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可见《论语》对于治理社会国家的重要性。即使在当代社会,《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
【关键词】:《论语》 ;“君子之道” ;内涵 ;现代启示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涉及到治国理政、修养自身、孝、仁以及如何做君子等重要内容。笔者发现关于“君子”的论述贯穿了全书的几乎每个章节,可见孔门弟子对修养自身,培养君子品德的重视。
根据全书的记载,笔者将各章节提及“君子”的论述次数做了以下表格:
如上所述:有关“君子”的论述占全书相当大的比重,全书虽未直接阐述何为君子,却通过零星片段的问答形式,阐述了君子应有的性情、处事态度、求学态度以及与人交往的方式以及为政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还明确论述了君子应该注意的地方等等。
首先,在性情方面,不愠不怒,宽容庄重是君子应有的品格。《学而》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己而不怒才是君子的态度,孔子又说,“不患人不知己,患己不自知”,君子应该做到的是自知,自省,不愠不怒;继而,孔子又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君子应该庄重。
其次,在处事的态度上,黾勉做事,恭敬礼让是君子应有的态度。《学而》篇指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学也已”。君子在做事时“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做事谨慎说话。
然后,在求学态度上,《学而》篇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在求学的过程中,不求吃饱穿暖,生活安逸,只求能够勤勉做事谨慎言语,勤奋好学。君子的好学是为了追求精神层面的高水平的“道”,而并非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所以他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的好学可谓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
再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君子能够与人团结而不结党营私。《为政》篇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与人交往团结而不攀附,向往人格独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批评指正别人的错误言论却不与人苟同,这与小人毫无主见的附和不同。
最后,君子在為政方面,可以托之以大事。《泰伯》篇中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君子可以临危受命,气骨不改,遇事面不改色,万事不可夺其志。在君子手下做事,《子路》篇中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然后,《论语》中提出了君子应当注意的“三戒”,“三畏”,“三变”,“九思”等。
第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第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第三,“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有道德,有品性,忠于国家,为国家服务的全方位人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建立,不断宣传中国经典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也是对孔子《论语》中“君子”之德行、修为,政治美德,君子之风的弘扬。《论语》为政篇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而是有多种用途。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具有某一项专长的人不再是社会的专家,触类旁通的博学人才,才能迎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人无信而不立,一个人失去了信用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一个国家失去了信用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机遇。《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辄,吾何以行之哉?”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与朋友交不可无信;在工作中,与人合作不可无信;在社会中,与人相处不可无信。没有了诚信,也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稳定,更没有国家间的和平相处。小到个人,大至国家都不能缺乏了诚信,难以想象,一个缺乏了诚信的尔虞我诈的国家有能够兴旺发达的。
实干兴邦,实业救国。《论语》“君子之道”中多次强调实践,实干的重要性。如《学而》篇“敏于事而慎于言”,《为政》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可见《论语》中对于实践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二零一七年,让我们搂起袖子大胆地干”。一个勇于实践的国家,必定是一个积极创新,朝气蓬勃的国家;一个勇于拼搏的民族,必定是万众一心,团结实干的民族;只要我们勇于实践的决心不倒,我们的国家永远都不会失去她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68.
[2]裘士京:《论语》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J].《学术界》(双月刊)总 116 期,2006.1
作者简介:张圆培,性别:女,院系: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关键词】:《论语》 ;“君子之道” ;内涵 ;现代启示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涉及到治国理政、修养自身、孝、仁以及如何做君子等重要内容。笔者发现关于“君子”的论述贯穿了全书的几乎每个章节,可见孔门弟子对修养自身,培养君子品德的重视。
根据全书的记载,笔者将各章节提及“君子”的论述次数做了以下表格:
如上所述:有关“君子”的论述占全书相当大的比重,全书虽未直接阐述何为君子,却通过零星片段的问答形式,阐述了君子应有的性情、处事态度、求学态度以及与人交往的方式以及为政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还明确论述了君子应该注意的地方等等。
首先,在性情方面,不愠不怒,宽容庄重是君子应有的品格。《学而》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己而不怒才是君子的态度,孔子又说,“不患人不知己,患己不自知”,君子应该做到的是自知,自省,不愠不怒;继而,孔子又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君子应该庄重。
其次,在处事的态度上,黾勉做事,恭敬礼让是君子应有的态度。《学而》篇指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学也已”。君子在做事时“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做事谨慎说话。
然后,在求学态度上,《学而》篇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在求学的过程中,不求吃饱穿暖,生活安逸,只求能够勤勉做事谨慎言语,勤奋好学。君子的好学是为了追求精神层面的高水平的“道”,而并非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所以他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的好学可谓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
再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君子能够与人团结而不结党营私。《为政》篇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与人交往团结而不攀附,向往人格独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批评指正别人的错误言论却不与人苟同,这与小人毫无主见的附和不同。
最后,君子在為政方面,可以托之以大事。《泰伯》篇中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君子可以临危受命,气骨不改,遇事面不改色,万事不可夺其志。在君子手下做事,《子路》篇中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然后,《论语》中提出了君子应当注意的“三戒”,“三畏”,“三变”,“九思”等。
第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第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第三,“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有道德,有品性,忠于国家,为国家服务的全方位人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建立,不断宣传中国经典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也是对孔子《论语》中“君子”之德行、修为,政治美德,君子之风的弘扬。《论语》为政篇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而是有多种用途。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具有某一项专长的人不再是社会的专家,触类旁通的博学人才,才能迎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人无信而不立,一个人失去了信用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一个国家失去了信用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机遇。《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辄,吾何以行之哉?”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与朋友交不可无信;在工作中,与人合作不可无信;在社会中,与人相处不可无信。没有了诚信,也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稳定,更没有国家间的和平相处。小到个人,大至国家都不能缺乏了诚信,难以想象,一个缺乏了诚信的尔虞我诈的国家有能够兴旺发达的。
实干兴邦,实业救国。《论语》“君子之道”中多次强调实践,实干的重要性。如《学而》篇“敏于事而慎于言”,《为政》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可见《论语》中对于实践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二零一七年,让我们搂起袖子大胆地干”。一个勇于实践的国家,必定是一个积极创新,朝气蓬勃的国家;一个勇于拼搏的民族,必定是万众一心,团结实干的民族;只要我们勇于实践的决心不倒,我们的国家永远都不会失去她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68.
[2]裘士京:《论语》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J].《学术界》(双月刊)总 116 期,2006.1
作者简介:张圆培,性别:女,院系: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