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存大道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i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湟源,是一片古老神秘的土地。岁月悠悠,人文更新,沉淀了一份十分深厚的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经纬天地,令人惊叹。其中的酒文化是湟源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独具,值得评说。
   湟源酒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产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战国策·魏记》载:“昔者帝女命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晋江统著《酒诰》曰:“酒之所兴,肇之上皇。”这些带有传说色彩的记载,说明了酒的古老,而且与青藏高原有关,因为黄帝一族出之甘青地区;在青海的卡约文化遗址中,曾出土酒杯一件,为彩陶中罕见之物,说明了3600多年前,青海的先民们已酿酒了。《山海经·西次三经》记:“昆仑其中多白玉,是为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屈原在《九章》中曰:“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这玉膏和玉英是同一物,即以玉为辅料的酒品。《穆天子传》记:“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壁,以见西王母……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台之上。”《竹书纪年》、《史记》等书籍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说明这是一则正史。穆王和西王母相传在瑶池(青海湖),相互行王者之礼仪;主尊客雅,宾主唱和,兴觞相庆,情真意切,留千古佳话。这可能就是湟源酒文化的源头所在。因为湟源曾是西王国的中心地带,宗家沟大型石窟群即为西王母早期的石室。《汉书》记:“临羌有昆仑山”(今野牛山)。《汉书·地理志》记:“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这种表述方式从古延用至今,即由近而远。即宗家沟石窟群——青海湖——茶卡盐池。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已有基本的共识,不再细述。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穆王与西王母相会之处,正是古代临羌地域之内。另外,在湟源大华卡约文化遗址出土黄帝四面铜杖首、犬戏牛权杖首、鸠首杖首、多面铜镜等文物,都是3600多年前象征至高王权的文物,可作为上述推论的佐证。所以说,二位君王在此地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桩关于酒俗的事,这个推论是可以成立的。
   汉开河湟,湟源纳入汉帝国版图。湟源成为汉羌文化、农耕与牧猎文化交汇之地,不断有各民族的人迁徙或屯军湟源;特别是明清之际,有大批山西、陕西的人到湟源经商,成家立业,便将秦晋酒风流播到此地,又和原居民蒙藏酒俗、民俗交流融合,形成了湟源酒文化的多元性,和而不同的独特性。特别是由于山陕商人的大批资金注入,先进经商理念的散播,加上独特的地理优势,使湟源成为名传四域的“小北京”和“环海商都”。饮酒之风大盛。著名学者魏英邦在其所著《丹噶尔遗问》中写到:“湟源地域人口远不及西宁道所属其他县,但商业发达,则为各县之冠。由于居民生活富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尚习俗。可归纳为‘三风’;即赛马风、宴席风、宗教风。特别是宴席的丰美,花样的繁多,酒俗的多彩,在西宁道属各县中没有能比得上湟源的。”这是一份独特的酒文化遗产。
  
   湟源酒文化的内容与特质
  
   湟源的酒文化浸润于民风民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深厚,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酒是礼的载体: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千古如是。而酒与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古人有很多论说,如《左传》载:“酒以成礼”。《汉书·食货志》记:“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明代大学者丘濬总结酒的社会功用说:“酒之为物,古人造之以祀神、养老、宴宾,亦如边豆之实,非民生日用不可无之物也。”而湟源人有句俗话,说得更通俗易懂:“酒是礼行的案案儿,仁义的担担儿。”其意为酒是供呈礼和行为的神案,又是双挑仁义的担子。故湟源人祭天地祖宗、山主河神、牛王马祖、各路神仙、庙会社火;或为长者祝寿,婚丧嫁娶、起东谢东、为儿女做满月、门市形张、喜得财帛、破土动工、考上大学、搭红披彩等等,主人都要备酒,或者亲朋携酒相贺。其敬献礼仪、酒的数量、品位、献酒敬酒、祈祷贺词等,均有一整套程式规矩。但也随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场合,主客互动,妙语联珠,亦庄亦谐,文化意象独特而浓厚,是有关人世大道场中的企盼祝福,人与人的相互关爱,“无酒不成礼”的古意尽在其中,真是风情千种。
   二、酒是欢娱的发酵剂:从古至今,中国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除外)都把酒作为娱乐的要品。但因民族地域的不同,以酒为乐的内涵、外延又各不同。湟源人饮酒娱乐的规程,与内地、河湟谷地,有相同之处,又有独到的风韵。“酒倒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花繁起来”,即千年的石头遇了酒也会唱歌之意。这是湟源人对酒的认知。现只说划拳,这是中国酒俗的一大特色。湟源人的划拳,花样百出,特色独具。如酒场中,主人或主事之人,都要致祝词,十分重视长幼之分,并要向坐上席的长者敬酒,毕恭毕敬,叫“免罪”。凡与能够划拳的长者行拳,必以左手托右手,态度语气谦恭有加,拳拳带吉语,如“一个老寿星”、“八福长寿”等。平辈之间,初次见面,先要对饮一杯或双杯,叫见面酒。行拳中,也要用吉语。如“四季发财”、“梅开二度”、“竹林里过了”等等,把相互的敬意祝福,用划拳表达出来。酒场中,讲“酒过三巡”礼,然后轮流“挡关”,即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意。凡“挡关”之人,都要掂量自己的拳术本领,先订章程后开拳。还要设“令官”监酒,讲究“酒令大似军令”。这也是古酒俗的流韵。《汉书·高五王传》记:吕后大宴群臣,怕不尽兴,便命刚烈果敢的王孙刘章为酒吏(酒令官)。刘章奏曰:“臣为将门之后,请许以军法行酒。”吕后笑许之。宴席进行中,有吕后侄子中途逃席,刘章仗剑追出,喝令止步,不听。刘章斩杀此人,提头复命,弄得满朝不欢而散。从此,酒场设令之俗,由宫廷流传到民间,再由内地传至湟源。凡为令官者都是机敏老成之人,是酒场的组织者。一位好“令官”必能把酒场搞得红红火火,人人尽欢而无酗酒起衅之事发生,还要掌握喝酒进度,为主人守着酒坛子,不致浪费。“令官”的作用不可小看。
   酒场中,每人坐庄,划一轮拳叫“关周”,后则可随意,并可开始唱酒曲。湟源人常说:“酒怕得曲儿,肉怕得蒜,没牙罐最怕得是搅团。”这是一句很诙谐的“反话”,即酒与歌曲最投缘,喝酒一定要唱曲儿。不少人家自备管弦,无乐器者也可清唱。曲子有平弦、小调、社火、乱谈(秦腔)、道情、皮影等,唱词内容多样,大都为赞誉古代贤者名士、忠诚良将、与人为善、孝敬父母、夫妻恩爱、兄弟相亲、邻里相善,实为寓教于乐的湟源版。因为唱者可临场发挥,加入有针对性的词意,诙谐幽默,情趣无穷。有的曲词,从内地传到湟源,风格大变,即有了“湟源味儿”。如“茉莉花”,原唱词为“好一朵茉莉花……我有心采一朵,又怕那看花的人儿把我骂。”而湟源的版本是“好一朵茉莉花…….有朝一日把你连根称到我的家,天天守着你,看也看不罢。”唱腔也由文雅、轻柔、含蓄一变为雄浑、粗犷、直白。老友井石,善唱此歌,并说这是由“抢婚”之风浸染了的湟源茉莉花,我同意他的观点。
   湟源酒场的酒令,品类繁多,热烈有趣,如“数麻雀”,由两人比划对唱:“一个尕麻雀一个头,两个眼睛明瞅瞅,两个尕爪爪蹬墙头,一个尕尾巴甩后头。”一般唱到三至四个麻雀,就会有人唱错或比划错,输者饮酒,满堂哄笑;“尕老汉满堂喜”,划拳带动作,也十分逗人笑,确能达到“满堂喜”的效果;又如“明七暗七月儿圆”酒令,一般由席上长者开头,可数1或2,数到7的人,在桌面上轻拍一下,叫明七。数到14的人在桌面下拍一下,叫暗七。数到15的人用双手比月圆而不出声,数错或比不出月圆者喝酒或唱歌;人多时可行“捉曹令”。行此令必有专用的签罐,内装写有三国人物的木签。曹操和孔明是必有的签,其余按在场人数增减。抽签者凡抽到曹操、孔明签者,各饮一杯坐阵。然后持孔明签者发令,“吾令张翼德速捉曹操。”曹操便还以颜色:“虎将许褚快快出马,大战张飞。”张许二将便划拳,划拳数双方约定,赢者由主将赐喝得胜酒一杯,输者自然要多喝。输者可提出再战,也可休兵。然后由“孔明”再遣将出阵。这个令使酒场气氛热闹欢快,有时曹营的无名小卒会把“关老爷”以六比零战而胜之。这时就会有人调侃取笑。“孔明”会说几句叫“关老爷”下台阶的话;“关老爷”也会自我解嘲,惹得满堂大笑。笔者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池汉乡农家酒场见行此令。其后不见,可能已失传。
   湟源人喜郊游,叫“浪河滩”,此俗源之河湟。宋代王谠著《唐语林》记:“有曰《昆仑西》者,士女踏歌为舞。其词大率言,昆仑之士,乐河湟故地,昆(仑)国而复为唐民也。”这是说《昆仑西》这种歌舞,来之河湟,传入中原,歌词很粗放率真。湟源人“浪河滩”阵势大,择风和日丽之天,举家而邀亲朋,到宗家沟、湟水畔,经方湾、华石山等风景绝美之地,亲近大自然。还要扎帐篷、按锅灶、杀羊做尕面片。当然也要饮酒歌舞,这种场合,比较开放,笑话唱词“大率言”。按今日湟源话说:“小曲加乱谈,赶尻儿漫少年。”此时的老人们也不太计较,最多说:“你们年轻人热闹个,我们去那片树木里歇个凉。”不过略做回避而已。
   《礼记·乐记》载:“酒食者,所以合欢也。”就是说酒是欢乐和谐的引子,这一点在湟源的酒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以酒壮行:湟源人讲究“上马三杯酒”。此俗来之内地,至少在唐时已成酒俗。唐太宗为玄奘西天取经送行,赐御酒三杯,寓意对佛、法、僧的敬意;玄奘将酒分别敬天、地、人三才。此后,凡大将出征前陛见,皇帝都赐三杯酒壮行。湟源人多藏客,经商藏区和西藏,前程险远,吉凶难卜,行前家人亲朋都要行“起脚礼”,要给行人轮流敬酒三杯,顺致祝愿之词,后成酒俗。湟源有两次“上马三杯酒”之大礼,值得一书。一是1919年,由湟源人河湟俊才朱绣及甘肃督军公署咨议李仲莲等,受命组成代表团,赴藏谈判军国大计。9月29日,省垣政要、社会名流、湟源缙绅在湟水河畔行“上马三杯酒”之礼仪,以壮行色。此去风尘千里,前程万险,秋风萧瑟,湟水鸣咽,朱绣一行各饮三大杯,慷慨陈词,义无反顾,绝尘而去,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二是1937年9月,湟源人组成骑兵团,自备枪马,东去抗日。家乡父老在今石头公园处,为四百壮士送行,各饮“上马三杯酒”。湟源健儿气势如虎,奋勇杀敌,血染疆场,佳话传今。
   湟源的酒文化是一坛窖藏千年的老酒,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诸多元素。其核心是天人合一,以酒成礼,平安和谐,追求美好,祖辈流传,唱响千年而不衰,说明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湟源酒文化前景三愿
  
   兔年伊始,湟源县酒文化协会成立了。湟源有着酒文化深厚的沉淀,故成立湟源酒文化协会,这是对这份独特文化的认知,特致三愿。
   一愿深入发掘湟源酒文化的优良传统,加以梳理整合,注入时代的新意,发扬光大,把湟源酒文化打造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丹噶尔酒俗”。向国内外展示湟源酒文化的魅力,为湟源的旅游事业服务,为一方民众造福祉。
   二愿凭借湟源酒文化的优势,打造丹噶尔老酒新产品。湟源自古就产名酒,前文提到了周穆王与西王母觞于瑶池的酒,很可能就是古籍中记述的“昆仑觞”名酒。《酉阳杂俎》载:“魏贾锵有苍头,善别水,常令乘小艇于黄河中流以瓠接河源水,一日不过六七斤,经宿色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芳味世间所绝。”大意是三国时的贾锵有位仆人,善于识别水的性质,接黄河源头中流之水,酿成酒中极品昆仑觞。三国时,湟源曾为曹魏辖地,这酒有产之湟源的可能。可惜此酒制法早已失传,昆仑觞品牌先被宁夏人注册,后归私人所有,出世不易。不过清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番人(藏族)以雪莲做佳酿名传四方。湟源开发雪莲等酒系列,有很好的前景。希望湟源酒文化协会努力发掘此类深藏不露的酒文化资源,将湟源酒文化注入自己的产品,创造出能立于名酒之林的新品牌。
   三愿引导新酒风的取向。湟源酒文化作为历史的产物,虽然以精华存世,但其糟粕也不可忽视。加之现代文明的污染,酒场中浮华、污秽之风渐盛,与中华古老的酒德渐行渐远,令人堪忧。纵观古今,饮者分档次,即酒圣、酒仙、酒家、酒客、酒拉拉(藏语酒桶之意)、酒鬼、酒精中毒七个品位,各有内容界定。如今酒场之中,属酒拉拉以下档次者,有与日俱增之势。故酒文化协会,应大力发扬中华酒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先从酒风甚盛的湟源做起,倡导新酒风酒德。
  
  
其他文献
一、“农家书屋”在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1、“农家书屋”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农家书屋”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一种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利国惠民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它由政府规划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农民自主管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看报难的问题,满足农民求知成才和丰富精神文明的愿望。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
期刊
一、青海“花儿”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    “花儿”是流传在西北五省(区)的经典民歌,由汉、藏、土、回、东乡、保安、裕固、撒拉等九个民族共同传唱。我省河湟地区为其主要起源和传唱地,历史悠久,曲令众多,歌手辈出,且高原特色突出,与宁夏、甘肃等地的“花儿”有着明显区别,被称作“青海花儿”。史料记载,“花儿”在明代就已唱红,距今至少有六百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于我省的“花儿”曲令有二百多种,居
期刊
五、“花儿”的时间    在这里,我们不探究“花儿”形成的时间。关于“花儿”的起源,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考证过了,从远古时代的新石器人类开始,最直接的证据便是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有一组手拉着手跳舞的原始人类。就有专家学者说他们在一边跳舞一边唱“花儿”。又有学者反驳说那不是唱“花儿”,也可能在唱别的,或者是在祭祀、祷告、念咒语等等等等。反正彩陶盆上也没写着他们在唱什么,这就给后人留
期刊
2003年,杭州律师张子年购买了一张40元的电影《英雄》的电影票,观看时竟发现影片有长达10分钟的贴片广告,随后其以强迫消费者消费、损害消费者权益为由,将浙江翠苑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这例中国首起有关电影贴片广告的消费者诉讼案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也使广告应如何恰当地与电影相融合这一问题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人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而这几年来,在电影前粘贴广告、在电影中
期刊
我的父母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建设青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们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支边来到青海。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听我母亲说,初来青海的时候,他们带着铺盖、家当坐火车先到兰州,后又坐了一天的汽车,一路颠簸来到西宁。那时的西宁条件很艰苦,光秃秃的山上没有树,街上没有柏油马路,到处都是土路和石头路,四周是用黄土垒起来的泥墙和房屋,晚上点的是煤油灯,早晨起来牛羊在路中穿梭,每天下午黄土风
期刊
辫套是手工艺品的一种,是藏族妇女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之一,是表现卓仓妇女独特风姿的一种发饰兼服饰,也是藏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中华民族服饰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蕴含丰富的深层文化内涵。辫套用料考究,制作精致,色彩艳丽,极富装饰效果,深受广大藏族妇女的喜爱。辫套不仅在藏区极富盛名,随着藏学热、旅游业的发展,在海内外也备受欢迎。如今独具特色的卓仓辫套作为民族服饰的一种也已成为中华民族众多非物质
期刊
长期居住在拥挤嘈杂的城市里,听腻了大街小巷软绵无力的流行曲,心烦时老会回想起故乡绿树葱茏、山花烂漫的旷野里,耳畔不时飘过那高亢、悠长,如柔水般漫过草坪花地滋润心田的“花儿”来。因为,我与“花儿”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联系,便时时牵动着我无尽思念的情愫。   “花儿”,亦名“少年”,是青海农村里特有的山歌。家乡人用“花儿”来命名山歌,就具有了形象的美、色彩的美、神韵的美、气味的美,是最绝了的形容词
期刊
离开沙漠已经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爱恨交加相互纠结,无法让人轻言忘却。   曾经生活在大大小小的沙丘中,想甩都甩不掉,那时心生过怨恨和恐惧。那种怨恨和恐惧产生于沙粒击打脸上引起的痛苦中,产生于被风沙围困在家里的无奈中,产生于那一碗清水中沉淀在碗底的沙粒间,也产生于沙暴掀飞帐篷的惊恐和无奈中。除去这些怨恨和恐惧,细细想来,沙漠中留下的欢笑和感悟却更让人铭记在心。   沙漠中的水塘是孩子们学习游泳
期刊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地域的灵魂,是一个族群集体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  当下,正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刻,却遭遇了现代精神的缺失,这已经是尽人皆知与不容回避的事实。  而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精致也是最重要的精神现象,正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中溃不成军,处于坚难的境地。尽管如此,有良知的知识精英们仍然在坚守着。  每个地域有其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乐都处在黄土
期刊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 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是楚人祭祀的古曲,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屈原依原曲填了新词。《山鬼》是屈原的《九歌》十一首诗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