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动机,便会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在这种氛围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亦可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要达到这个"理想境界",应着重完善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利用非智力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但对人的"认知"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学习的内部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学工作中应予以重视的因素。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动因,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敢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是教师首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方面我对学生一方面进行思想教育,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正面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将蕴藏在心里的能量转化成持久的决心;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正视困难,懂得怎样同困难作斗争,让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具体困难中树立和增强信心,锻炼战胜困难的意志。
学习上掉队的学生,大多数是因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后缺乏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和必要的辅导帮助,以致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造成的。我经常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或测验中获取信息,及时进行针对病因的思想教育和精神鼓励,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同时对学生学习上碰到的具体困雄难给予耐心的帮助和辅导。但是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去帮助和辅导,那怎么办?不妨这样试一试:每个优秀学生,必须帮助一个后进学生。先用自愿组合的方法,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座位,合理搭配。要求优秀学生每天下午自修时间设立辅导课,对后进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缩小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后进生的自信心提高了,而且对优秀学生也有帮助,可谓一举两得。
2.注意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双向活动。没有教学信息的传递,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发生,良好的信息传递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学要善于掌握和运用信息传递的原理和策略。从信息科学角度讲,教学又是一个信息传递、反馈和控制的过程,教师注意信息的反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例如,课程目标必须在领会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当地环境作为起点才能确定。随着课程目标的确定,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也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适当课程资源、探究方法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还要把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错误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考虑进去。
上课是师生共同活动的阶段,是最活跃最有生机最重要的阶段,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有阅读思考、动手实验和交流讨论的机会。在学生实验和课堂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再讲再练。讲课和提问要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能诱发学生学习并能自省问题,还要紧扣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注意语言表达要生动确切和形象、准确完整和严密。
作业、考查等则是巩固和检查教学效果的阶段。对作业和试卷的处理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获取反馈信息,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信息反馈时要注意明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地提取出那些对自己是有效的甚至是最急需的反馈信息,根据不同学生或同一学生前后阶段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施加反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引导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去做。这样才能及时地掌握教学效果,才能实事求是地组织教学,才能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才能使教和学达到"理想境界"。
3.把能力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
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也将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生能力提高反过来有助于进一步获取知识,能力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扶植和发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具备将来打开科学宝库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前预习时有计划地提出预习提纲,要求把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课上检查预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再进一步安排一定时间给学生读书,熟悉关键性的内容,领会教材要点。复习时让学生独立分阶段进行各章节概念整理,并要求自编基本运用的例子。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概念加深理解,对基本原理能熟练应用,而且在整理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步骤地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自学要求,介绍并辅导他们阅读相关读物,并且定期检他们的学习成效,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努力发展学科能力。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不同问题用不同方式来思考,还要学会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课外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把视野扩大到科技、生产、生活等一切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以弥补课堂之不足。另外,在作业或测验中适量掺进一些难题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兴趣
实验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兴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又可以拉近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师应因地制宜地设计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如有的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熟悉各种乐器的弹奏,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去探究声音的一些特征;再如现在的溜旱冰是一种时尚的运动,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总之,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人和事去研究物理规律和进行一些探究活动。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仍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只强调教而忽视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1.利用非智力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但对人的"认知"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学习的内部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学工作中应予以重视的因素。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动因,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敢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是教师首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方面我对学生一方面进行思想教育,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正面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将蕴藏在心里的能量转化成持久的决心;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正视困难,懂得怎样同困难作斗争,让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具体困难中树立和增强信心,锻炼战胜困难的意志。
学习上掉队的学生,大多数是因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后缺乏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和必要的辅导帮助,以致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造成的。我经常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或测验中获取信息,及时进行针对病因的思想教育和精神鼓励,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同时对学生学习上碰到的具体困雄难给予耐心的帮助和辅导。但是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去帮助和辅导,那怎么办?不妨这样试一试:每个优秀学生,必须帮助一个后进学生。先用自愿组合的方法,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座位,合理搭配。要求优秀学生每天下午自修时间设立辅导课,对后进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缩小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后进生的自信心提高了,而且对优秀学生也有帮助,可谓一举两得。
2.注意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双向活动。没有教学信息的传递,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发生,良好的信息传递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学要善于掌握和运用信息传递的原理和策略。从信息科学角度讲,教学又是一个信息传递、反馈和控制的过程,教师注意信息的反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例如,课程目标必须在领会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当地环境作为起点才能确定。随着课程目标的确定,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也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适当课程资源、探究方法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还要把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错误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考虑进去。
上课是师生共同活动的阶段,是最活跃最有生机最重要的阶段,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有阅读思考、动手实验和交流讨论的机会。在学生实验和课堂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再讲再练。讲课和提问要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能诱发学生学习并能自省问题,还要紧扣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注意语言表达要生动确切和形象、准确完整和严密。
作业、考查等则是巩固和检查教学效果的阶段。对作业和试卷的处理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获取反馈信息,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信息反馈时要注意明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地提取出那些对自己是有效的甚至是最急需的反馈信息,根据不同学生或同一学生前后阶段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施加反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引导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去做。这样才能及时地掌握教学效果,才能实事求是地组织教学,才能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才能使教和学达到"理想境界"。
3.把能力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
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也将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生能力提高反过来有助于进一步获取知识,能力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扶植和发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具备将来打开科学宝库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前预习时有计划地提出预习提纲,要求把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课上检查预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再进一步安排一定时间给学生读书,熟悉关键性的内容,领会教材要点。复习时让学生独立分阶段进行各章节概念整理,并要求自编基本运用的例子。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概念加深理解,对基本原理能熟练应用,而且在整理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步骤地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自学要求,介绍并辅导他们阅读相关读物,并且定期检他们的学习成效,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努力发展学科能力。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不同问题用不同方式来思考,还要学会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课外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把视野扩大到科技、生产、生活等一切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以弥补课堂之不足。另外,在作业或测验中适量掺进一些难题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兴趣
实验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兴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又可以拉近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师应因地制宜地设计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如有的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熟悉各种乐器的弹奏,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去探究声音的一些特征;再如现在的溜旱冰是一种时尚的运动,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总之,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人和事去研究物理规律和进行一些探究活动。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仍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只强调教而忽视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