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新兴领域成为未来战争胜负关键,也是世界各大国展开激烈竞争的主战场。通过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实现富国强军和生产、战斗力双向良性互动。研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机理,发掘形成国家竞争力的潜力,分析研究对象的范围经济状况,研究军民融合效率及边界。我国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处在导入期,要摒弃随意占有研究成果、同质化粗放的发展模式,加强产业设计,优化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布局。
关键词: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国家竞争力;耦合
1 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等领域成为未来战争胜负新的较量场,也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新空间。世界各大国围绕新兴安全领域战略主导权展开激烈竞争,共同做法是加强军民融合,从国家层面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多方资源力量。相应地,战斗力生成空间呈现出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拓展态势,由国家地理疆界向全球公域领域拓展、有形物理领域向无形信息领域拓展、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拓展。因此通过军民融合,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生产、战斗力的双向良性互动。
从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研究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运行机理、管理体制与机制、政策体系。阐述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战略设计的路径与模式、发展机理与结构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体系构建。
1.1 理论意义
多学科视角考察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探究军民融合的微观经济学本质,拓展军民融合的研究范畴,丰富和深化军民融合理论体系和产业融合体系的研究内容。拓展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范畴;从规划融合、标准融合、技术融合、资金融合、人才融合五个维度对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式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理论分析,既是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研究内容,又涉及新制度经济学、协同创新等理论,扩大相关领域理论的应用范畴。
1.2 现实意义
紧贴新兴领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军民融合命题,对我国在新时代推动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具重要现实意义。我国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新兴产业对经济不可估量的拉动力、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对新生市场的催动力,使人们不得不重视其发展模式的选择和管理。引导新兴领域产业健康发展,不仅是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军队和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分析论证,将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决策提供支持。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国外研究动态。全球多国家据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状况及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对军民融合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军民融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对美国早期机械设备业演化的研究。罗森伯格把通用技术相关产业扩散的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此后研究基本沿循该思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罗森伯格对技术融合的定义拓展至对电信、传媒 、IT以及媒体融合形成的巨型ICT产业和多媒体产业的分析。美国学者埃姆斯指出,传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间最早融合表现为技术融合,军民融合同样。军民融合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军民两用技术战略计划,实现技术上融合。可以说,技术融合是军民融合的前提条件。日本采取“以军掩民”模式,不断加大国防科研投入,大力发展本国的民间军事工业和扩大民品生产,通过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倾斜,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的迅速发展。俄罗斯采取既避免军民分离弊端,又保持军工体系独立的折中做法—“先军后民”模式,做法是充分利用国防工业的军民两用技术,出台政策,促进军工企业“军转民”,大量生产优良民用产品,进一步加强军民两用技术出口,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以色列采取“以军带民”模式,把军事工业当作本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扩大军工技术成果的利用,并将部分军工企业转为民营企业,鼓励企业利用国防投资来开发生产民品。
(2)国内研究动态。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是由国家战略导向和社会背景决定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不同,导致军民融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中心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军民融合战略思想在新时期的重要体现,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军民融合战略结合的重要方式。 孟斌斌等(2013)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军民融合的关系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产业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途径。纪建强和黄朝峰(2013)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要从提高认识水平、完善制度保障、打造产业平台、夯实技术基础四方面逐一落实。纵强(2011)、钟崴(2012)、和孙京(2013)等针对电子产业、航天产业、物联网产业等行业的军民融合发展进行了详细研究,均表明军民融合有力推动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相关民用产业发展。郭瑞鹏(2017)认为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军民共用性强,要在筹划设计、组织实施、成果应用全过程贯彻军民融合理念和要求。彭中文,韩茹(2017)认为我国应在宏观政策层面超前部署军民融合战略和体系,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产业层面进一步加强军民产业标准管理,打造高品质军民融合型产业链,重点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在企业层面加强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深化军民研发合作共享机制。
3 研究内容
(1)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机理。新兴领域是具备天然军民融合属性的特殊领域,通过设施军民共建、技术军民共用、信息军民共享等方式,可有效推动经济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分析作用机理的环节,运用迈克·波特“国家竞争理论”对军民产业中关键点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认为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运行机理是:国际战略竞争下顶层设计的外在推动和科技革命与创新驱动下军民双重市场需求、军民產业强烈关联的内在拉动,最终演变形成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国家竞争力。
关键词: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国家竞争力;耦合
1 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等领域成为未来战争胜负新的较量场,也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新空间。世界各大国围绕新兴安全领域战略主导权展开激烈竞争,共同做法是加强军民融合,从国家层面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多方资源力量。相应地,战斗力生成空间呈现出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拓展态势,由国家地理疆界向全球公域领域拓展、有形物理领域向无形信息领域拓展、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拓展。因此通过军民融合,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生产、战斗力的双向良性互动。
从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研究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运行机理、管理体制与机制、政策体系。阐述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战略设计的路径与模式、发展机理与结构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体系构建。
1.1 理论意义
多学科视角考察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探究军民融合的微观经济学本质,拓展军民融合的研究范畴,丰富和深化军民融合理论体系和产业融合体系的研究内容。拓展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范畴;从规划融合、标准融合、技术融合、资金融合、人才融合五个维度对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式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理论分析,既是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研究内容,又涉及新制度经济学、协同创新等理论,扩大相关领域理论的应用范畴。
1.2 现实意义
紧贴新兴领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军民融合命题,对我国在新时代推动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具重要现实意义。我国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新兴产业对经济不可估量的拉动力、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对新生市场的催动力,使人们不得不重视其发展模式的选择和管理。引导新兴领域产业健康发展,不仅是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军队和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分析论证,将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决策提供支持。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国外研究动态。全球多国家据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状况及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对军民融合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军民融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对美国早期机械设备业演化的研究。罗森伯格把通用技术相关产业扩散的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此后研究基本沿循该思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罗森伯格对技术融合的定义拓展至对电信、传媒 、IT以及媒体融合形成的巨型ICT产业和多媒体产业的分析。美国学者埃姆斯指出,传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间最早融合表现为技术融合,军民融合同样。军民融合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军民两用技术战略计划,实现技术上融合。可以说,技术融合是军民融合的前提条件。日本采取“以军掩民”模式,不断加大国防科研投入,大力发展本国的民间军事工业和扩大民品生产,通过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倾斜,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的迅速发展。俄罗斯采取既避免军民分离弊端,又保持军工体系独立的折中做法—“先军后民”模式,做法是充分利用国防工业的军民两用技术,出台政策,促进军工企业“军转民”,大量生产优良民用产品,进一步加强军民两用技术出口,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以色列采取“以军带民”模式,把军事工业当作本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扩大军工技术成果的利用,并将部分军工企业转为民营企业,鼓励企业利用国防投资来开发生产民品。
(2)国内研究动态。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是由国家战略导向和社会背景决定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不同,导致军民融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中心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军民融合战略思想在新时期的重要体现,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军民融合战略结合的重要方式。 孟斌斌等(2013)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军民融合的关系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产业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途径。纪建强和黄朝峰(2013)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要从提高认识水平、完善制度保障、打造产业平台、夯实技术基础四方面逐一落实。纵强(2011)、钟崴(2012)、和孙京(2013)等针对电子产业、航天产业、物联网产业等行业的军民融合发展进行了详细研究,均表明军民融合有力推动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相关民用产业发展。郭瑞鹏(2017)认为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军民共用性强,要在筹划设计、组织实施、成果应用全过程贯彻军民融合理念和要求。彭中文,韩茹(2017)认为我国应在宏观政策层面超前部署军民融合战略和体系,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产业层面进一步加强军民产业标准管理,打造高品质军民融合型产业链,重点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在企业层面加强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深化军民研发合作共享机制。
3 研究内容
(1)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机理。新兴领域是具备天然军民融合属性的特殊领域,通过设施军民共建、技术军民共用、信息军民共享等方式,可有效推动经济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分析作用机理的环节,运用迈克·波特“国家竞争理论”对军民产业中关键点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认为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运行机理是:国际战略竞争下顶层设计的外在推动和科技革命与创新驱动下军民双重市场需求、军民產业强烈关联的内在拉动,最终演变形成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国家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