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出语文的味道?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字词句篇以及中心思想的分析,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老师也觉得意义不大,收效甚微。笔者就以为数不多的经验来谈谈对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语言文字——阅读教学的根基
语文,说白了,就是语言文字。叶圣陶曾经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我看来,语文教学要牢牢把握语言文字这个根,抓住语言文字的传神处、巧妙处、精彩处,进行揣摩、品析、掂量、玩味。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艾滋病小斗士》有这么一句话:“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这句话中的“挺”字就值得好好品味。什么叫“挺”?为什么不能换成“坚持”呢?细细品读,学生就会明白挺字更能体现出恩科西的不容易,作为一个小孩子,妈妈在他出生不久就过世了,自己也感染了艾滋病,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多痛苦的事,自己身体痛苦,心里肯定也很痛苦,因为会受到别人的歧视,文中说“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后来,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去上学。”书本上是寥寥几字,但文字背后的,小恩科西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可想而知。所以,一个“挺”字更能体现出恩科西的英勇顽强,无愧于课题中的“斗士”二字。一个小小的“挺”字,就能读出那么多的内容,所以一定要好好品味文字背后的含义。
二、诵读感悟—阅读教学的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九寨沟》是一篇很适合练习朗读的课文。全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九寨沟美丽的景色,语言优美,引人入胜。好词佳句也很多,比如说描写雪峰瀑布的语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著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我先让学生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完后,我让学生采用分小组指名读、指名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来体会九寨沟这些景物的美,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美丽的图片中读好句子,从而更好体会九寨沟的美,因为语言往往是抽取了无数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形象和血肉之后仅剩的一个空壳,这就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明的画面,创造出丰富而生动的情境和意蕴,使文章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立体丰满起来,活生生地“站立”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九寨沟的美,把文字还原成一幅幅画。
三、引入资料——阅读教学的必需
部分课文,内容可能比较深,如果单单读课文,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课文的含义。比如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是一篇借树喻人的文章。写樟树是为了写人,赞美宋庆龄像樟树一样一身正气、令敌畏惧,而学生与宋庆龄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对于宋庆龄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在课堂上就要引入宋庆龄以及她那个时代的相关资料,学生在对宋庆龄等有所了解之后,自然会理解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留个影了。通过教师讲解、资料引入,这一教学的难点也就引刃而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有时还需要有超越文本的意识,并进行适度拓展。以课文内容为核心,适度地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主旨内涵,丰富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感受。
四、创设情境——阅读教学的法宝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肯定是有趣的,不是干巴巴地在那里读课文,讲解词语的意思。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使人收获颇多。在课堂上也注意创设情境。《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主要讲述了阿联酋人民努力改造自然环境,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故事。上课时我就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今天去阿联酋游玩一番。先给学生欣赏一组阿联酋以前的图片,在给大家看一组阿联酋现在的图片,两相对比,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不毛之地怎么会变成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地方呢?由此引出文章中心句: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教学工作就开展的很顺利。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把“情境”和“文字”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汉语言“意象组合”的组成规律,促使学生更深地理解了教材,想象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五、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的延伸
语文课的结束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课外拓展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语文课结束了,但语文学习却永远都不会结束,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在学完《小草和大树》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去阅读《简爱》这本书,在学完《海伦·凯勒》之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及独特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理解。教育家薛婷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要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把课内与课外,书内和书外巧妙地结合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更应该钻研业务知识,把握教材,使得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单位: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江苏】
一、语言文字——阅读教学的根基
语文,说白了,就是语言文字。叶圣陶曾经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我看来,语文教学要牢牢把握语言文字这个根,抓住语言文字的传神处、巧妙处、精彩处,进行揣摩、品析、掂量、玩味。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艾滋病小斗士》有这么一句话:“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这句话中的“挺”字就值得好好品味。什么叫“挺”?为什么不能换成“坚持”呢?细细品读,学生就会明白挺字更能体现出恩科西的不容易,作为一个小孩子,妈妈在他出生不久就过世了,自己也感染了艾滋病,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多痛苦的事,自己身体痛苦,心里肯定也很痛苦,因为会受到别人的歧视,文中说“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后来,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去上学。”书本上是寥寥几字,但文字背后的,小恩科西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可想而知。所以,一个“挺”字更能体现出恩科西的英勇顽强,无愧于课题中的“斗士”二字。一个小小的“挺”字,就能读出那么多的内容,所以一定要好好品味文字背后的含义。
二、诵读感悟—阅读教学的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九寨沟》是一篇很适合练习朗读的课文。全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九寨沟美丽的景色,语言优美,引人入胜。好词佳句也很多,比如说描写雪峰瀑布的语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著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我先让学生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完后,我让学生采用分小组指名读、指名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来体会九寨沟这些景物的美,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美丽的图片中读好句子,从而更好体会九寨沟的美,因为语言往往是抽取了无数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形象和血肉之后仅剩的一个空壳,这就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明的画面,创造出丰富而生动的情境和意蕴,使文章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立体丰满起来,活生生地“站立”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九寨沟的美,把文字还原成一幅幅画。
三、引入资料——阅读教学的必需
部分课文,内容可能比较深,如果单单读课文,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课文的含义。比如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是一篇借树喻人的文章。写樟树是为了写人,赞美宋庆龄像樟树一样一身正气、令敌畏惧,而学生与宋庆龄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对于宋庆龄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在课堂上就要引入宋庆龄以及她那个时代的相关资料,学生在对宋庆龄等有所了解之后,自然会理解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留个影了。通过教师讲解、资料引入,这一教学的难点也就引刃而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有时还需要有超越文本的意识,并进行适度拓展。以课文内容为核心,适度地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主旨内涵,丰富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感受。
四、创设情境——阅读教学的法宝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肯定是有趣的,不是干巴巴地在那里读课文,讲解词语的意思。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使人收获颇多。在课堂上也注意创设情境。《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主要讲述了阿联酋人民努力改造自然环境,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故事。上课时我就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今天去阿联酋游玩一番。先给学生欣赏一组阿联酋以前的图片,在给大家看一组阿联酋现在的图片,两相对比,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不毛之地怎么会变成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地方呢?由此引出文章中心句: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教学工作就开展的很顺利。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把“情境”和“文字”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汉语言“意象组合”的组成规律,促使学生更深地理解了教材,想象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五、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的延伸
语文课的结束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课外拓展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语文课结束了,但语文学习却永远都不会结束,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在学完《小草和大树》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去阅读《简爱》这本书,在学完《海伦·凯勒》之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及独特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理解。教育家薛婷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要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把课内与课外,书内和书外巧妙地结合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更应该钻研业务知识,把握教材,使得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单位: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