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典籍看中国传统玉文化

来源 :学问·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k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而玉崇拜也远非一般的灵物崇拜,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哲学、美学、神学和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的综合体现,涉及到社会不同领域的各个层面,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影响、作用及其流行时间都是其他任何文化所难以比拟的,这其中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底蕴,堪称中国传统礼制和儒家思想的最高表现形式。
  【关键词】玉;文化;传统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可以说,发源于上古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乃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玉文化,其延续时间之漫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甚至可以说,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中国玉文化的成就也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器文化和酒文化。本文尝试借助上古典籍中的相关记述,来管窥中国古代玉石文化的风貌,并大致梳理出古人用玉思想的嬗变。
  
  一、宗教祭神的代表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1】原始先民由于认识的局限,对许多自然现象混沌懵懂,面对各种灾难也无能为力,认为有神异的力量附着在万物身上,因而对神灵、祖先顶礼膜拜。在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这种原始宗教文化占据着统治地位,进而产生了主持祭祀的巫觋以及用于祭祀的祭器。在诸多材质之中,古人认为玉乃"上天之石",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而且具有通神功能,是制作祭器的不二之选。可以说,玉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原始的社会生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就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之中,就保留了大量的与祭祀礼仪等等相关的汉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有力佐证。《说文》"玉"部共收字126个,重文17个【2】,涉及玉饰物、玉的别称、声音、光泽、色彩、雕琢等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玉制礼器及其具体用途。试举几例说明之:"珑,祷旱玉,龙纹。从玉,从龙,龙亦声。"【2】短短的解说,不仅说明了"珑"的六书原理,还清楚地表述了它的纹理、用途。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能呼风唤雨的圣物,玉上刻龙纹有祈求龙赐福、风调雨顺之意。所以,大地干旱之时百姓便筑祈雨台,以"珑"祭上天祈雨。又如"瑒,以祠宗庙者。"【2】可见"瑒"可用于祭祀先祖列宗。"靈:靈巫,以玉事神.从玉灵声。"【2】巫在祭祀鬼神时一定用玉,所以靈又从玉。以上这些都是原始先民崇尚玉的真实记载,为我们今天研究上古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周礼》作为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它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其中有:"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 以玄璜礼北方",【3】这其中,"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可见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而到了《吕氏春秋》里,更进一步提出按方位、季节、五行分配五色玉,使得玉文化的发展得到更近一步的发展。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神话传说著作,其中保留了大量的原始社会信息。在《山海经》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山经中,都记载有埋玉以祭祀山神的礼俗。如《西山经》云: "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璧。"【5】 《山海经》中还有近20处记载祭神用玉之处, 通过以上众多典籍资料的征引,我们可以推断, 以玉祭祀神灵是非常古老的礼俗。
  
  二、权利富贵的表征
  
  玉通体晶莹,质地坚硬,远在周朝就成为国之重器,加之玉作为中国儒释道三教通用的崇信之物,积淀着历代统治阶级的追求和祈望,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了权力和地位的化身。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等级壁垒森严的古代封建社会,有些玉器只为帝王专用,如印章以玉玺为最高等级,无人可以僭越。 《说文》有:"璋,佩刀上饰, 天子以玉,诸侯以金。"【2】"秘,佩刀下饰,天子以玉。"【2】 唐朝官员的腰带, 以玉带为最尊,只有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才能使用。人即使死了,也仍旧要遵从严格的礼制规范。《说苑》对社会各阶层丧葬用玉做了详细记载: "口实曰琀。天子琀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员,庶人以谷实。"【6】其次,在玉器内部也有严格区分。治国礼玉要求界限分明。《周礼·典瑞》中详细记载了祭祀天地时诸侯执玉的规格形制:"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3】 据郑玄所注,镇圭长一尺二寸,桓圭长九寸,信圭、躬圭长七寸,谷璧、蒲璧长五寸。这些不同圭璧的区别在于尺寸由大而小,以体现等级差别。即使在普通的配饰上,这种区分依然很明确。《礼记·玉藻》载: "天子配白玉,而玄组绶;公侯配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配水仓玉,而纯组绶;世子配瑜玉,而綦组绶;士配瑜纹,而组组绶。"【1】 这是以玉的颜色和质地的不同来体现地位差别。第三,随着时代演进,等级观念也一步步由禁中流向民间,不仅在君臣之间,甚至夫妻、男女之间也出现了身份、地位的不平等。这在玉文化中也有所体现。《诗经·小雅·斯干》就有"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的记录。璋为一种长方形玉器,古代贵族举行典礼时拿在手里。瓦是陶土制的纺锤。生女子,只要求其做好家务即可;生男子,却期望其出人头地,位列朝班。短短几句诗,充分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三、人格操守、德行才情的象征
  
  大戴《礼》曰:"玉在山而木润,川生珠而岸不枯。"【7】在古人看来,玉兼备了人间所有的美德和至性,古人认识玉以后,继而赋予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玉的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 用玉比拟君子的美德:"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 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其声,清远以长,其终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 ,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故君子贵之。"【7】 孔子把玉德归为"仁义礼乐忠" 五种。许慎在《说文解字》之中则将其归纳为"仁义智勇贞":"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絮之方也。" 【7】《礼记》马氏注则进一步谈到: "玉之为物也,能柔,则温润而泽,所以为仁;能刚,则廉而不刿,所以为义;能抑,则垂之如坠,所以为礼;能扬,则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然,所以为乐;能敛,则缜密以栗,所以为智;能彰,则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所以为忠;孚尹于中,旁达于外,所以为信;始之以仁而成之以信,凡此皆粗而为人道也。" 【1】这正与儒家对君子所要求的"仁义礼智信" 相符合, 因此"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还揭示了玉与人的相通之处: "玉润而不污,至清洁也。故君子比之于玉。玉有瑕秽,必见于外,故君子不隐所短。"【7】 北齐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则道尽了贤达之士对道德、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以上例证足见玉在不同时期,都被视为美好品行、高尚道德的象征。《诗经·大雅·截朴》称赞文王日:"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意即文王外表雍容端庄,内在品质如金如玉高尚纯正。又有《大雅·卷阿》中称赞贤士"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即贤士象玉圭、玉璋一样品行美好,有着卓著的声誉流传四方。将玉道德化,体现了儒家思想之道德规范,贯穿于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影响至今。
  成复旺在《中国古代的人学和美学》中论述道: "儒学是一种人学,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为人本的人学, 因此,儒家认为,美的根据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在于人,又不在于人的形体、相貌,而只在人的精神、人格;又不在于任何一种人格, 而只在他们所提倡的伦理人格,伦理人格的感性体现,这就是儒家之美。儒家把自己的审美活动称之为'比'。"【8】 这样,玉与德的美学价值有了某种契合点,"以玉比德" 就有了深远的理论、思想和文化价值。
  
  四、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郭璞《瑾瑜玉赞》曰:"钟山之宝,爰有玉华,光采流映,气如虹霞,君子是佩,象德闲邪。"玉是如此美好,以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7】《礼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炼玉过程,恰是君子不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的生动写照。玉的高洁品性也被熔铸在大量的含"玉"词语中:"玉颜"喻美好如玉之容颜,"玉心"喻皎洁如玉之心灵,"玉理"喻温润密致之肌肤,"玉泽"喻美人眼睛之光辉,再进一步引申开去,"玉德"喻素质之美,"玉色"喻操行优异,"玉府"指高洁之襟怀,"玉粹"喻似玉之纯美,"玉碎",比喻为保持气节而捐躯; "玉立", 比喻操守坚贞; "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璞玉浑金" "冰清玉洁" "被褐怀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为人的品德高尚的表述; 一片冰心在玉壶"形容淡泊名利、不热衷于功名的品格。总之关于"玉" 的语词可谓车载斗量,不胜枚举。这些语词是我们汉民族隐喻思维作用的结果,是跨域联想的产物。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而玉崇拜也远非一般的灵物崇拜,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哲学、美学、神学和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的综合体现,涉及到社会不同领域的各个层面,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影响、作用及其流行时间都是其他任何文化所难以比拟的,这其中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底蕴,堪称中国传统礼制和儒家思想的最高表现形式。
  因此,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这种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石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礼记注疏. 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2]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M]. 中华书局. 1998
  [3]周礼. 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4]吕氏春秋. 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5]山海经. 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6]说苑. 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7]艺文类聚. 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8]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作者简介:王薇(1983.4--),女,河南安阳,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资产阶级阔少亚历克·德伯只是玷污了苔丝的肉体,但安吉尔·克莱尔却完全摧毁了苔丝的精神世界。无论是真小人亚历克还是伪君子安吉尔都无法改变苔丝悲惨的命运。  【关键词】真小人;伪君子;苔丝    一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开创了英国文学的哈代时代,成为"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曹操与汉室的关系;《汉纪》的思想表露以及《汉纪》具体的写作情况三个方面,论证了《汉纪》的修订不可能是曹操授意所为。  【关键词】《汉纪》;荀悦;曹操;修订原因    《汉纪》成书于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作者荀悦,字仲豫,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荀悦在修编《汉纪》之时,东汉政权事实上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然而,荀悦仍然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了这项看似与时局无关的工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大众文化的兴起与迅速繁荣,为深处精神与文化饥渴的现代人类找到了暂时的皈依之所,然而,身负重任的大众文化,在满足人们欲望的同时又使人们陷入一个隐形的文化荒漠:欲望的泛滥与心灵的空虚,身体的放纵与精神的沉沦,神圣的颠覆与信仰的缺失。在拯救文化的使命认可与表象遮蔽下,大众文化驶入了一条迷失之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精神困境;遮蔽;拯救;迷失    二十世纪是一个苦难与神秘交织的世纪。
期刊
【摘要】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紧密相连,印象主义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从这一时期起,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跳跃的幅度越来越大,革新的锋芒越来越鲜明。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比其他任何人的贡献都多。在莫奈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的作品总是以时代的生活情景为主题,且始终都秉持在户外写生的印象派
期刊
【摘要】本文拟从中英衔接差异,揭示出对语篇翻译的启示。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是构成语篇一致性和连贯性最基本的条件。英语与汉语有衔接方式的共性,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在语篇语言学关于衔接和连贯理论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能有效的提高译文的质量。  【关键词】照应;省略;替代;词汇衔接;语篇翻译    一、引言    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中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使得语
期刊
【摘要】发展先进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支柱。不断创造先进健康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先进文化;理论意义    先进文化是对现实超越,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它能够开阔人们视野,给人们的精神领域带来新气象,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马克思在热情讴歌先进文化的巨大历史推动力时形象地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
期刊
【摘要】文章从党的新闻事业及时代的需求出发探讨如何挖掘和写作电视社会新闻,使这一新兴的独特新闻模式植根于最广大的受众中,受群众欢迎。  【关键词】电视;党性;时代感;社会新闻;挖掘和写作    随着电视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电视社会新闻在不断地拓宽报道领域。毋庸讳言电视台是当代受众面最广的媒体,而新近十几年来,社会新闻以其时效性强、观点新锐,贴近生活、反应迅速、信息密集给电视新闻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
期刊
【摘要】 ontology是西方哲学的奠基性范畴,通过对其起源及国内哲学界释译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翻译和诠释存在诸多争议。由此,笔者认为,当代国内哲学界对西方哲学某些精深部分的把握,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  【关键词】 ontology;诠释;翻译;哲学    ontology这个词在国内外的解释翻译甚多,它的研究对象、任务含有多义性,有点不可言说的味道,但我们还要说。为此要把哲学史上和
期刊
【摘要】本文从真实性角度探讨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意义,阐述纪录片的真实理念即真实性的概念及其修辞性,真实性的表现和实现过程。还说明了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纪实手法对真实的重要性,并在拍摄过程中的创作态度,以达到纪录片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的最终想法。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纪实手法;纪录过程    对于纪录片的概括我更喜欢肖平在他的书中所说的,"纪录片是既是一种世相,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和
期刊
【摘要】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并做口头报道的报道形式,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报道优势的的报道形式之一。如何突出电视现场报道的现场感,本文从多用口头报道等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现场报道;现场感    近年来,电视节目中现场报道的比例越来越大,它既突出了电视的特点,又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在重大的突发性事件中,这一点显得尤为明显。  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