路径选择,文理论文网
关键词:国学教育 语文教学 深化国学教育
1、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的弊端一方面是应试问题,另一方面更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的表现,是社会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表现。它只侧重于对作品进行肢解,对语法、词汇和结构进行分析,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关怀,沦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反而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不再是文化教育、人格教育、历史教育、经典教育,而变成了匠人教育。
经历高考历练的我们,自然对语文教学之弊深有体会。在课文选取上,标准本应是“文质兼美”,而事实上却是政治大旗首当其冲。整体基调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国家黑心烂肺(《项链》、《套中人》、《欧也妮葛朗台》),旧社会万恶滔天(《药》、《雷雨》、《窦娥冤》)。通过课文作者的选择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选材过于注重思想的深刻性和政治性。老舍、巴金的代表作大都为鸿篇巨制,一贯通过行文的整体性、连续性来表现思想深度,而不以语言的精妙取胜。而教材却断章取义,仅截取一篇便分析其思想之深,既将原著分割得支离破碎,又难以打动读者。鲁迅的文章,文笔犀利,思想深刻,固然是好文章,但大部分都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他的文章大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事背景,再加上教材教参的曲解和误导,学生如何读得懂。而真正以文笔见长的作家如张爱玲、张恨水等的著作却从未出现。对于涉世不深的高中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是通过体现语言文学的美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在课余生活中培养起阅读名家名作,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思维的深化要靠阅历的积累,而不能揠苗助长,而目前课文中屡见不鲜的“揭露社会黑暗、人性丑恶”脱离生活、脱离时代,很难引起学生共鸣,这样文章的学习就变成了套话的堆砌而不是真实情感的表达。语文教学应该是方法的教导、兴趣的开发、人文的熏陶,而不是政治思想的灌输,语文教材更不应沦为政治宣传的脚本。
考试制度上的弊端更是历来为人所诟病。语文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本应是更开放更主观,而如今却愈发单一化。数学、物理等科目解题还允许其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语文却只能有一种。林天宏说真正的原因是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两次写雨,只是随性。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事情,出题人却非要将主观臆断强加与原著之上,规定一个非此即彼的标准化答案,既不科学,又不公平,而且束缚了学生们的创造力。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各类体裁的经典之作乃是各时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语言文学美感的集中体现,国学之精髓所在,本应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如今却被剖析地惨不忍睹,阉割地体无完肤,机械地要求考生去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成为禁锢学生思想的枷锁。如果终点本就是葬身之地,那一切的前行又有何意义。
语文教学之根基已然千疮百孔,国学教育无从依附,又如何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语文教学本应是滋养国学教育的沃土,如今却成了绊脚石。当语文失去了本应有的人文魅力,而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当人格的教化、文化的传承变成了八股取士般的摧残,试问何人愿承此衣钵,发扬国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深化国学教育,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深化国学教育
2.1、提高教师整体国学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语文教育要担当起接续国学的重任,让国学教育真正被年轻一代所接受,首先教育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国学素养。一方面,对在职语文教师进行集中培养。教育部门将国学培训作为语文教师上岗之前的必修课程。各地的中小学教师系统地接受传统礼仪课、国学素养课和教法课培训内容,以提高教师的整体国学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国学素养,对传统经典之作耐心钻研,对其中可借鉴的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在教学之中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名家名篇为载体传达给学生。
2.2、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求博而不求专。开展读书月、文化周、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用经典名著熏陶学生文化情操,用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提供条件,使之成为保护、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者。
2.3、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国学教育,应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出发,将经典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国学教育对学生的感染力。对于小学生,可以将传统文化以动画片、儿歌的形式进行教学,将晦涩难懂、脱离生活的古文变得真实可感,寓教于乐。对于初中生,可以通过文化经典名著读书报告会和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方式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更加有效地吸收;对于高中,可以邀请大学国学研究专家做专题讲座。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当地乡土文化,探寻根源,挖掘内涵。
参考文献:
[1]黄龙芳.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反思.硕博学位论文,2007
[2]金文珠.浅谈《论语》教学中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现代语文,2012
[3]现行高中语文课文选取存在的问题
[4]语文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的路径选择,文理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