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0年起,高考科技文阅读中出现了推断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推断题基本都出现在科技文阅读的最后一题。2008年高考全国卷I、全国卷Ⅱ、天津、重庆、安徽、湖北、湖南、辽宁、四川、浙江科技文阅读最后一题都是推断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选出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所谓“推断”,就是根据文中已知的信息进行推测,从而对文中未有的信息进行断定。推断是按照命题的逻辑意义进行的,按照思维方向可以分为演绎推断、归纳推断、类比推断等。推断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看又有必然性推断和或然性推断之别。“推断”必须合理,这里所强调的“合理”,主要是指推断的前提正确,推断的过程合乎逻辑,推断的结论在文意允许的范围之内,符合事理。只有这三者具备,推断才是合理的、正确的。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主要考点之一。它主要考查考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一考点,充分体现了高考注重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命题原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通过对2008年高考科技文阅读试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命题者常常采用概念模糊、转化失误、强加因果、夸大其词等方法设置干扰项。最常见的设错方式如下。
一、模糊概念
对概念的性质、功能、构造和特征定位不准,界定不清,认识模糊,把不同的事物概念混为一谈。这种思维误区主要表现为不能准确区分概念间的内涵与外延,致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混乱、模糊。
例1(天津卷第10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蛾幼虫体内的萎蔫病毒的生存和繁殖依靠它所寄生的蛾幼虫中的蛋白质。
B.在白杨树丛初发吉普赛蛾虫病时,萎蔫病毒的抑制作用超过苯酚的抑制作用。
c.萎蔫病毒虽然对吉普赛蛾有致命杀伤力,但它们也无法影响蛾幼虫的种群密度。
D.蛾幼虫吞食带有萎蔫病毒的叶子后,有可能种群日趋密集,且免疫力不会减弱。
此题考查的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从文章第二段首句可知,萎焉病毒足吉普赛蛾幼虫的天敌,而不是吉普赛蛾的天敌,因此选项C的推断不合理。从文章第二段可知选项A推断正确;从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可知选项B推断正确;从文章第三段可知选项D电正确,因为蛾幼虫的生存状况还与叶子中苯酚的含量密切相关。所以考生在答题时,需要准确理解概念的属性,弄清事物的内涵与外延,辨别其种属、交叉、并列关系,以免走进概念互换的思维误区。
二、由或然推出必然
把原文中的司。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例2(湖北卷第9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选项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这样的推断初看似乎很合理,原文说“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似乎总量很大,但这是为人均占有量很高提供了可能,属于“或然”,而实际上我国人口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数,人均湿地必然会大大下降。不难看出由原文到推出的结论,是由或然到必然,程度明显不同,显然是错的。类似情况是,原文用了“可能”、“可以”、“能够”、“也许”等词语,推断中却用了“必定”、“必将”、“一定”、“定然”、“定要”等词语,解题时须多加注意。
三、由未然推出已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或可能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例3(重庆卷第7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在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方而有所作为。
B.生物钟的研究可以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供帮助。
c.生物钟的研究可以自由改变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D.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人体细胞蛋白制造的认识。
文章中如此表述:“这看上去仿佛是人体生物钟非常熟练地掌握了整个DNA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并在白天或黑夜某个必要的时段中按下所需的按键来控制着人体各个器官的运作。”题目中设计的推断是“生物钟的研究可以自由改变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通过比较,马上可以看出二者的表意是完全不同的,原文用“仿佛”,推断中却变为事实。
四、强加因果
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例4(四川卷第7题)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石油能源消费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应用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要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B.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石油,所以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增幅,远远小于国内煤炭生产量的增幅。
C.那些刚从地底下开采出来的石油,要达到合格标准,还有一些成分需要进行必要的提质加工处理。
D.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
A项“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观点绝对化。B项强加因果,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文中说的是“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曲解原文。D项“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说法错误,应是除去一些不必要的成分损耗大约四分之三,不是自身损耗。
五、无中生有
即题目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出现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出现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找到相关依据。
例5(浙江卷第10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生命体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
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 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
c.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
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
文章只谈文化辐合趋同的“弊”而没有涉及“利”,故“它对人类弊大于利”一说在文中事出无据,选项c的推断完全属于无中生有。
例6(湖南卷第9题)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特征之一。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原文已指出“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跟教育没有关系。c原文指出“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推断明显不对。D不一定,原文指出“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显然这几项都属于无中生有,故只有A正确。
六、夸大其词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有意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这种设题,或在范围上将原文的部分变为全部,或在程度上将原文轻的变为重的。
例7(全国卷Ⅱ第7题)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本题D项夸大事实,“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应为“白银的货币化”,“开始形成”应为“开端”。A、B、c三项可以根据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断,均为正确选项。通过对2008年高考科技文推断题命题特点的研究,笔者认为,科技文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而、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命题也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科文阅读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科技知识的影响,学会凭借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要做到准确推断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仔细审题,明确考点;整体阅读,把握主旨;紧扣思路,推断想象。更重要的是,还须了解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指向更加明确集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解题效率。
(责任编辑 梁 媛)
所谓“推断”,就是根据文中已知的信息进行推测,从而对文中未有的信息进行断定。推断是按照命题的逻辑意义进行的,按照思维方向可以分为演绎推断、归纳推断、类比推断等。推断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看又有必然性推断和或然性推断之别。“推断”必须合理,这里所强调的“合理”,主要是指推断的前提正确,推断的过程合乎逻辑,推断的结论在文意允许的范围之内,符合事理。只有这三者具备,推断才是合理的、正确的。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主要考点之一。它主要考查考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一考点,充分体现了高考注重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命题原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通过对2008年高考科技文阅读试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命题者常常采用概念模糊、转化失误、强加因果、夸大其词等方法设置干扰项。最常见的设错方式如下。
一、模糊概念
对概念的性质、功能、构造和特征定位不准,界定不清,认识模糊,把不同的事物概念混为一谈。这种思维误区主要表现为不能准确区分概念间的内涵与外延,致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混乱、模糊。
例1(天津卷第10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蛾幼虫体内的萎蔫病毒的生存和繁殖依靠它所寄生的蛾幼虫中的蛋白质。
B.在白杨树丛初发吉普赛蛾虫病时,萎蔫病毒的抑制作用超过苯酚的抑制作用。
c.萎蔫病毒虽然对吉普赛蛾有致命杀伤力,但它们也无法影响蛾幼虫的种群密度。
D.蛾幼虫吞食带有萎蔫病毒的叶子后,有可能种群日趋密集,且免疫力不会减弱。
此题考查的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从文章第二段首句可知,萎焉病毒足吉普赛蛾幼虫的天敌,而不是吉普赛蛾的天敌,因此选项C的推断不合理。从文章第二段可知选项A推断正确;从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可知选项B推断正确;从文章第三段可知选项D电正确,因为蛾幼虫的生存状况还与叶子中苯酚的含量密切相关。所以考生在答题时,需要准确理解概念的属性,弄清事物的内涵与外延,辨别其种属、交叉、并列关系,以免走进概念互换的思维误区。
二、由或然推出必然
把原文中的司。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例2(湖北卷第9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选项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这样的推断初看似乎很合理,原文说“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似乎总量很大,但这是为人均占有量很高提供了可能,属于“或然”,而实际上我国人口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数,人均湿地必然会大大下降。不难看出由原文到推出的结论,是由或然到必然,程度明显不同,显然是错的。类似情况是,原文用了“可能”、“可以”、“能够”、“也许”等词语,推断中却用了“必定”、“必将”、“一定”、“定然”、“定要”等词语,解题时须多加注意。
三、由未然推出已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或可能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例3(重庆卷第7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在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方而有所作为。
B.生物钟的研究可以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供帮助。
c.生物钟的研究可以自由改变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D.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人体细胞蛋白制造的认识。
文章中如此表述:“这看上去仿佛是人体生物钟非常熟练地掌握了整个DNA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并在白天或黑夜某个必要的时段中按下所需的按键来控制着人体各个器官的运作。”题目中设计的推断是“生物钟的研究可以自由改变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通过比较,马上可以看出二者的表意是完全不同的,原文用“仿佛”,推断中却变为事实。
四、强加因果
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例4(四川卷第7题)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石油能源消费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应用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要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B.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石油,所以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增幅,远远小于国内煤炭生产量的增幅。
C.那些刚从地底下开采出来的石油,要达到合格标准,还有一些成分需要进行必要的提质加工处理。
D.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
A项“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观点绝对化。B项强加因果,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文中说的是“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曲解原文。D项“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说法错误,应是除去一些不必要的成分损耗大约四分之三,不是自身损耗。
五、无中生有
即题目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出现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出现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找到相关依据。
例5(浙江卷第10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生命体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
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 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
c.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
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
文章只谈文化辐合趋同的“弊”而没有涉及“利”,故“它对人类弊大于利”一说在文中事出无据,选项c的推断完全属于无中生有。
例6(湖南卷第9题)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特征之一。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原文已指出“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跟教育没有关系。c原文指出“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推断明显不对。D不一定,原文指出“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显然这几项都属于无中生有,故只有A正确。
六、夸大其词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有意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这种设题,或在范围上将原文的部分变为全部,或在程度上将原文轻的变为重的。
例7(全国卷Ⅱ第7题)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本题D项夸大事实,“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应为“白银的货币化”,“开始形成”应为“开端”。A、B、c三项可以根据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断,均为正确选项。通过对2008年高考科技文推断题命题特点的研究,笔者认为,科技文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而、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命题也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科文阅读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科技知识的影响,学会凭借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要做到准确推断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仔细审题,明确考点;整体阅读,把握主旨;紧扣思路,推断想象。更重要的是,还须了解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指向更加明确集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解题效率。
(责任编辑 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