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A学院现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评价模型,用 1-9 数量标度对二级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构建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得出各项二级评价指标权重,通过一次性检验方法,最终对A学院现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权重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法;一次性检验;指标权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院通过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使教师获得全面、综合的反馈信息从而帮助其及时改进教学工作及内容,进一步为教师的晋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收入分配等提供基本的依据。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体系,会对教师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创新性。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出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权重通过一次性检验后,与现有指标进行对比,最终对A学院现有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提出优化建议。以达到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正面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对提升学院教学管理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1层次分析法的来源和原理
1.1 层次分析法的来源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该方法是托马斯·塞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1.2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总目标,把问题剖解成不一样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1]。
2教学质量评价原则和二级评价指标
2.1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2.1.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复杂过程,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有的为定性指标,有的为定量指标。为了统一标准,评价结果具有说服力,应尽量减少定性指标,弱化价值判断,在调研充分的基础之上,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提升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
2.1.2全面综合评价的原则
不同的评价者,观察教学的角度不一样,所接触的事物的层面不一样,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也大相径庭,因此在评价中必须考虑到评价者的层次、角度、时间,应建立综合的、动态的评价指标,平滑误差,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2.2二级评价指标及现有权重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为学生评价、教学常规管理评价、同行评价、二级学院领导评价和督导评价五个二级评价指标。当中,学生评价权重50%,教学管理常规评价权重15%,同行评价权重10%,二级学院领导评价权重15%,督导评价权重10%,如图1.1所示:
3层次分析法应用步骤
3.1建立评价层次模型
上文的评价体系分为五个维度,我们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建模方法将层次结构模型分为两层,这样就符合了层次分析法的特点。第一层是目标层(即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最优方案);第二层是准则层,包含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即学生评价、教学常规管理评价、同行评价、二级学院领导评价和督导评价)。因此,可得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最优方案AHP法评价层次模型如图1.2所示:
3.2评估结构模型
3.2.1两两指标重要性对比
本文在两两指标重要性进行判断时,采用的方法是专家打分法,专家成员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教学管理部门领导、二级学院领导组成。再用求平均值的方法来提升打分结果的客观性。评分标准采用1-9标度判断表,如表1.3所示。
3.2.2构造判断矩阵
专家组的每个成员按照1-9评分标度判断表对每一层的各个准则进行评分。通过对每一层中各个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用数值表示出判断得分。例如:在选择教学质量评价最优方案这个目标层下学生评价相对于同行评价来说,学生评价比同行评价强烈重要,所以学生评价相对于同行评价得分为7,依次类推,将所有的准则都进行两两比较后用数值表示出判断得分,由作者收集每个成员的判断得分后,将数据汇总分别求相应的平均值,由最终的平均值编制出如下的判断矩阵,如表1.4所示:
3.2.3确定指标权重
将表5.9进行矩阵正规化处理,即,用判断矩阵中各比值除以所在列所有比值之和,用所得的新比值逐一替换原比值,得到一个新的判断矩阵。矩阵的每一列计求和求倒如下:
用判断矩阵中每个比值分别乘以对应每一列的求和求倒值,可得新的矩阵如表1.5所示
3.2.4一致性检验
我们构建的判断矩阵一般是不满足一致性的,但是我们还是把它当作一致矩阵来处理,这样获得的一组权重能不能被接受,需要进一步验证;
由公式可以计算出,
GW1=1×0.616+7×0.103+9×0.055+7×0.103+6×0.123=3.289
GW2=1/7×0.616+1×0.103+3/2×0.055+1×0.103+3/2×0.123=0.560
GW3=1/9×0.616+2/3×0.103+1×0.055+2/3×0.103+1/5×0.123=0.285
GW4=1/7×0.616+1×0.103+3/2×0.055+1×0.103+3/2×0.123=0.560
GW5=1/6×0.616+2/3×0.103+5×0.055+2/3×0.103+1×0.123=0.638
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最大特征根,
=1/5(3.289/0.616+0.560/0.103+0.285/0.055+0.560/0.103+0.638/0.123)=5.321
所以CI=(λmax-n)/(n-1)=0.080
若CI=0,判断矩阵有完全的一致性;若CI接近于0,判断矩阵有满意的一致性;总之,CI越大,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性越严重;
如果CR<0.1 ,则认为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就不通过;
查表得知,当n=5时,RI=1.12
由此可以得出CR=CI/RI=0.080/1.12=0.064716622<0.1
一致性检验结果通过。因此我们认为此判断矩阵具有我们能够接受的一致性。
最终,我们得出以下权重:
学生评价权重=0.616533582*100%=61.653%
教学常规管理评价权重=0.10306222*100%=10.306%
同行评价权重=0.055052329*100%=5.505%
二级学院领导评价权重=0.10306222*100%=10.306%
督导评价权重=0.122289647*100%=12.23%
4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的权重与现有权重出现偏差,分析发现,现有学生评价及督导评价权重偏低,教学常规管理评价权重、同行评价权重及领导评价权重偏高,建议对现有权重进行优化;以达到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正面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对提升学院教学管理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1]許树柏. 实用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原理[M].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8.
关键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法;一次性检验;指标权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院通过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使教师获得全面、综合的反馈信息从而帮助其及时改进教学工作及内容,进一步为教师的晋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收入分配等提供基本的依据。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体系,会对教师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创新性。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出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权重通过一次性检验后,与现有指标进行对比,最终对A学院现有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提出优化建议。以达到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正面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对提升学院教学管理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1层次分析法的来源和原理
1.1 层次分析法的来源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该方法是托马斯·塞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1.2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总目标,把问题剖解成不一样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1]。
2教学质量评价原则和二级评价指标
2.1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2.1.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复杂过程,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有的为定性指标,有的为定量指标。为了统一标准,评价结果具有说服力,应尽量减少定性指标,弱化价值判断,在调研充分的基础之上,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提升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
2.1.2全面综合评价的原则
不同的评价者,观察教学的角度不一样,所接触的事物的层面不一样,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也大相径庭,因此在评价中必须考虑到评价者的层次、角度、时间,应建立综合的、动态的评价指标,平滑误差,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2.2二级评价指标及现有权重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为学生评价、教学常规管理评价、同行评价、二级学院领导评价和督导评价五个二级评价指标。当中,学生评价权重50%,教学管理常规评价权重15%,同行评价权重10%,二级学院领导评价权重15%,督导评价权重10%,如图1.1所示:
3层次分析法应用步骤
3.1建立评价层次模型
上文的评价体系分为五个维度,我们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建模方法将层次结构模型分为两层,这样就符合了层次分析法的特点。第一层是目标层(即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最优方案);第二层是准则层,包含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即学生评价、教学常规管理评价、同行评价、二级学院领导评价和督导评价)。因此,可得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最优方案AHP法评价层次模型如图1.2所示:
3.2评估结构模型
3.2.1两两指标重要性对比
本文在两两指标重要性进行判断时,采用的方法是专家打分法,专家成员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教学管理部门领导、二级学院领导组成。再用求平均值的方法来提升打分结果的客观性。评分标准采用1-9标度判断表,如表1.3所示。
3.2.2构造判断矩阵
专家组的每个成员按照1-9评分标度判断表对每一层的各个准则进行评分。通过对每一层中各个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用数值表示出判断得分。例如:在选择教学质量评价最优方案这个目标层下学生评价相对于同行评价来说,学生评价比同行评价强烈重要,所以学生评价相对于同行评价得分为7,依次类推,将所有的准则都进行两两比较后用数值表示出判断得分,由作者收集每个成员的判断得分后,将数据汇总分别求相应的平均值,由最终的平均值编制出如下的判断矩阵,如表1.4所示:
3.2.3确定指标权重
将表5.9进行矩阵正规化处理,即,用判断矩阵中各比值除以所在列所有比值之和,用所得的新比值逐一替换原比值,得到一个新的判断矩阵。矩阵的每一列计求和求倒如下:
用判断矩阵中每个比值分别乘以对应每一列的求和求倒值,可得新的矩阵如表1.5所示
3.2.4一致性检验
我们构建的判断矩阵一般是不满足一致性的,但是我们还是把它当作一致矩阵来处理,这样获得的一组权重能不能被接受,需要进一步验证;
由公式可以计算出,
GW1=1×0.616+7×0.103+9×0.055+7×0.103+6×0.123=3.289
GW2=1/7×0.616+1×0.103+3/2×0.055+1×0.103+3/2×0.123=0.560
GW3=1/9×0.616+2/3×0.103+1×0.055+2/3×0.103+1/5×0.123=0.285
GW4=1/7×0.616+1×0.103+3/2×0.055+1×0.103+3/2×0.123=0.560
GW5=1/6×0.616+2/3×0.103+5×0.055+2/3×0.103+1×0.123=0.638
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最大特征根,
=1/5(3.289/0.616+0.560/0.103+0.285/0.055+0.560/0.103+0.638/0.123)=5.321
所以CI=(λmax-n)/(n-1)=0.080
若CI=0,判断矩阵有完全的一致性;若CI接近于0,判断矩阵有满意的一致性;总之,CI越大,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性越严重;
如果CR<0.1 ,则认为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就不通过;
查表得知,当n=5时,RI=1.12
由此可以得出CR=CI/RI=0.080/1.12=0.064716622<0.1
一致性检验结果通过。因此我们认为此判断矩阵具有我们能够接受的一致性。
最终,我们得出以下权重:
学生评价权重=0.616533582*100%=61.653%
教学常规管理评价权重=0.10306222*100%=10.306%
同行评价权重=0.055052329*100%=5.505%
二级学院领导评价权重=0.10306222*100%=10.306%
督导评价权重=0.122289647*100%=12.23%
4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的权重与现有权重出现偏差,分析发现,现有学生评价及督导评价权重偏低,教学常规管理评价权重、同行评价权重及领导评价权重偏高,建议对现有权重进行优化;以达到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正面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对提升学院教学管理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1]許树柏. 实用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原理[M].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