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君子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gsa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可见《论语》对于治理社会国家的重要性。即使在当代社会,《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
  【关键词】:《论语》 ;“君子之道” ;内涵 ;现代启示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涉及到治国理政、修养自身、孝、仁以及如何做君子等重要内容。笔者发现关于“君子”的论述贯穿了全书的几乎每个章节,可见孔门弟子对修养自身,培养君子品德的重视。
  根据全书的记载,笔者将各章节提及“君子”的论述次数做了以下表格:
  如上所述:有关“君子”的论述占全书相当大的比重,全书虽未直接阐述何为君子,却通过零星片段的问答形式,阐述了君子应有的性情、处事态度、求学态度以及与人交往的方式以及为政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还明确论述了君子应该注意的地方等等。
  首先,在性情方面,不愠不怒,宽容庄重是君子应有的品格。《学而》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己而不怒才是君子的态度,孔子又说,“不患人不知己,患己不自知”,君子应该做到的是自知,自省,不愠不怒;继而,孔子又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君子应该庄重。
  其次,在处事的态度上,黾勉做事,恭敬礼让是君子应有的态度。《学而》篇指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学也已”。君子在做事时“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做事谨慎说话。
  然后,在求学态度上,《学而》篇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在求学的过程中,不求吃饱穿暖,生活安逸,只求能够勤勉做事谨慎言语,勤奋好学。君子的好学是为了追求精神层面的高水平的“道”,而并非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所以他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的好学可谓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
  再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君子能够与人团结而不结党营私。《为政》篇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与人交往团结而不攀附,向往人格独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批评指正别人的错误言论却不与人苟同,这与小人毫无主见的附和不同。
  最后,君子在為政方面,可以托之以大事。《泰伯》篇中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君子可以临危受命,气骨不改,遇事面不改色,万事不可夺其志。在君子手下做事,《子路》篇中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然后,《论语》中提出了君子应当注意的“三戒”,“三畏”,“三变”,“九思”等。
  第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第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第三,“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有道德,有品性,忠于国家,为国家服务的全方位人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建立,不断宣传中国经典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也是对孔子《论语》中“君子”之德行、修为,政治美德,君子之风的弘扬。《论语》为政篇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而是有多种用途。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具有某一项专长的人不再是社会的专家,触类旁通的博学人才,才能迎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人无信而不立,一个人失去了信用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一个国家失去了信用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机遇。《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辄,吾何以行之哉?”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与朋友交不可无信;在工作中,与人合作不可无信;在社会中,与人相处不可无信。没有了诚信,也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稳定,更没有国家间的和平相处。小到个人,大至国家都不能缺乏了诚信,难以想象,一个缺乏了诚信的尔虞我诈的国家有能够兴旺发达的。
  实干兴邦,实业救国。《论语》“君子之道”中多次强调实践,实干的重要性。如《学而》篇“敏于事而慎于言”,《为政》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可见《论语》中对于实践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二零一七年,让我们搂起袖子大胆地干”。一个勇于实践的国家,必定是一个积极创新,朝气蓬勃的国家;一个勇于拼搏的民族,必定是万众一心,团结实干的民族;只要我们勇于实践的决心不倒,我们的国家永远都不会失去她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68.
  [2]裘士京:《论语》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J].《学术界》(双月刊)总 116 期,2006.1
  作者简介:张圆培,性别:女,院系: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审美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审美带领人美感知了美,从美里面带给了人们快乐。审美是人类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一个情感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文学中感知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了文学中带来的美,学生的文学水平才能够显著提高。所以,如今的教学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学生的对文学鉴赏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文学鉴赏;文学审美;审美培养  引言  审美能力是最直观的心理感受,它能够深
期刊
【摘要】:在我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中,鲁迅先生是杰出的一位代表,鲁迅先生虽然没有在教育方面形成系统理论和论著,但是其教育理念在其作品中有着诸多的体现。本文主要从其散文作品进行教育理念的剖析,其散文作品中主要是从对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批判中表达出对现代教育的期待,鲁迅先生的期待包含着对自由和个人天性、创造性的尊重,这与我们当前所强调的素质教育有着相通性,可见其教育理念具有超前性,也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期刊
【摘要】: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自身具有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从想象角度对文学创作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揭示想象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想象是一个作者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锻炼想象力是每位作家需要做的一种基本的功课。所以,作家具备良好的想象力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想象力决定了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文学作品;创造力;想象;思维  一、引言  大脑在思考和运作的过程中,经常
期刊
【摘要】: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来了不一样的文化变化,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生产力和经济注入了一股不一样的元素,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提高,使得我国的文化也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全球文化。由于这样的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对于我国传统和当代的文学而言,既是一场挑战,亦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文学特性,坚持自己的长处,在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交流中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中西结合。如若
期刊
【摘要】: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华兹华斯的诗论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学理论主要集中在《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第三版的序言及附录中,在序言中,华兹华斯探讨了诗歌的题材、语言、本质及诗人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华兹华斯对于诗人的描述,从诗人的特征和本质出发,讨论华兹华斯对于诗人的看法。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人观;浪漫主义  1798年,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出版了二人的诗歌合
期刊
【摘要】:林毓生先生曾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中就“五四”问题进行了评估,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的,而彻底的反传统必然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严家炎先生认为此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并对此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与论证,不但论述了“五四”的启蒙性和进步性,也对“五四”的误读进行了纠正。  【关键词】:五四;文革;反传统  在《五四·文革·傳统文化》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严家炎先生首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真是全盘
期刊
前言: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和第三款分别规定了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和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但由于《刑法》以及司法解释未进一步对国家机关证件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也没有对买卖居民身份证行为作出准确定性,引发了学界对如何适用刑法规制买卖居民身份证行为的诸多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买卖居民身份证的行为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起初只是买卖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的行为,到现在衍生出
期刊
【摘要】:本文对鲁迅小说的散文精神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发现鲁迅小说的形式十分独特,在小说散文之中应用了精神分析法,表达鲁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鲁迅的文章有其独特的思想的艺术风格。鲁迅的文章中的名篇通常都是传统小说与西方现代派技法合成,在文章中运用精神分析、隐喻、象征等表现方法,表达了鲁迅对社会、对文学的看法和以及对现实的思虑。  【关键词】:鲁迅小说;散文精神分析;阐述  一、从《狂人日记 》
期刊
【摘要】:面对改革浪潮的逐步开进,军队院校正处在转型与发展的攻坚期,每一位官兵都扛着巨大的压力,将这份责任与担当扛在肩上,为了母校的辉煌,为了部队的发展,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还应该学会回望过去,对比如今,奋勇拼搏!  【关键词】:亘古不变;真真切切;浓墨重彩  “累是什么,是累赘;痛是什么,是痛快。”初春的早晨,总是浸满那回忆的味道。  天气初肃,微微的寒风卷走了脑子里的睡意,昏黄的灯光仍是主
期刊
【摘要】:小说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其产生、发展和转变都和当时的社会思想息息相关。20世纪70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后现代消费主义思潮、后现代的科技文明、当代政治以及后现代多元文化等等,首先在美国出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本文以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和莫里森的《宠儿》为例,探析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和叙事结构之表征,揭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小说;叙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