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自觉去学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再创造’,如同只有自己在游泳才能学会游泳一样,由学生把自己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可见,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探究过程的揭示、再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基础。而要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就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学会自主探究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本文,笔者就谈谈如何让小学生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一、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必要发展,是已有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新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学生自身与环境的“同化”或“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显得十分重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如何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与旧知相连接的新知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新问题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
例如:“倍的认识”一节,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出示2个黄乒乓球,4个白乒乓球,问:比较黄球和白球的个数,应当怎样说?
生1说:白球比黄球多2个;
生2说:黄球比白球少2个;
生3说:黄球的个数和白球相差2个。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对,但是比较两种乒乓球个数的多少还有一种说法(学生们静静地思考,无人回答),大家还不会说,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新的说法,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学生欲言不能欲求不得时,产生了迫切想知道“新说法”的积极心向,便可热情地投入到知识的探求中去。
二、 注重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几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同学之间缺少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
新课程标准强调合作学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渗透探究,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那么学生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取长补短,从而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例如,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实践题:“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5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共同观察,画图求解,进行探究,很快得出了答案。
三、 注重多种方式并举,让学生灵活自主探究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自主探究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儿童动手、动口、动脑。生动的实践活动,可以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探究技巧。如,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我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的环境,使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在教“3的倍數的特征”时,我通过把是3的倍数的数在算盘上展示,让学生进行观察,自主探究,总结出了3的倍数特征。通过这些开放性练习,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多层次进行自主探究发展。
四、 组织课外活动,拓宽自主探究领域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社会经验基础、自身生活经历之上,学生综合利用掌握的相关数学技能、知识进行的主动性研究活动。这一活动在课外的有效拓展延伸,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和探究水平的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画圆。学生有的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这样将“应用研究”与“知识巩固”整合优化,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把课堂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意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了课改的教育思想。
五、 结语
简言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并适时地组织学生合作与交流。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凌秋虹.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6):95-98.
[2]聂艳军.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1):45-46.
[3]赵改玲.基于探究性教学的学生自主建构学习——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61-62.
[4]孟爱金.解析自主探究性学习和自我监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3(14):91.
作者简介:
龙智,重庆市,重庆市大足区石马镇团结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基础。而要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就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学会自主探究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本文,笔者就谈谈如何让小学生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一、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必要发展,是已有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新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学生自身与环境的“同化”或“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显得十分重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如何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与旧知相连接的新知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新问题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
例如:“倍的认识”一节,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出示2个黄乒乓球,4个白乒乓球,问:比较黄球和白球的个数,应当怎样说?
生1说:白球比黄球多2个;
生2说:黄球比白球少2个;
生3说:黄球的个数和白球相差2个。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对,但是比较两种乒乓球个数的多少还有一种说法(学生们静静地思考,无人回答),大家还不会说,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新的说法,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学生欲言不能欲求不得时,产生了迫切想知道“新说法”的积极心向,便可热情地投入到知识的探求中去。
二、 注重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几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同学之间缺少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
新课程标准强调合作学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渗透探究,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那么学生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取长补短,从而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例如,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实践题:“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5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共同观察,画图求解,进行探究,很快得出了答案。
三、 注重多种方式并举,让学生灵活自主探究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自主探究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儿童动手、动口、动脑。生动的实践活动,可以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探究技巧。如,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我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的环境,使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在教“3的倍數的特征”时,我通过把是3的倍数的数在算盘上展示,让学生进行观察,自主探究,总结出了3的倍数特征。通过这些开放性练习,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多层次进行自主探究发展。
四、 组织课外活动,拓宽自主探究领域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社会经验基础、自身生活经历之上,学生综合利用掌握的相关数学技能、知识进行的主动性研究活动。这一活动在课外的有效拓展延伸,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和探究水平的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画圆。学生有的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这样将“应用研究”与“知识巩固”整合优化,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把课堂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意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了课改的教育思想。
五、 结语
简言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并适时地组织学生合作与交流。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凌秋虹.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6):95-98.
[2]聂艳军.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1):45-46.
[3]赵改玲.基于探究性教学的学生自主建构学习——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61-62.
[4]孟爱金.解析自主探究性学习和自我监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3(14):91.
作者简介:
龙智,重庆市,重庆市大足区石马镇团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