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教模式”有效性的实现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hl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教模式”是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导学案和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白板展示学习结果、生生互讲、反馈交流等方式构建的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模式。“学教模式”旨在通过加强与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引领“动”“静”结合,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优化“学教模式”等方面的探索来实现“学教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学教模式”;有效性;课堂教学
  一、何谓“学教模式”
  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的意识显得过于强势,教师更多地考虑“我应该教这些”,而不考虑学生“想学什么,需学什么”,没有教在学生发展需要处,“学”的地位弱化,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在“工作方针”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据此,一些中小学校突破了旧有的思维惯性,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适应学生,以学定教的“学教模式”应运而生。
  “学教模式”通过导学案预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室四周白板展示学习成果、生生互讲、反馈交流等方式,“变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为全方位互助式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之间的互助式教学形式。在校园文化上彰显‘学教’文化。让教室变为学室,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大胆表达、自信展示,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1]“学教模式”凸显了新课程标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对教改的价值在于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在学习与合作探究过程中形成必要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这对培养新世纪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二、“学教模式”实践操作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走向“学教”,由“教会学习”走向“学会学习”,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2]拿小学课堂教学的“学教模式”来说,通过“10 30”(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用30分钟合作探究 展示)或“5 35”,把课堂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导学案预习、合作学习、小组展示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激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难能力、合作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与胆量都有了长足进步。“学教模式”的课堂改革成效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近期,笔者受某小学之邀(该校进行“学教模式”课堂改革已有半年时间),观摩了五年级语文《天窗》的两节公开课,发现“学教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天窗》是作家茅盾的抒情散文,描写作者童年透过乡下老屋房顶上的天窗而产生的丰富的想象,抒发自己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与向往。首先,教师借助白板展示了两节课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将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通过小纸条分发给各组组长,各组长组织7~8个组员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大约25分钟的讨论。期间,每个小组都用自己的白板展示学习成果;第三,各小组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当一个小组展示结束后,组长邀请其他小组评判、补充,并从讲解、组织、声音、站姿、手势、倾听这几个方面评议打分。课文最后一段是教学的难点,课文这样写道:“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3]有学生质疑:“从‘无’中看出‘有’,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说吗?”另两个学生回答“无中生有”。当学生理解有误时,教师并没有适时点拨。课文第5段是重点段,“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3]当一位学生朗读后,几位同学都向他的朗读提出质疑与挑战,几位学生挑战朗读后,学生们都评议挑战不成功。这时教师也没有适时提示与指出问题,如为什么挑战不成功、应该怎样读好这两句话等。事实上,教师应通过引读、范读、学生再展示读,来指导学生学习有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在“学教模式”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但由于其受知识水平、阅读经验的制约偏离教学内容或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可能囿于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机械遵循“10 30”或“5 35”这个时间规定,少讲或不敢讲,致使课堂放任自流,教师主导作用缺失。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动”多“静”少
  在“学教模式”的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既是学生又是教师,或站或坐或走动,忙忙碌碌,讨论活跃,回答踊跃,小组竞争激烈,唯独缺少“静心阅读”与“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有人誉为“上课就像逛文化超市”。其实,本课生字新词不多,五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静心自学,小组成员或教师采用听写等方式检查即可,教师只针对难写的字“藉、霸”进行板书示范指导。“以学定教”,教师就是要让学生潜心研读课文,问题由学生提出,文本内容由学生解读,文本精妙由学生发现,学习成果由学生归纳,语言文字运用由学生实践,这些都需要学生静心思考和完成。这种学生“动”多“静”少的课堂值得我们反思:是否每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需要合作探究学习。热闹的合作背后掩盖了部分学生缺乏静心思考的实质。
  (三)学科特性的缺失
  不同学科内在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决定了有效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的性质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学教模式”的“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课堂结构,对不同学科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比如数学学科,要体现它的理性特征,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比较、推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与感悟。”[4]而语文学科就要体现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这位教师把《天窗》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设计为:(1)我能认识“藉、霸”2个生字,我会写“藉、蝙、蝠、霸、宙”5个生字,能理解“慰藉、猛厉、真切”等11个词语。(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学习重点)。(4)我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学习难点)。语文课要体现“语文味”,即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所倡导的“‘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5],就“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6]在《天窗》的两节公开课教学中,学生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均以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学习目标,而学生的生字书写、品词析句、感情朗读、动笔练习等语文能力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都没能好好落实。学生指向答案的解难能力、合作能力、信息获得能力增强了,但其语文学科的特性(语文味)却缺失了。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文中生字,联系上下文与生活经验(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把握故事内容,能讲述故事主要情节。  (3)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初步学习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成语,认识寓言  师:课内外你积累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既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又可以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对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至关重要。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早有定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把学生解放出来,拨动学生心弦,擦亮学生慧眼,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激情,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一、拨动学生的心弦  学生在生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应积极渗透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渗透探究过程中交流合作、猜想——论证——评估的科学方法以及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关键词:化学课堂;德育;探究;策略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如何把化学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
“四步阶进法”(预学→分享→拓展→测评),一个很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既是传统教学理念的精华,更是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要求的创新。只要用心,就会听到花开的声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四步阶进法”的课堂模式,教师凭着教学的智慧予以演绎,就是诗意曼舞的“四步”,就是才情翩飞的“阶进”,呈现的则是一个精彩的课堂,一方亮丽的天空。  一、激起真切的感触——预学  语文教学中,“四步阶进法”把学生汲取知识的
摘 要:现今,中等职业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内容日益增多,中等职业院校发展要想有新的突破和进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汽车维修专业深刻认识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要性,并进行了长期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通过对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关工作及现状的分析,对中等职业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 国
[摘 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写。  [关键词]    写作;激发兴趣;生活体验 
小学生写作水平令人头痛由来久矣!翻翻学生的作文,许多人纷纷指责什么“高耗低效”;什么“词不达意,胡言乱语”;什么“空洞无物,了无创意”……作文教学已成众矢之的。社会上已是怨声载道,教师们也是举步维艰,学生们更是苦不堪言。作为—名语文教师,笔者时时追问自己:小学生作文现状如何?弊端何在?对策何在?  细细省思与剖析,笔者认为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如下缺失:作文教学极其薄弱。不少老师对作文教学的本质认识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情能动人,唯情能感人,情在文学作品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在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感情真挚。唯有真情,才是作文最重的砝码,才能拨动那难以触动的心灵之弦。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语)真情缘于生活,只有积累真实的、典型的生活素材,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文章的感情才会真挚,才会获得青睐,才会与读者的情感产生
[按]本节课是一节早自习和一节预习课后的展示课,学生需要展示的问题基本进行了预设和点拨。  一、导入  师: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唐朝,回到唐朝的安史之乱。公元759年,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杜甫来到了四川成都,他求亲访友在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小茅屋,总算有了栖身之地。可是没有想到两年后的一场风雨不期而至,茅屋被破,大雨倾盆,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诗歌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