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更多的是指媒体是人本身的延伸。视觉媒介就是眼睛的延伸,听觉媒介就是耳朵的延伸,麦克卢汉在一开始所关注的是人本身,而后延伸为对媒介本身的关注。所有新技术的产生都是社会中新事物产生的源头,他更多的是强调媒介对于社会的作用与意义。他在书中曾用火车来做比喻,火车这种媒介的出现的让每一个经过的城市繁荣起来,带来了诸多新的事物,由此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的关键不是那些新的事物使得社会发展,而是火车本身带来了城市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媒介即讯息放在当今社会,媒介对于社会的某些方面不止是推动作用,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产生阻碍作用。以传统艺术中的戏曲艺术为例,新媒介的诞生让传统戏曲艺术有了更大的平台去展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新的媒介为戏曲艺术带来了新的内容与形式。伴随着新的媒介的诞生,传统戏曲艺术也在此受到了冲击,新媒介下的内容种类繁多,会导致传统戏曲艺术立足困难,或者是过度消费传统戏曲艺术。同时,在冷、热媒介中媒介对传统戏曲艺术也有改变。
一、媒介即讯息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更新
现如今,传统戏曲有两个较为极端的发展方向。一是诸如京剧、昆曲等极个别主要戏种成为公认的高雅艺术,政府支持的专业表演机构使其维持较高的艺术水准,知识群体的关注又为其增添了精英文化的属性,它们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而受到重视。二是大量生存在民间的地方戏曲,它们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更没有专业的表演团体,尽管一些地方也试图保护这些剧种,但是更多的是施以博物馆式的保护,这使得它们像化石一样失去了生命力。
无论是高雅艺术的主要戏种还是民间地方戏曲在新的媒介出现下都有了“更新”。
在热媒介中,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传统戏曲在广播中可以让受众清晰的接收到戏曲的信息,同时无需调动其他器官去思考,就可以很轻松的让戏曲所被接受。如今,广播在不断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电台,还增加了网络电台,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电台应用软件。受众可以在手机端就收听到广播。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没有消亡,反而向着繁荣发展,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电台应用软件注册成为主播,这就不乏有受众将传统戏曲改编的歌曲放在广播上传播,如歌手慕容晓晓的现代歌曲《黄梅戏》就改编自黄梅戏《女驸马》,除此之外,还有用戏曲改编流行歌曲的出现,如黄梅戏版《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大众在娱乐化的同时,对传统戏曲艺术产生了兴趣,更多的关注到了戏曲艺术。同时电台应用软件会根据用户行为精准地推荐广播节目。如此,广播的传播比以前单纯的电台时期增加了广度、深度与准确度。那么,传统戏曲在广播媒介中就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度,同时,媒介的发展让戏曲艺术有了新的内容,让戏曲艺术再次产生了活力。主要戏种的高雅艺术成为广播中戏曲类的主流,同时民间的地方戏曲也被上传到广播上得到了上万的关注度,让其再次赋有生命力。
在冷媒介中,它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随着媒介的发展,冷媒介中出现了电影、电视媒介,这两种媒介的出现让戏曲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电影媒介的产生,催生了戏曲电影出现。早在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任庆泰用电影胶片记录下了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段,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我国最早的戏曲电影。除此之外,电影《智取威虎山》,虽然不是以传统戏曲为变现形式的电影,但是却运用电影的形式让受众看到了戏曲,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让不少受众在看完电影后又去看了戏曲现场演出。再如《霸王别姬》、《梅兰芳》等都已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再到现如今,昆曲电影《红楼梦》,创作历时4年,在国外多次获得奖项。电影媒介不光让戏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还让戏曲有了新的表达形式。电视媒介下的戏曲也呈现着多样化的发展。从电视频道角度而言,有的频道专门为戏曲开通了戏曲频道,还有的频道为戏曲开设了电视戏曲栏目。戏曲可以在电视频道和栏目上播出录制版的传统戏曲演出,为传统戏曲增加了传播度。从电视剧角度而言,出现了大量的戏曲电视剧,如《二月》、《戏中奇缘》等。除了专门的戏曲电视剧外,还有大量电视剧中出现了戏曲元素,如《超级翁婿》中,女主的职业设定为白派京韵大鼓传承人,每一集中都有大鼓的唱段、表演。冷媒介中虽然需要受众去调动多重感官去理解和感受戏曲艺术,但是在电影和电视剧两个冷媒介中,以电影和电视剧形式出现的戏曲更容易让大众所接受,从而对戏曲产生兴趣。
无论在冷、热媒介中,媒介的出现都决定着内容的更迭,同时媒介的特性也决定着内容的特性。戏曲在当今冷、热媒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创新并丰富了戏曲形式和戏曲的内容。
二、媒介即讯息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冲击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冷、热媒介,新时代还孕育出了新的媒介形式——新媒体。新媒体是一种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新媒体的媒介特点就是时效性、以人为本、强调原创性和生命力。在这样的媒介特点下,所产生的内容及形式必将是与此相对应的。
首先,在时效性上,传统戏曲艺术没有很强的与时具进的功效,即使是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在内容上是鲜少存在时效性的。其次,以人为本、强调原创性。新媒体会根据用户行为、用户需求来更新、推送新的内容。而戏曲艺术本身是一种艺术的传承,对于戏曲内容本身不会有原创性。其在媒介上所应运而生的戏曲改编反而具有原创性,这样的原创改编是一种个人行为,其好与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戏曲改编是否会破坏原戏曲的形象,同时一个恶搞式的戏曲改编会让戏曲失去原本的艺术形象,同时误导大众。最后,生命力。新媒体上的任何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出现都只有短暂的生命力。这源于新媒体市场内的过度饱和和种类繁多,那么在此种媒介市场下,戏曲在新媒体的发展就不会占有一席之地。受众在玲琅满目的新媒体市场上挑选着适合自己的產品,所留给戏曲的目光就会少之又少,再加上新媒体市场上同类型化的戏曲产品也数不胜数,那么传统戏曲艺术又能分走一杯羹吗 综上,在新媒体的媒介视角下,传统戏曲艺术的内容会受到冲击甚至是恶搞,有损传统戏曲艺术的形象。同时传统戏曲艺术在新媒体下的传播会由于新媒体媒介特点而不能有深度的传播。这样的媒介对于传统戏曲艺术而言是一种在当下媒介社会的冲击。
三、媒介即讯息对传统戏曲艺术改变的思考
传统戏曲艺术要继承发展就要选择好一个适合的媒介进行艺术传播,同时把握好自身的形式与内容。
(一)改变传播思想,发展创新戏曲传播途径
在当下冷、热媒介及新媒体交互情况下,传统戏曲艺术要实现现代化的传播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戏曲艺术的传播理念,同时对将要进行传播的戏曲艺术进行改变。例如:在冷媒介下,将戏曲与动漫相结合,二者交互创作融合在一起,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模版,融入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 创造出符合中国戏曲特色同时又迎合大众口味的优秀作品。另外,在新媒体媒介下,可建设关于传统戏曲艺术的网站,或者制作出有戏曲元素融入的手机软件,让戏曲爱好者可以在软件上进行演唱、学习等。以此来吸引青年人群对传统戏曲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更加精准的将戏曲传播给戏曲爱好者。
(二)新媒体媒介下加强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
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新媒体媒介下,传统戏曲藝术受到了冲击,这样冲击包括戏曲艺术的内容、形式以及传播。而在冷媒介电影中,戏曲电影却在世界范围内收获了一众好评。这对于新媒体媒介下的传统戏曲艺术就有了新的启迪。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对中国的戏曲艺术进行有意识的规范与保护,在注重戏曲传播的同时也要保护戏曲的版权。同时,可将传统戏曲音乐中加入国际化的表达形式,保留戏曲艺术内核的同时融入国际化的形式,如此便可让传统艺术的现场式表演活跃在国外的戏曲舞台上使更多人感受到我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对传统戏曲艺术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让中国戏曲艺术走向世界。
现实中,我们常常说戏曲是“听戏”而不是“看戏”。在新媒体媒介下,各种传播和制作手段应运而生,那么就可以使戏曲节目通过录制实现永久保护,同时在戏曲表演中可以运用更加丰富、绚丽的舞美、灯光、舞美等,舞台效果得以提升,这样得戏曲表演让受众更加愿意接受和欣赏戏曲艺术。
综上,媒介即讯息改变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得形式、内容、表达及传播。但无论怎么变化,想要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并广泛传播需要依靠媒介本身。在选择好适合的传播媒介后,还需要保证戏曲艺术本身的内容过关,不能丢失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本真,同时可以融入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如此,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才能在媒介中得以发展传承。
参考文献:
[1]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M].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
[3] 范龙.“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对媒介本质的现象学直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4] 谢金文.新闻媒介与社会[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华夏出版社,2000.
[6] Roger Fidler. 媒介形态变化[M].华夏出版社,2000.
[7] 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M].华夏出版社,2006.
[8] 巴勒特.媒介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9] 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M].新华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苏梦璐(1994—),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艺术学(国际影视制片)。
一、媒介即讯息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更新
现如今,传统戏曲有两个较为极端的发展方向。一是诸如京剧、昆曲等极个别主要戏种成为公认的高雅艺术,政府支持的专业表演机构使其维持较高的艺术水准,知识群体的关注又为其增添了精英文化的属性,它们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而受到重视。二是大量生存在民间的地方戏曲,它们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更没有专业的表演团体,尽管一些地方也试图保护这些剧种,但是更多的是施以博物馆式的保护,这使得它们像化石一样失去了生命力。
无论是高雅艺术的主要戏种还是民间地方戏曲在新的媒介出现下都有了“更新”。
在热媒介中,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传统戏曲在广播中可以让受众清晰的接收到戏曲的信息,同时无需调动其他器官去思考,就可以很轻松的让戏曲所被接受。如今,广播在不断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电台,还增加了网络电台,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电台应用软件。受众可以在手机端就收听到广播。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没有消亡,反而向着繁荣发展,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电台应用软件注册成为主播,这就不乏有受众将传统戏曲改编的歌曲放在广播上传播,如歌手慕容晓晓的现代歌曲《黄梅戏》就改编自黄梅戏《女驸马》,除此之外,还有用戏曲改编流行歌曲的出现,如黄梅戏版《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大众在娱乐化的同时,对传统戏曲艺术产生了兴趣,更多的关注到了戏曲艺术。同时电台应用软件会根据用户行为精准地推荐广播节目。如此,广播的传播比以前单纯的电台时期增加了广度、深度与准确度。那么,传统戏曲在广播媒介中就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度,同时,媒介的发展让戏曲艺术有了新的内容,让戏曲艺术再次产生了活力。主要戏种的高雅艺术成为广播中戏曲类的主流,同时民间的地方戏曲也被上传到广播上得到了上万的关注度,让其再次赋有生命力。
在冷媒介中,它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随着媒介的发展,冷媒介中出现了电影、电视媒介,这两种媒介的出现让戏曲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电影媒介的产生,催生了戏曲电影出现。早在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任庆泰用电影胶片记录下了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段,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我国最早的戏曲电影。除此之外,电影《智取威虎山》,虽然不是以传统戏曲为变现形式的电影,但是却运用电影的形式让受众看到了戏曲,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让不少受众在看完电影后又去看了戏曲现场演出。再如《霸王别姬》、《梅兰芳》等都已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再到现如今,昆曲电影《红楼梦》,创作历时4年,在国外多次获得奖项。电影媒介不光让戏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还让戏曲有了新的表达形式。电视媒介下的戏曲也呈现着多样化的发展。从电视频道角度而言,有的频道专门为戏曲开通了戏曲频道,还有的频道为戏曲开设了电视戏曲栏目。戏曲可以在电视频道和栏目上播出录制版的传统戏曲演出,为传统戏曲增加了传播度。从电视剧角度而言,出现了大量的戏曲电视剧,如《二月》、《戏中奇缘》等。除了专门的戏曲电视剧外,还有大量电视剧中出现了戏曲元素,如《超级翁婿》中,女主的职业设定为白派京韵大鼓传承人,每一集中都有大鼓的唱段、表演。冷媒介中虽然需要受众去调动多重感官去理解和感受戏曲艺术,但是在电影和电视剧两个冷媒介中,以电影和电视剧形式出现的戏曲更容易让大众所接受,从而对戏曲产生兴趣。
无论在冷、热媒介中,媒介的出现都决定着内容的更迭,同时媒介的特性也决定着内容的特性。戏曲在当今冷、热媒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创新并丰富了戏曲形式和戏曲的内容。
二、媒介即讯息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冲击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冷、热媒介,新时代还孕育出了新的媒介形式——新媒体。新媒体是一种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新媒体的媒介特点就是时效性、以人为本、强调原创性和生命力。在这样的媒介特点下,所产生的内容及形式必将是与此相对应的。
首先,在时效性上,传统戏曲艺术没有很强的与时具进的功效,即使是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在内容上是鲜少存在时效性的。其次,以人为本、强调原创性。新媒体会根据用户行为、用户需求来更新、推送新的内容。而戏曲艺术本身是一种艺术的传承,对于戏曲内容本身不会有原创性。其在媒介上所应运而生的戏曲改编反而具有原创性,这样的原创改编是一种个人行为,其好与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戏曲改编是否会破坏原戏曲的形象,同时一个恶搞式的戏曲改编会让戏曲失去原本的艺术形象,同时误导大众。最后,生命力。新媒体上的任何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出现都只有短暂的生命力。这源于新媒体市场内的过度饱和和种类繁多,那么在此种媒介市场下,戏曲在新媒体的发展就不会占有一席之地。受众在玲琅满目的新媒体市场上挑选着适合自己的產品,所留给戏曲的目光就会少之又少,再加上新媒体市场上同类型化的戏曲产品也数不胜数,那么传统戏曲艺术又能分走一杯羹吗 综上,在新媒体的媒介视角下,传统戏曲艺术的内容会受到冲击甚至是恶搞,有损传统戏曲艺术的形象。同时传统戏曲艺术在新媒体下的传播会由于新媒体媒介特点而不能有深度的传播。这样的媒介对于传统戏曲艺术而言是一种在当下媒介社会的冲击。
三、媒介即讯息对传统戏曲艺术改变的思考
传统戏曲艺术要继承发展就要选择好一个适合的媒介进行艺术传播,同时把握好自身的形式与内容。
(一)改变传播思想,发展创新戏曲传播途径
在当下冷、热媒介及新媒体交互情况下,传统戏曲艺术要实现现代化的传播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戏曲艺术的传播理念,同时对将要进行传播的戏曲艺术进行改变。例如:在冷媒介下,将戏曲与动漫相结合,二者交互创作融合在一起,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模版,融入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 创造出符合中国戏曲特色同时又迎合大众口味的优秀作品。另外,在新媒体媒介下,可建设关于传统戏曲艺术的网站,或者制作出有戏曲元素融入的手机软件,让戏曲爱好者可以在软件上进行演唱、学习等。以此来吸引青年人群对传统戏曲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更加精准的将戏曲传播给戏曲爱好者。
(二)新媒体媒介下加强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
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新媒体媒介下,传统戏曲藝术受到了冲击,这样冲击包括戏曲艺术的内容、形式以及传播。而在冷媒介电影中,戏曲电影却在世界范围内收获了一众好评。这对于新媒体媒介下的传统戏曲艺术就有了新的启迪。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对中国的戏曲艺术进行有意识的规范与保护,在注重戏曲传播的同时也要保护戏曲的版权。同时,可将传统戏曲音乐中加入国际化的表达形式,保留戏曲艺术内核的同时融入国际化的形式,如此便可让传统艺术的现场式表演活跃在国外的戏曲舞台上使更多人感受到我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对传统戏曲艺术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让中国戏曲艺术走向世界。
现实中,我们常常说戏曲是“听戏”而不是“看戏”。在新媒体媒介下,各种传播和制作手段应运而生,那么就可以使戏曲节目通过录制实现永久保护,同时在戏曲表演中可以运用更加丰富、绚丽的舞美、灯光、舞美等,舞台效果得以提升,这样得戏曲表演让受众更加愿意接受和欣赏戏曲艺术。
综上,媒介即讯息改变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得形式、内容、表达及传播。但无论怎么变化,想要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并广泛传播需要依靠媒介本身。在选择好适合的传播媒介后,还需要保证戏曲艺术本身的内容过关,不能丢失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本真,同时可以融入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如此,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才能在媒介中得以发展传承。
参考文献:
[1]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M].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
[3] 范龙.“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对媒介本质的现象学直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4] 谢金文.新闻媒介与社会[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华夏出版社,2000.
[6] Roger Fidler. 媒介形态变化[M].华夏出版社,2000.
[7] 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M].华夏出版社,2006.
[8] 巴勒特.媒介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9] 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M].新华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苏梦璐(1994—),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艺术学(国际影视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