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何谓课堂互动中的学生学习障碍
互动教学集中体现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些先进理念,被誉为最富教育价值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在我国当下的教学改革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互动学习中还存在诸多障碍,这些障碍成为制约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消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对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的类型、状态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便能够为改变现有的障碍状态而提出具有实效性的应对策略。在论述这一问题前,我们首先要厘定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对课堂互动中的学生学习障碍内涵的正确理解。
(一)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源于社会互动。它是在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的方式,即在课堂情境下,依靠信息传输,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优势互补和共享,而形成具有相互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它通过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把教学认识内隐于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因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点的课堂互动教学,尤为注重师生的沟通与交流,追求师生双方的彼此接纳和双方人格平等,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心理状态,使其思维保持一定的开阔度与活跃度,让他们从被动记忆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中获得知识内化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社会化、个性化和创造化。从价值的视角观之,课堂互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个体认知的更好发展,而且能塑造团体共同学习的合作与互助能力。
简言之,课堂互动是通过人与人、人与文本间的视界融合生成一个新的、个体化的意义世界,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交融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这一概念是由英文Leaing Disability翻译而来的(简称LD)。目前,对它的理解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指一组由不同原因导致的失常,表现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出现明显困难(美国全国学习障碍委员会,1981)。前苏联教育界则着眼于学习障碍所造成的结果,把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视为学业不良学生,指的是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他们把学业不良分为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业不良和成绩不足三种类型。[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习惯称学习障碍为学习困难,很少探讨LD的界定。出现了“学习困难”“学习无能”“学习障碍”等词语,这几个概念一直在混淆使用。对学习困难学生使用得最多的一个称谓是“差生”,即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差、成绩品行差。出于多种考虑,差生这个概念的使用近年来常常受到一些争议与诟病。近年来,教育和心理学界多倾向于采用学习障碍来表述,一般把智商处在正常水平、主要科目成绩不及格或低于平均成绩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学生认定为LD学生。而我国的医学界一般采用“脑损伤”“轻微脑功能障碍”“大脑功能失调”等语词来描述学校中有学习障碍的学生。
(三)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的界定
在分析上述定义的基础上,这里结合课堂互动教学中学生的一些实际表现,提出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的概念。我们认为,它主要指课堂互动中,由于环境、心理、角色差异和知识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学习者在交流、沟通技能的方式受到一定的损害,从而导致学习活动出现阻碍的一系列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学习者自身,也有的来自于学习环境的影响。它主要表现为课堂互动中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情绪波动、行为方式被动、自信心差、性格孤僻、师生关系疏离隔膜乃至对抗等一系列问题。课堂互动中学生的学习障碍阻遏师生间和谐、融洽的交流和沟通,使课堂不能形成活力四射的教育魅力。从另外的意义上讲,我们实施师生课堂互动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试图克服和消解这些学习障碍,以达成无障碍学习状态的过程。
二、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一)知识障碍
所谓知识障碍,是指课堂互动中学习者由于知识准备不足,与正在学习的知识内容之间断层而对后续学习造成阻遏和影响。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既受到个人先天倾向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个人已获知识的影响。[2]知识的获得是一种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需要以原有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通过新知识与原有背景知识之间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建立适当的联系而生成意义系统。
一般认为,背景知识不仅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多方面知识和日常经验;不仅包括与新知识相容的知识与经验,而且包括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包括以现实的表征方式存在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也包括一些潜在的观念。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如果原有背景知识的缺失和断层,将会影响信息编码和提取,造成学习者对新信息加工、分类和组合的力不从心。由于新知识与背景知识对接不到位,学生必然感到新的学习内容突兀,不能形成知识链,造成功课无法获得有力支撑而难以维持继续学习的事实,从而形成学习障碍。
(二)学习能力障碍
学习能力障碍是指发育障碍儿童在言语、学习技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发育延迟,表现为与其实际智力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具有学习能力障碍的学生其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差,社交能力和动作协调性差。他们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善于抓住学习中的关键问题,只会死记概念和生硬地套用现有的公式,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主要外显为课堂互动时分心走神,注意力分散,慵懒、拖沓,笨手笨脚,有头无尾。他们难以正常参与互动学习过程,爱在桌面和书本上乱涂乱画,常做小动作,甚至搞些恶作剧,以低级趣味取乐,打发时间。由于学习能力的障碍,有些学生尽管也曾努力过,取得过细微的进步,但与付出相比,这些进步可谓微不足道、得不偿失。于是丧失学习自信又恢复到从前的懒散状态。
(三)环境障碍
以系统论观之,可以将课堂互动中学生的学习环境视为一个系统。它可分为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注意力、情绪和人大脑的工作状态而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当这些环境对学习构成负面影响时,就成了学习的环境障碍。
从物理环境(教室)看,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光线过强和过弱。过强则刺眼,使人烦躁、头晕;过弱则视觉疲劳,不能引起大脑足够兴奋。(2)空气质量差。教室空间不大,在人多和通风设施差的条件下,会致使学生大脑供氧不足,身体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思维活动减弱。如果空气中某些微量元素如铅指标过高,还可能使学生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3)噪音干扰。噪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耳鸣头痛和情绪不宁。(4)班级规模。我国中小学的班级规模一般较大,在过分拥挤的环境里,学生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如烦躁不安、攻击好斗、富有压迫感和无助感等。同时,教师声音的传播、板书的清晰度、体态语言的表达都受到一定限制。学生心情大都比较压抑,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互动学习中来。课堂互动难以展现出主体性、参与性和愉悦性的特点。(5)座位编排。赫特曾就“空间位置”对师生交往的影响,把以下三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空间进行过比较:传统的秧田式的空间构成中,最容易与教师发生互动的是教师所面对的“T”字型区域;马蹄式的空间构成中,参与互动最多的是教师正对面的一排区域;分组式的空间构成中,可以参与互动的人较多,一般是每组的中心位置。[3]也就是说,不同座位的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机会是不平等的。
从社会环境看,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外部不良环境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干扰;班风学风的影响;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和谐等。
(四)心理障碍
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一般是学习心理障碍在作祟。各种不良心理干扰了他们的学习企图,影响了选择性注意、记忆、体悟及认知活动,给课堂互动造成障碍。
1. 自卑心理
一个有自卑心理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往往会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以及学习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在课堂互动中,他们一方面感到自己不如人,同时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敏感多疑、孤僻胆小的个性。在课堂上,他们缺乏参与师生互动的勇气,遇到不理解的内容也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自卑的人只能是课堂上的“观众”而不能成为“运动员”。
2. 依赖心理
这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缺乏参与兴趣,过多地依赖外界的力量,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学生或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傻听,由于缺乏自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不能从自己主观努力来获取知识和经验,感受不到学习过程的智慧与乐趣。缺乏内在的动力,往往表现为读书不动口、提问不动脑、作业不动手。一味地依赖老师和同学,习惯于等着别人发表意见和教师提供标准答案,离开了同学和老师,他们在学习上就成了断线的风筝,茫然不知所措。
3. 焦虑心理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不能克服学习困难造成的威胁,从而自信受挫、失败感倍增而感到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课堂互动中学生的焦虑情绪大多表现为: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恐慌,不敢面对老师,常以沉默和畏缩来逃避;对老师的提问不知所措,即使勉强回答也容易语音变调或答非所问;他们总是忧心忡忡,把别人的成绩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不能放松自己,常常为一些小事而烦躁不安,精神总是处在压抑之中。
4. 嫉妒心理
嫉妒是发现自己的才能、成就和境遇等不如人而产生的一种由自惭、愤怒和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课堂互动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一是在情绪上,接连的失败经验导致情绪低沉,而对那些思想活跃、互动积极的同伴则感到讨厌和不满,看到别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败还难受;二是在言语上,大多对被嫉妒者进行嘲讽、贬抑与挖苦,甚至造谣和诋毁,意在寻求心理上的快慰;三是在行为上,设置障碍以孤立对方,甚至有攻击行为。嫉妒心理阻断了学习者与伙伴的正常交流,很容易在课堂互动中造成内部积怨,形成互动教学的内耗而降低学习效率。
三、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形成的外在因素
1. 社会文化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多元信息中不健康因素的消极作用以及不良成人群体的影响,滋生了一些消极思想观念。首先,不良的社会文化对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譬如当前就业困难,学生眼见的所谓“强者”不是靠知识实现,而是靠权力与投机达成,于是新的“读书无用论”便在心中萌生。其次,受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有的学生无休止地沉醉于网吧和灯红酒绿之中,贪图享受,对学业漠不关心,不思进取,虚掷青春。再次,一些不健康的书刊、光碟和游戏,使少数学生长期受到精神污染,沉湎于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之中,致使心灵扭曲、人格异化,给学习带来新的障碍。
2.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敌意、抑郁和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如果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心切,喜欢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或教育方式粗暴,容易使孩子压力加重,失去自信,缺乏主见,产生懦弱、冷漠等消极情绪,甚或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攻击和冲动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孩子的认知功能形成干扰。相反,过度的宽容也容易使孩子养成放纵骄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以及养尊处优、怕苦怕累的习惯。在教育态度上,父母之间如果不能相互配合,或前后矛盾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3. 学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有些教师因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加之自身的文化和业务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们在师生关系上,把自己视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学生则是被宰割的羔羊,课堂成为了没有互动的教师独白或个人表演,师生疏离甚至对立,学生情绪低沉,课堂气氛沉闷。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他们对成绩好的学生另眼相看,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互动学习中机会的不均等。在课程设计上,他们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明确要求和规定,课堂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余地太少,难以在对话、协作的学习氛围中达成全体的共同发展。
(二)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形成的内在因素
1. 智力水平
学习障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先天智力的缺陷。一般表现在某一方面的发育不完善,如有的学生阅读方面有障碍,有的学生书写方面有障碍,还有的学生计算和推理方面存在障碍等。这些障碍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的组合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学习障碍学生一般在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类比推理能力上比较差。[4]在课堂互动学习中,他们只能接受极少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是零散、不连贯和不完整的。而且,当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对现阶段学习不适应时,还会引起一些非智力方面的心理障碍。
2. 学习动机与兴趣
缺乏学习动机是课堂互动中学习障碍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动机水平低,目的不明确,无理想和抱负,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就会停留在短窄、浮浅的层面上,缺乏强劲稳定的动力支持。他们倦慵拖沓,得过且过,不愿在学习上多下一分工夫,行动上缺乏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外界的微小刺激都会对学习活动产生极大的干扰,对学习感到恐惧、焦虑、厌恶,缺少耐心和信心。由于不下工夫,成绩上不去,可能导致归因错位。他们认为自己天赋不济,不是读书的料,心灰意冷,意志衰退,有的干脆自暴自弃,厌学逃学,造成人格上的障碍。
3. 学习方法与技巧
课堂互动学习中不讲究方法和不注重技巧,也是形成学习障碍的重要原因。有的学生不能科学地利用时间,只是满足于课堂上听讲,不屑于交流,习惯于打疲劳战,淹没在题海之中;有的学生不注意总结经验,不寻找掌握知识的窍门,只会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不能独立思考,抓不住重难点,不能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能进行拓展性和创造性的探究;有的学生不与同学在合作中共同探讨,也不主动与老师交互沟通,满足于一知半解,所学到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零散无序的,无法形成合理的结构。结果造成问题成堆,积重难返,难以自拔。这部分学生中有人尽管学习很努力,但效率低下,无法获得成功。这类由学习方法造成障碍的学生所占比例比较大。
4. 社会技能
社会技能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自己的社会知识,适当与他人进行交往而达成人际互动目标的行为方式。就学生而言,其社会技能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技能、顺应学校环境的技能、控制自我的技能、完成学习等任务的技能。[5]学生社会技能的缺失通常表现为害羞、胆怯,习惯于单独行动,缺乏自制力,情感压抑,与同伴之间缺少亲密感;没有交往自信,不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和沟通;对他人表达的言语或非言语线索不敏感,不能有效地理解言说者的意图,尤其对不同肢体语言的解码存在困难,容易对社会情境作出错误的反应。研究发现,社会技能的缺失往往使学习者在情绪、行为上出现严重的障碍,更是影响其学习速度、方法和效果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认为,社会技能低下与学业成绩不良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周永垒. 关于学习障碍定义的发展概述[J]. 现代特殊教育,2000(4).
[2] 梁建宁. 当代认知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84.
[3] 郭华. 课堂沟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7.
[4] 王玉玲,于恩庆,刘长虹. 学习障碍儿童智力因素及学习适应性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2).
[5] 马蓉.论中小学生社会技能的缺失及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5).
互动教学集中体现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些先进理念,被誉为最富教育价值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在我国当下的教学改革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互动学习中还存在诸多障碍,这些障碍成为制约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消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对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的类型、状态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便能够为改变现有的障碍状态而提出具有实效性的应对策略。在论述这一问题前,我们首先要厘定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对课堂互动中的学生学习障碍内涵的正确理解。
(一)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源于社会互动。它是在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的方式,即在课堂情境下,依靠信息传输,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优势互补和共享,而形成具有相互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它通过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把教学认识内隐于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因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点的课堂互动教学,尤为注重师生的沟通与交流,追求师生双方的彼此接纳和双方人格平等,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心理状态,使其思维保持一定的开阔度与活跃度,让他们从被动记忆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中获得知识内化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社会化、个性化和创造化。从价值的视角观之,课堂互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个体认知的更好发展,而且能塑造团体共同学习的合作与互助能力。
简言之,课堂互动是通过人与人、人与文本间的视界融合生成一个新的、个体化的意义世界,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交融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这一概念是由英文Leaing Disability翻译而来的(简称LD)。目前,对它的理解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指一组由不同原因导致的失常,表现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出现明显困难(美国全国学习障碍委员会,1981)。前苏联教育界则着眼于学习障碍所造成的结果,把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视为学业不良学生,指的是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他们把学业不良分为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业不良和成绩不足三种类型。[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习惯称学习障碍为学习困难,很少探讨LD的界定。出现了“学习困难”“学习无能”“学习障碍”等词语,这几个概念一直在混淆使用。对学习困难学生使用得最多的一个称谓是“差生”,即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差、成绩品行差。出于多种考虑,差生这个概念的使用近年来常常受到一些争议与诟病。近年来,教育和心理学界多倾向于采用学习障碍来表述,一般把智商处在正常水平、主要科目成绩不及格或低于平均成绩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学生认定为LD学生。而我国的医学界一般采用“脑损伤”“轻微脑功能障碍”“大脑功能失调”等语词来描述学校中有学习障碍的学生。
(三)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的界定
在分析上述定义的基础上,这里结合课堂互动教学中学生的一些实际表现,提出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的概念。我们认为,它主要指课堂互动中,由于环境、心理、角色差异和知识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学习者在交流、沟通技能的方式受到一定的损害,从而导致学习活动出现阻碍的一系列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学习者自身,也有的来自于学习环境的影响。它主要表现为课堂互动中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情绪波动、行为方式被动、自信心差、性格孤僻、师生关系疏离隔膜乃至对抗等一系列问题。课堂互动中学生的学习障碍阻遏师生间和谐、融洽的交流和沟通,使课堂不能形成活力四射的教育魅力。从另外的意义上讲,我们实施师生课堂互动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试图克服和消解这些学习障碍,以达成无障碍学习状态的过程。
二、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一)知识障碍
所谓知识障碍,是指课堂互动中学习者由于知识准备不足,与正在学习的知识内容之间断层而对后续学习造成阻遏和影响。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既受到个人先天倾向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个人已获知识的影响。[2]知识的获得是一种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需要以原有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通过新知识与原有背景知识之间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建立适当的联系而生成意义系统。
一般认为,背景知识不仅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多方面知识和日常经验;不仅包括与新知识相容的知识与经验,而且包括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包括以现实的表征方式存在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也包括一些潜在的观念。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如果原有背景知识的缺失和断层,将会影响信息编码和提取,造成学习者对新信息加工、分类和组合的力不从心。由于新知识与背景知识对接不到位,学生必然感到新的学习内容突兀,不能形成知识链,造成功课无法获得有力支撑而难以维持继续学习的事实,从而形成学习障碍。
(二)学习能力障碍
学习能力障碍是指发育障碍儿童在言语、学习技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发育延迟,表现为与其实际智力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具有学习能力障碍的学生其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差,社交能力和动作协调性差。他们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善于抓住学习中的关键问题,只会死记概念和生硬地套用现有的公式,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主要外显为课堂互动时分心走神,注意力分散,慵懒、拖沓,笨手笨脚,有头无尾。他们难以正常参与互动学习过程,爱在桌面和书本上乱涂乱画,常做小动作,甚至搞些恶作剧,以低级趣味取乐,打发时间。由于学习能力的障碍,有些学生尽管也曾努力过,取得过细微的进步,但与付出相比,这些进步可谓微不足道、得不偿失。于是丧失学习自信又恢复到从前的懒散状态。
(三)环境障碍
以系统论观之,可以将课堂互动中学生的学习环境视为一个系统。它可分为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注意力、情绪和人大脑的工作状态而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当这些环境对学习构成负面影响时,就成了学习的环境障碍。
从物理环境(教室)看,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光线过强和过弱。过强则刺眼,使人烦躁、头晕;过弱则视觉疲劳,不能引起大脑足够兴奋。(2)空气质量差。教室空间不大,在人多和通风设施差的条件下,会致使学生大脑供氧不足,身体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思维活动减弱。如果空气中某些微量元素如铅指标过高,还可能使学生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3)噪音干扰。噪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耳鸣头痛和情绪不宁。(4)班级规模。我国中小学的班级规模一般较大,在过分拥挤的环境里,学生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如烦躁不安、攻击好斗、富有压迫感和无助感等。同时,教师声音的传播、板书的清晰度、体态语言的表达都受到一定限制。学生心情大都比较压抑,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互动学习中来。课堂互动难以展现出主体性、参与性和愉悦性的特点。(5)座位编排。赫特曾就“空间位置”对师生交往的影响,把以下三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空间进行过比较:传统的秧田式的空间构成中,最容易与教师发生互动的是教师所面对的“T”字型区域;马蹄式的空间构成中,参与互动最多的是教师正对面的一排区域;分组式的空间构成中,可以参与互动的人较多,一般是每组的中心位置。[3]也就是说,不同座位的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机会是不平等的。
从社会环境看,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外部不良环境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干扰;班风学风的影响;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和谐等。
(四)心理障碍
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一般是学习心理障碍在作祟。各种不良心理干扰了他们的学习企图,影响了选择性注意、记忆、体悟及认知活动,给课堂互动造成障碍。
1. 自卑心理
一个有自卑心理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往往会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以及学习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在课堂互动中,他们一方面感到自己不如人,同时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敏感多疑、孤僻胆小的个性。在课堂上,他们缺乏参与师生互动的勇气,遇到不理解的内容也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自卑的人只能是课堂上的“观众”而不能成为“运动员”。
2. 依赖心理
这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缺乏参与兴趣,过多地依赖外界的力量,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学生或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傻听,由于缺乏自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不能从自己主观努力来获取知识和经验,感受不到学习过程的智慧与乐趣。缺乏内在的动力,往往表现为读书不动口、提问不动脑、作业不动手。一味地依赖老师和同学,习惯于等着别人发表意见和教师提供标准答案,离开了同学和老师,他们在学习上就成了断线的风筝,茫然不知所措。
3. 焦虑心理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不能克服学习困难造成的威胁,从而自信受挫、失败感倍增而感到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课堂互动中学生的焦虑情绪大多表现为: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恐慌,不敢面对老师,常以沉默和畏缩来逃避;对老师的提问不知所措,即使勉强回答也容易语音变调或答非所问;他们总是忧心忡忡,把别人的成绩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不能放松自己,常常为一些小事而烦躁不安,精神总是处在压抑之中。
4. 嫉妒心理
嫉妒是发现自己的才能、成就和境遇等不如人而产生的一种由自惭、愤怒和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课堂互动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一是在情绪上,接连的失败经验导致情绪低沉,而对那些思想活跃、互动积极的同伴则感到讨厌和不满,看到别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败还难受;二是在言语上,大多对被嫉妒者进行嘲讽、贬抑与挖苦,甚至造谣和诋毁,意在寻求心理上的快慰;三是在行为上,设置障碍以孤立对方,甚至有攻击行为。嫉妒心理阻断了学习者与伙伴的正常交流,很容易在课堂互动中造成内部积怨,形成互动教学的内耗而降低学习效率。
三、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形成的外在因素
1. 社会文化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多元信息中不健康因素的消极作用以及不良成人群体的影响,滋生了一些消极思想观念。首先,不良的社会文化对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譬如当前就业困难,学生眼见的所谓“强者”不是靠知识实现,而是靠权力与投机达成,于是新的“读书无用论”便在心中萌生。其次,受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有的学生无休止地沉醉于网吧和灯红酒绿之中,贪图享受,对学业漠不关心,不思进取,虚掷青春。再次,一些不健康的书刊、光碟和游戏,使少数学生长期受到精神污染,沉湎于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之中,致使心灵扭曲、人格异化,给学习带来新的障碍。
2.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敌意、抑郁和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如果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心切,喜欢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或教育方式粗暴,容易使孩子压力加重,失去自信,缺乏主见,产生懦弱、冷漠等消极情绪,甚或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攻击和冲动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孩子的认知功能形成干扰。相反,过度的宽容也容易使孩子养成放纵骄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以及养尊处优、怕苦怕累的习惯。在教育态度上,父母之间如果不能相互配合,或前后矛盾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3. 学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有些教师因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加之自身的文化和业务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们在师生关系上,把自己视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学生则是被宰割的羔羊,课堂成为了没有互动的教师独白或个人表演,师生疏离甚至对立,学生情绪低沉,课堂气氛沉闷。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他们对成绩好的学生另眼相看,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互动学习中机会的不均等。在课程设计上,他们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明确要求和规定,课堂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余地太少,难以在对话、协作的学习氛围中达成全体的共同发展。
(二)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习障碍形成的内在因素
1. 智力水平
学习障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先天智力的缺陷。一般表现在某一方面的发育不完善,如有的学生阅读方面有障碍,有的学生书写方面有障碍,还有的学生计算和推理方面存在障碍等。这些障碍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的组合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学习障碍学生一般在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类比推理能力上比较差。[4]在课堂互动学习中,他们只能接受极少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是零散、不连贯和不完整的。而且,当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对现阶段学习不适应时,还会引起一些非智力方面的心理障碍。
2. 学习动机与兴趣
缺乏学习动机是课堂互动中学习障碍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动机水平低,目的不明确,无理想和抱负,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就会停留在短窄、浮浅的层面上,缺乏强劲稳定的动力支持。他们倦慵拖沓,得过且过,不愿在学习上多下一分工夫,行动上缺乏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外界的微小刺激都会对学习活动产生极大的干扰,对学习感到恐惧、焦虑、厌恶,缺少耐心和信心。由于不下工夫,成绩上不去,可能导致归因错位。他们认为自己天赋不济,不是读书的料,心灰意冷,意志衰退,有的干脆自暴自弃,厌学逃学,造成人格上的障碍。
3. 学习方法与技巧
课堂互动学习中不讲究方法和不注重技巧,也是形成学习障碍的重要原因。有的学生不能科学地利用时间,只是满足于课堂上听讲,不屑于交流,习惯于打疲劳战,淹没在题海之中;有的学生不注意总结经验,不寻找掌握知识的窍门,只会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不能独立思考,抓不住重难点,不能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能进行拓展性和创造性的探究;有的学生不与同学在合作中共同探讨,也不主动与老师交互沟通,满足于一知半解,所学到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零散无序的,无法形成合理的结构。结果造成问题成堆,积重难返,难以自拔。这部分学生中有人尽管学习很努力,但效率低下,无法获得成功。这类由学习方法造成障碍的学生所占比例比较大。
4. 社会技能
社会技能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自己的社会知识,适当与他人进行交往而达成人际互动目标的行为方式。就学生而言,其社会技能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技能、顺应学校环境的技能、控制自我的技能、完成学习等任务的技能。[5]学生社会技能的缺失通常表现为害羞、胆怯,习惯于单独行动,缺乏自制力,情感压抑,与同伴之间缺少亲密感;没有交往自信,不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和沟通;对他人表达的言语或非言语线索不敏感,不能有效地理解言说者的意图,尤其对不同肢体语言的解码存在困难,容易对社会情境作出错误的反应。研究发现,社会技能的缺失往往使学习者在情绪、行为上出现严重的障碍,更是影响其学习速度、方法和效果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认为,社会技能低下与学业成绩不良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周永垒. 关于学习障碍定义的发展概述[J]. 现代特殊教育,2000(4).
[2] 梁建宁. 当代认知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84.
[3] 郭华. 课堂沟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7.
[4] 王玉玲,于恩庆,刘长虹. 学习障碍儿童智力因素及学习适应性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2).
[5] 马蓉.论中小学生社会技能的缺失及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