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是人学”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afoo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是人学”的论断在我国文学理论界的应用极为广泛,而提出这一论断的钱谷融先生更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证明了自身的观点,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文学是人学”的认知也将拥有新的内涵,而这也正是本文就“文学是人学”展开研究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文学;人学;人道主义
  前言:“文学是人学”的观点最早发表于1957年5月的《文艺月刊》,这一观点本身就可以视作当时理论认识的最高水平,其本身也属于钱谷融先生“人学”理论的最好阐释。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当下各类文学现象、文学理论令人目不暇接,但这一背后存在的文学评论成为商品附庸、不健康文学作品的大肆兴起却必须引起我们重视,而就“文学是人学”展开的研究,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将带来一定积极影响。
  一、“文学是人学”的产生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不难发现,载道是文学的主要功能,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的开展,人性、人道主义开始被引入我国文学领域,不过在特殊年代中,人性与仁道主义文学淹没在各类阶级斗争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人性与人道主义的否定回答,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划定了我国文学创作的基调,而就此开始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成为虑新中国的政治晴雨表,但就是在这一环境下,钱谷融先生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认知,这对于我国文学界来说称得上是“空谷足音”,而从这一认知在半个世纪后仍旧活跃于我国文学理论界,就较好的说明了“文学是人学”论断的较高价值[1]。
  二、“文学是人学”的内涵
  在钱谷融先生的“文学是人学”认知中,这一认知强调以人道主义文学思想为核心,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注重对“人”的丰富个性的关注和描写,而结合这一认知我们不难发现,钱谷融先生的“文学是人学”论断在我国当下仍旧具备着较强的生命价值,为此笔者结合这一认知与我国当下实际,对“文学是人学”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剖析,这一剖析将“文学是人学”的内涵分为了文学应该有益于人生、文学应该注重塑造典型、文学应该遵循人道主义美学原则三个方面[2]。
  (一)文学应该有益于人生
  在钱谷融先生的“文学是人学”认知中,人被放在文学的中心位置,而由此我们就可以将人视作文学的主体。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人们来说,将人视作文学的主体这一认知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但考虑钱谷融先生所在时代,我们就能够认识到“文学是人学”认知提出的非同寻常,其本身可以视作一名拥有极强社会责任心文学家对文学企盼的具现化。
  文学本身属于一种精神产品,其本身应带给人快感与帮助,虽然我国传统文学思想中的“厚人伦,美教化”、“文以载道”等思想并无错误之处,但单纯要求文学服务于政治,却无疑违背了文学的本质。在钱谷融先生的“文学是人学”论断中,文学作品得到了较为宽容的对待,而违背人性美好一面的文学作品则在“文学是人学”认知中得到了批判,由此我们就能够发现“文学是人学”在我国当下具备的较高价值[3]。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创造出来,但很多文学工作者却因此迷失了自身创作的方向,对人的生活有积极影响的作品越来越少、文学的不断边缘化、文学评论范围越来越窄都属于我国当下文学界存在的问题,而如果文学创作者能够真正理解“文学是人学”这一文学境界,笔者相信上述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二)文学应该注重塑造典型
  在钱谷融先生提出“文学是人学”认知的年代,当时的苏联与中国文学界普遍将人的描写视作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从现代的角度分析这一观点我们能够清楚发现其中存在的人与现实脱节问题,而“文学是人学”论断对其进行的批判,就在很大程度上阐述了自身的内涵,笔者将这一内涵概括为文学必须反映现实、人与现实的关系必须得到明确[4]。
  对于文学必须反映现实这一认知来说,笔者认为这一认知本身是“文学是人学”反对“写人要写出它的阶级本质”创作原则的直观体现,而这一反对过程中钱谷融先生提出了作家的创作需要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和具体的印象出发,对于我国当下文学界仍旧拥有着较高价值;而对于人与现实的关系必须得到明确认知来说,这一认知实际上是指学是通过对人的具体描写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一认知对于我国当下文坛中存在的反典型化倾向带来的问题有着较好的解决效用,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能够从中汲取一定养分[5]。
  (三)文学应该遵循人道主义美学原则
  在钱谷融先生“文学是人学”的论断中,这一论断将人道主义美学原则视作了文学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认知对于我国文学理论界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将人道主义原则视作文学作品标准就是这一认知的核心。在“文学是人学”论断中,钱谷融认为包含人道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都值得人们称道,哪怕是描写个人哀怨与情感的文学作品,其本身也表现力人们悲欢离合的情感,这同样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或许有的人认识这一认知本身较为浅显,但“文学是人学”的高屋建瓴式论述出现于我国文学界陷入“极左”怪圈时期,由此我们就能够深刻认识到“文学是人学”在我国文学理论界具备的较高价值。
  结论:在本文就“文学是人学”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文学是人学”的产生、“文学是人学”的内涵,而结合这一系列论述我們能够较为深入了解钱谷融先生“文学是人学”认知对于我国当下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文学是人学”认知来说,其本身对于我国当下很多文学创作中问题解决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而这对于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也将带来较为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許见军,殷国明.一九五七年中的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学术价值及其发生考察[J].社会科学论坛,2015,12:139-148.
  [2]邹丽丹.在生态批评视野中重读《论“文学是人学”》[J].文艺争鸣,2010,01:151-154.
  [3]夏伟.历史与情怀:《论“文学是人学”》的两种成因[J].南方文坛,2010,02:37-41.
  [4]陈永志.我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认识——重读《论“文学是人学”》所想到的[J].文艺理论研究,2010,03:60-68.
  [5]刘为钦.“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10,01:160-172+224.
其他文献
【摘要】: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来了不一样的文化变化,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生产力和经济注入了一股不一样的元素,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提高,使得我国的文化也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全球文化。由于这样的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对于我国传统和当代的文学而言,既是一场挑战,亦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文学特性,坚持自己的长处,在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交流中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中西结合。如若
期刊
【摘要】: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华兹华斯的诗论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学理论主要集中在《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第三版的序言及附录中,在序言中,华兹华斯探讨了诗歌的题材、语言、本质及诗人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华兹华斯对于诗人的描述,从诗人的特征和本质出发,讨论华兹华斯对于诗人的看法。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人观;浪漫主义  1798年,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出版了二人的诗歌合
期刊
【摘要】:林毓生先生曾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中就“五四”问题进行了评估,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的,而彻底的反传统必然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严家炎先生认为此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并对此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与论证,不但论述了“五四”的启蒙性和进步性,也对“五四”的误读进行了纠正。  【关键词】:五四;文革;反传统  在《五四·文革·傳统文化》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严家炎先生首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真是全盘
期刊
前言: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和第三款分别规定了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和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但由于《刑法》以及司法解释未进一步对国家机关证件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也没有对买卖居民身份证行为作出准确定性,引发了学界对如何适用刑法规制买卖居民身份证行为的诸多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买卖居民身份证的行为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起初只是买卖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的行为,到现在衍生出
期刊
【摘要】:本文对鲁迅小说的散文精神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发现鲁迅小说的形式十分独特,在小说散文之中应用了精神分析法,表达鲁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鲁迅的文章有其独特的思想的艺术风格。鲁迅的文章中的名篇通常都是传统小说与西方现代派技法合成,在文章中运用精神分析、隐喻、象征等表现方法,表达了鲁迅对社会、对文学的看法和以及对现实的思虑。  【关键词】:鲁迅小说;散文精神分析;阐述  一、从《狂人日记 》
期刊
【摘要】:面对改革浪潮的逐步开进,军队院校正处在转型与发展的攻坚期,每一位官兵都扛着巨大的压力,将这份责任与担当扛在肩上,为了母校的辉煌,为了部队的发展,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还应该学会回望过去,对比如今,奋勇拼搏!  【关键词】:亘古不变;真真切切;浓墨重彩  “累是什么,是累赘;痛是什么,是痛快。”初春的早晨,总是浸满那回忆的味道。  天气初肃,微微的寒风卷走了脑子里的睡意,昏黄的灯光仍是主
期刊
【摘要】:小说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其产生、发展和转变都和当时的社会思想息息相关。20世纪70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后现代消费主义思潮、后现代的科技文明、当代政治以及后现代多元文化等等,首先在美国出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本文以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和莫里森的《宠儿》为例,探析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和叙事结构之表征,揭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小说;叙事
期刊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可见《论语》对于治理社会国家的重要性。即使在当代社会,《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  【关键词】:《论语》 ;“君子之道” ;内涵 ;现代启示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涉及到治国理政、修养自身、孝、仁以及如何做君子等重要内容。笔者发现关于“君子”的论述贯穿了
期刊
【摘要】:《春光乍泄》是王家卫导演的经典之作,王家卫以高超的导演技巧加之演员的卓越表演将孤独的影视意蕴通过一场感情纠葛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使读者在异国他乡与他人的影像中能感受到隐隐约约的似曾相识。本文通过电影中独特的光影色彩和美工场景,浅谈黎耀辉与何宝荣身上的孤独因素及其表现手法。  【关键词】:《春光乍泄》;色调;孤独  《春光乍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人黎耀辉(梁朝伟饰)与何宝荣(张国荣饰)
期刊
【摘要】:《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一.人物性格解析  1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