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花刀是奇台县的一种很有名的刀具,一直有着“双梅花,三天不磨铛一下”的美誉。它锋利无比,经久耐用,为不少人所钟爱。
然而,梅花刀作为人们公认的地方品牌,却有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百多年的变迁,记录着一个维吾尔族家庭三代人的辛酸与悲喜。
“天”字刀的流变
梅花刀的前身是“天”字刀,出自解放前古城子犁铧尖兔儿桥巷一个身材粗壮的维吾尔汉子塔里甫之手。他专以打镰刀为生,由于手艺好,刀的质量上乘,在当地甚至在外面都很有名气。然而,在那个年代,手艺再好也只能混个肚子,老塔里甫一生都穷困潦倒,最后给自己的儿子米吉提留下的除了贫寒之外,便是打造镰刀的技艺。临终时,他拉着米吉提的手叮嘱说:“我死后,你要把打镰刀的技术给儿孙们一直传下去。”
老塔里甫死后不久,米吉提带着父亲的遗愿,拿起父亲用过的铁锤,重新燃起炉火接着打刀。不过,米吉提在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技艺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心琢磨,打的刀更讲究,质量更好,并且把自己的第一个字“米”,也打到了刀上。由于老塔里甫打在刀上的“天”字也像“米”字,于是米吉提干脆把“天”字也改成了“米”字,这样,米吉提打的刀就成了双“米”刀。两个“米”字并在一起,很像两朵盛开的梅花,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刀称之为“双梅花”刀,也有人称为“梅花刀”。
米吉提起早贪黑辛辛苦苦,精心打刀,刀的质量虽好,也不愁销,但在解放前却不仅改变不了父辈们贫困的命运,一家生活反而变得更苦。一次米吉提给国民党的军马钉完马掌去要钱,钱没要着,反而挨了一顿打。
解放后,米吉提加入了手工联社——奇台县五一农具厂,梅花刀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虽然销声匿迹,但米吉提却始终不忘父亲临终前的叮嘱,一直惦记着梅花刀。1978年,米吉提退休了,在家又重新盘起了铁匠炉,打起了梅花刀。他想趁自己的有生之年,把梅花刀的技艺传下去,让梅花刀永远名声远扬,以此慰藉父亲的在天之灵。
阿布都热合曼是米吉提的儿子,曾任奇台县五一农具厂的厂长和县人大代表。他自小聪颖好学,利用闲暇时间,凭着自己已有的钳工、铁匠技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打造梅花刀的技艺。由于市场经济转轨,五一农具厂陷入了困境之中,1994年,县上不得不以买断工龄的形式让全厂100多名干部职工下了岗。热合曼虽然遇到了挫折,却也给梅花刀带来了继续传下来的生机。热合曼下岗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回到家中,购买回各种工具,点燃炉火,开始走上了一条创业之路。从此,梅花刀的命运有了根本改变。
热合曼和前辈一样,做人忠厚老实,恪守信誉,对刀的质量精益求精。在梅花刀的用料上,他更加讲究,刀刃上一定要用最好的钢,每当换一种打刀的新材料,他都要先打出样品,反复试用之后,才肯将刀卖出去。他打的镰刀在技术上也有所改进,镰的圈口大、脖子长、不崩豁,刀身长而窄,刀膛薄而轻,刀刃硬而利,是典型的“柳叶刀”。对卖出去的刀,农民感觉质量不行,或是用着不顺手,他都实行无条件退钱。凭着信誉和质量,梅花刀很快获得了新的生命,在市场上成为畅销产品,并且远销到了达坂城、鄯善、吐鲁番、托克逊、和田、富蕴,甚至还卖到了甘肃等地。在前几年,热合曼每年都要销售2000到3000把镰刀。有时,远处来的人碰上货供应不上,只好在热合曼家吃住几天,耐心等待。
赶上好生活
靠着一身的手艺和勤奋,热合曼过上了好日子,告别了祖居的低矮小屋,第一个住进了自己盖起的小楼。但他始终不忘帮助生活困难的人,他收下了两个下岗职工当徒弟,把打造梅花刀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并帮他们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很快使他们摆脱了贫困。10多年来,经热合曼帮助过的已达近百人。
如今,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镰刀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少了,但热合曼的镰刀又有了新的市场,把刀又卖到了巴里坤、伊吾、安宁渠、五家渠等地。热合曼转变经营观念,市场上需要什么,他就生产什么。
热合曼已经60多岁了,每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退休工资,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谈起梅花刀继续传下去的事,热合曼十分乐观豁达。我们问他:“你把祖传的技艺传给了外人,心里就没有一点想法吗?”热合曼笑了,说:“只要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来,传给谁都是一样的。”
现在,梅花刀已经确定为昌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留。阿布都热合曼也已成为奇台县申报昌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
然而,梅花刀作为人们公认的地方品牌,却有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百多年的变迁,记录着一个维吾尔族家庭三代人的辛酸与悲喜。
“天”字刀的流变
梅花刀的前身是“天”字刀,出自解放前古城子犁铧尖兔儿桥巷一个身材粗壮的维吾尔汉子塔里甫之手。他专以打镰刀为生,由于手艺好,刀的质量上乘,在当地甚至在外面都很有名气。然而,在那个年代,手艺再好也只能混个肚子,老塔里甫一生都穷困潦倒,最后给自己的儿子米吉提留下的除了贫寒之外,便是打造镰刀的技艺。临终时,他拉着米吉提的手叮嘱说:“我死后,你要把打镰刀的技术给儿孙们一直传下去。”
老塔里甫死后不久,米吉提带着父亲的遗愿,拿起父亲用过的铁锤,重新燃起炉火接着打刀。不过,米吉提在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技艺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心琢磨,打的刀更讲究,质量更好,并且把自己的第一个字“米”,也打到了刀上。由于老塔里甫打在刀上的“天”字也像“米”字,于是米吉提干脆把“天”字也改成了“米”字,这样,米吉提打的刀就成了双“米”刀。两个“米”字并在一起,很像两朵盛开的梅花,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刀称之为“双梅花”刀,也有人称为“梅花刀”。
米吉提起早贪黑辛辛苦苦,精心打刀,刀的质量虽好,也不愁销,但在解放前却不仅改变不了父辈们贫困的命运,一家生活反而变得更苦。一次米吉提给国民党的军马钉完马掌去要钱,钱没要着,反而挨了一顿打。
解放后,米吉提加入了手工联社——奇台县五一农具厂,梅花刀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虽然销声匿迹,但米吉提却始终不忘父亲临终前的叮嘱,一直惦记着梅花刀。1978年,米吉提退休了,在家又重新盘起了铁匠炉,打起了梅花刀。他想趁自己的有生之年,把梅花刀的技艺传下去,让梅花刀永远名声远扬,以此慰藉父亲的在天之灵。
阿布都热合曼是米吉提的儿子,曾任奇台县五一农具厂的厂长和县人大代表。他自小聪颖好学,利用闲暇时间,凭着自己已有的钳工、铁匠技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打造梅花刀的技艺。由于市场经济转轨,五一农具厂陷入了困境之中,1994年,县上不得不以买断工龄的形式让全厂100多名干部职工下了岗。热合曼虽然遇到了挫折,却也给梅花刀带来了继续传下来的生机。热合曼下岗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回到家中,购买回各种工具,点燃炉火,开始走上了一条创业之路。从此,梅花刀的命运有了根本改变。
热合曼和前辈一样,做人忠厚老实,恪守信誉,对刀的质量精益求精。在梅花刀的用料上,他更加讲究,刀刃上一定要用最好的钢,每当换一种打刀的新材料,他都要先打出样品,反复试用之后,才肯将刀卖出去。他打的镰刀在技术上也有所改进,镰的圈口大、脖子长、不崩豁,刀身长而窄,刀膛薄而轻,刀刃硬而利,是典型的“柳叶刀”。对卖出去的刀,农民感觉质量不行,或是用着不顺手,他都实行无条件退钱。凭着信誉和质量,梅花刀很快获得了新的生命,在市场上成为畅销产品,并且远销到了达坂城、鄯善、吐鲁番、托克逊、和田、富蕴,甚至还卖到了甘肃等地。在前几年,热合曼每年都要销售2000到3000把镰刀。有时,远处来的人碰上货供应不上,只好在热合曼家吃住几天,耐心等待。
赶上好生活
靠着一身的手艺和勤奋,热合曼过上了好日子,告别了祖居的低矮小屋,第一个住进了自己盖起的小楼。但他始终不忘帮助生活困难的人,他收下了两个下岗职工当徒弟,把打造梅花刀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并帮他们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很快使他们摆脱了贫困。10多年来,经热合曼帮助过的已达近百人。
如今,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镰刀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少了,但热合曼的镰刀又有了新的市场,把刀又卖到了巴里坤、伊吾、安宁渠、五家渠等地。热合曼转变经营观念,市场上需要什么,他就生产什么。
热合曼已经60多岁了,每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退休工资,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谈起梅花刀继续传下去的事,热合曼十分乐观豁达。我们问他:“你把祖传的技艺传给了外人,心里就没有一点想法吗?”热合曼笑了,说:“只要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来,传给谁都是一样的。”
现在,梅花刀已经确定为昌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留。阿布都热合曼也已成为奇台县申报昌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