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在想象中激发情感抒发,指导习作修改这五要素。变“要我写”为“我想写”,并通过理论结合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习作;教学;兴趣;积累;想象;真实;情感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倡导“自由表达”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在作文教学中,我曾尝试让学生自己拟题写自己想说的事,内容形式没有多大的限制,倡导的是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眼里心里有什么就写什么,可在阅读学生的自由表达的习作时我发现:在他们的习作中看到最多的就是写事,而且事例简单,孩子写的事最多的就是和家长逛超市买东西,孩子们的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在他们的笔下却是如此单一的;还有的学生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七拼八凑写出来的的文章也是苍白无力,漏洞百出,语句索然无味,犹如嚼蜡。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当然也来源于习作的素材的缺乏、再者是阅读的积累不够及写作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等息息相关的。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努力在习作教学中做以下几点。
1 巧拟命题,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而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作文命题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可见,兴趣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它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而写作要从作文的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有一个好的开始。“只有从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因此,我认为,作文的题目首先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语言正在发展中,对周围人、事、景物的认识不够。因而作文题目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做到:新、小、巧、活。“新”就是在命题时,应该找准生活的耀眼点、事件的新奇点、景物的细致点、人物的闪光点来拟定题目,这样所命的题目新颖别致,学生一见就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如:《我心目中的校园》、《给奥运健儿的一封信》等作文题目就先声夺人,学生乐于接受,打开小学生想象的翅膀。“小”就是命题要有针对性,要是题目大而不当让学生无法捉摸,他们连题目都弄不清楚,激不起写作冲动,作文自然也写不好。命题宜“巧”,如作文题目《我们身边的“雷锋”》就巧,比《记一件助人为乐的事》好得多,学生写出的作文自然能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命题宜“活”就是给学生少一点限制,多一点自由,让学生作时能自由发挥。其次,要激发学生兴趣。命题要有趣,要特别具有童趣,让学生一见就喜欢,一见就想写,一见就跃跃欲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情绪。这样他们在作文中就会说真话诉实话,一吐为快,就会真情自然流露。如《这件事让我 》补充“快乐、骄傲、开心、烦恼、难过、悲伤”等。这个命题就能充分挖掘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作文时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盘托出,自然,所做的作文就声情并茂,有趣而真情。
2 处处留心 寻找习作泉源
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明确地指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如果学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有了广博的阅读积累,习作时便有了厚积而薄发的轻松表达。
2.1 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习作教学中,时时感觉学生内容空洞、贫乏,学生是真的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吗?是因为学生的生活太单调吗?其实不然,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缺乏观察的慧眼,缺乏感受生活的童心,让身边极好作文素材从眼前溜走。那么,我们在习作中应尽力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藏在学生心中的感动、高兴、伤心……这些情愫。让我记忆最深的一次作文:接近“三八”妇女节,我让全班同学先夸夸自己的妈妈,说说妈妈都为你做什么,然后想想你要对妈妈说什么。由于妈妈是每个孩子身边最亲的人,学生都很熟悉,自然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妈妈每天很幸苦,不仅要上班,还要接送我上学,回家还得做家务;有的说妈妈很勤劳,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被她打扫得干干净净,家里总是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有的说妈妈很爱我,每天除了给我煮可口的饭菜,还经常辅导我做功课……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不知不觉,一篇《妈妈,我想对你说》便完成了,而且内容较具体,语言较生动,表达了真情实感。
听着学生深情的表达,我感受到了现在的孩子不是变得麻木了,也不是没有生活体验,而是有时习作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会了敷衍,让孩子不知所措。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便能主动的敞开心扉,能用我手写我心,习作便成了自己的生活的一种表达。
2.2 夯实学生的阅读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荀子便在《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学习贵在积累,积累在语文教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石,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石,诚然,要想成“江河”,就得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感悟文本,积累语言,积累情感,与作者共鸣,写起作文才能得心应手。
阅读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只有通过阅读,学生才能视野开阔、思绪万千;只有通过阅读,学生才能洞察世事、健全人格;只有通过阅读,学生才能文思泉涌,写出好的文章。因此,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与丰富的阅读是分不开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①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轻松教学环境中在阅读,在阅读中思考质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②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出发点对文章进行多面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④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刊,并教给写好阅读笔记方法。如: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文章中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写读后感受等等。然后在同学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究,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取得收获。⑤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在电视看到的、书报中读到的、或者是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都以故事的形式渗透到教学中,并让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发表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同样对学生的见闻我也是津津乐道尽情分享他们的见闻,从而养成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以此丰富了自己的见闻,掌握了对事物内在的独特感受,也积累了习作素材。 3 启发想象,抒发真实情感
习作离不开想象,因此在进行习作教学时,通过引导和讲解朗读范文,去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将范文的蓝图展现在眼前,同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加到自己习作的写作当中,使文章内容看起来更加具体和生动。如要求学生写习作《我的妈妈》,可从妈妈平时的言行,动作、神态,家务劳动和工作的繁忙想到妈妈的辛勤付出,由此通过回忆想象写出具体事例,如生病时被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此时的你会想些什么?老师耐心认真对学生的辅导时,你有哪些不一样的感觉等等。让学生进行想像,将这种想象加到文章中去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具体。记得我接过一个班,其中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每次习作不超过三行,通过与他的沟通,发现他思维较单纯,不懂分辨是非,而且老有个奶奶护着。在《我的妈妈》的习作中,他照样还是三行,而且看出他对妈妈有种恨意,因为他犯错时妈妈打他,奶奶却护他,说他妈妈坏话。此时我不敢怠慢,马上单独与他沟通,我问他:“你生过病吗?你生病时,妈妈是怎样的?”他很简单回答:“我生病时,妈妈把我带到医院,护士拿了药就回家了。”我又问:“妈妈怎么知道你生病了呢?”他想了想说:“我那天感觉头很痛,我告诉妈妈的。”“妈妈听了怎么样了?”他皱着眉想了一会说:“妈妈听了马上摸着我的额头,然后很着急的样子告诉我,我发烧了。哦,当时妈妈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就骑着摩托载我去医院。”他又接着往下说:“我们到了第一家医院,因为十一点了,医生下班了,妈妈就载我到第二家医院……”他说了很多,我听得很仔细很认真,到最后,我称赞他说得真棒,而且告诉他我多么羡慕他有个这么疼他爱他的妈妈。当时他听了愣住了,我帮他分析,他听得很认真,频频点头,最后我告诉他,把你刚才说的都写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我让他马上把刚才说的写下来,没想到的是,他写着写着,眼睛就红了,他问我:“老师,为什么我想哭呢?”我听了告诉他:“你是被妈妈的爱感动的。”他听了很开心,说了句:“原来妈妈的爱是这样的!”我听了感触很深。虽说他的习作表达方法还很不到位,但字里行间那质朴的情感的抒发却是令人感动的,有段话是这样写的:我睡醒时,妈妈关切地问“儿子,好点了吗?饿了吗?喜欢吃什么?妈妈给你买去。”……当时我对妈妈做的这些事并没什么感觉,可这时想起来才发现妈妈是多么爱我,我也爱妈妈。通过这次的辅导,这位学生对习作有了兴趣,在接下来的几次习作中表现都很好。在一次《这件事让我很快乐》习作中他写了这样一句话:当我被小弟弟冤枉,妈妈用棍子打了我,我跑出来一个人坐在楼梯的台阶上生小弟弟的气,可后来我却想起与小弟弟在一起快乐的时光,我觉得不应该为这点事生气,我决定原谅他,这时我一下子快乐了起来。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事情处处可见,情感时时发生,只是我们的学生还不能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只是我们的学生还缺乏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这都有待老师去培养、去引领学生感悟、感受。
4 交流合作,培养修改作文兴趣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王安石字斟句酌,成就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的名句,贾岛再三推敲,留下了遣词用的千古佳话。而且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也指出:习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但是直接让学生修改他们可能不愿意改,也不知怎么修改,不妨把修改渗透在交流合作中,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篇作文往往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想讲的事,想表达的情感,只凭文字来理解,自己看得明白,别人却不明白。通过交流合作改的方式,有利于情感交流、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取长补短,这样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之。而小学生都有这样的心理:愿意看别人的作文更愿意给人家挑毛病,教师应利用这种心理,使其对修改作文发挥积极作用。每次作文都让不同的学生互相修改,对于修改的人来说,每次改的对象不同,改起来有新鲜感;对于被改的人来说,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换人修改,可以看到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修改和评价,也有新鲜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①同桌交换改。这是一种方便、省时、易行的修改方法,有助于交换意见,及时沟通,随时收到(下接第48页) (上接第47页)反馈信息;②朋友之间互换改,朋友本来就很知心,他会把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毫不保留地提出来,达到共同认识,有利于情感交流,增进友谊;③男女生之间交换改,在很多农村小学,男女生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可以彼此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打破男女隔阂,促进团结友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的交流合作改,效果明显,作用直接。在互相合作中学生因为自己的作文要给其他同学改,写作时就会格外认真,以尽量避免出丑。而且多次修改的实践,能牢记作文的几项常规要求,修改别人的作文,既提高了发现错误的能力,也培养了自觉修改的习惯。并且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可以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对其缺点也能引以为戒。
有人说习作是一棵大树,学生的生活与阅读就是大树的根,自由的表达就是枝叶根深才能叶茂,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读书,还有教师细雨春风般的引导,相信定会有学生高层次的自由表达,习作这棵大树一定会在学生心里长得更加茂盛。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习作;教学;兴趣;积累;想象;真实;情感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倡导“自由表达”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在作文教学中,我曾尝试让学生自己拟题写自己想说的事,内容形式没有多大的限制,倡导的是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眼里心里有什么就写什么,可在阅读学生的自由表达的习作时我发现:在他们的习作中看到最多的就是写事,而且事例简单,孩子写的事最多的就是和家长逛超市买东西,孩子们的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在他们的笔下却是如此单一的;还有的学生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七拼八凑写出来的的文章也是苍白无力,漏洞百出,语句索然无味,犹如嚼蜡。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当然也来源于习作的素材的缺乏、再者是阅读的积累不够及写作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等息息相关的。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努力在习作教学中做以下几点。
1 巧拟命题,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而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作文命题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可见,兴趣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它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而写作要从作文的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有一个好的开始。“只有从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因此,我认为,作文的题目首先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语言正在发展中,对周围人、事、景物的认识不够。因而作文题目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做到:新、小、巧、活。“新”就是在命题时,应该找准生活的耀眼点、事件的新奇点、景物的细致点、人物的闪光点来拟定题目,这样所命的题目新颖别致,学生一见就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如:《我心目中的校园》、《给奥运健儿的一封信》等作文题目就先声夺人,学生乐于接受,打开小学生想象的翅膀。“小”就是命题要有针对性,要是题目大而不当让学生无法捉摸,他们连题目都弄不清楚,激不起写作冲动,作文自然也写不好。命题宜“巧”,如作文题目《我们身边的“雷锋”》就巧,比《记一件助人为乐的事》好得多,学生写出的作文自然能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命题宜“活”就是给学生少一点限制,多一点自由,让学生作时能自由发挥。其次,要激发学生兴趣。命题要有趣,要特别具有童趣,让学生一见就喜欢,一见就想写,一见就跃跃欲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情绪。这样他们在作文中就会说真话诉实话,一吐为快,就会真情自然流露。如《这件事让我 》补充“快乐、骄傲、开心、烦恼、难过、悲伤”等。这个命题就能充分挖掘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作文时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盘托出,自然,所做的作文就声情并茂,有趣而真情。
2 处处留心 寻找习作泉源
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明确地指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如果学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有了广博的阅读积累,习作时便有了厚积而薄发的轻松表达。
2.1 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习作教学中,时时感觉学生内容空洞、贫乏,学生是真的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吗?是因为学生的生活太单调吗?其实不然,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缺乏观察的慧眼,缺乏感受生活的童心,让身边极好作文素材从眼前溜走。那么,我们在习作中应尽力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藏在学生心中的感动、高兴、伤心……这些情愫。让我记忆最深的一次作文:接近“三八”妇女节,我让全班同学先夸夸自己的妈妈,说说妈妈都为你做什么,然后想想你要对妈妈说什么。由于妈妈是每个孩子身边最亲的人,学生都很熟悉,自然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妈妈每天很幸苦,不仅要上班,还要接送我上学,回家还得做家务;有的说妈妈很勤劳,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被她打扫得干干净净,家里总是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有的说妈妈很爱我,每天除了给我煮可口的饭菜,还经常辅导我做功课……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不知不觉,一篇《妈妈,我想对你说》便完成了,而且内容较具体,语言较生动,表达了真情实感。
听着学生深情的表达,我感受到了现在的孩子不是变得麻木了,也不是没有生活体验,而是有时习作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会了敷衍,让孩子不知所措。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便能主动的敞开心扉,能用我手写我心,习作便成了自己的生活的一种表达。
2.2 夯实学生的阅读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荀子便在《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学习贵在积累,积累在语文教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石,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石,诚然,要想成“江河”,就得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感悟文本,积累语言,积累情感,与作者共鸣,写起作文才能得心应手。
阅读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只有通过阅读,学生才能视野开阔、思绪万千;只有通过阅读,学生才能洞察世事、健全人格;只有通过阅读,学生才能文思泉涌,写出好的文章。因此,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与丰富的阅读是分不开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①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轻松教学环境中在阅读,在阅读中思考质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②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出发点对文章进行多面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④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刊,并教给写好阅读笔记方法。如: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文章中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写读后感受等等。然后在同学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究,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取得收获。⑤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在电视看到的、书报中读到的、或者是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都以故事的形式渗透到教学中,并让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发表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同样对学生的见闻我也是津津乐道尽情分享他们的见闻,从而养成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以此丰富了自己的见闻,掌握了对事物内在的独特感受,也积累了习作素材。 3 启发想象,抒发真实情感
习作离不开想象,因此在进行习作教学时,通过引导和讲解朗读范文,去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将范文的蓝图展现在眼前,同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加到自己习作的写作当中,使文章内容看起来更加具体和生动。如要求学生写习作《我的妈妈》,可从妈妈平时的言行,动作、神态,家务劳动和工作的繁忙想到妈妈的辛勤付出,由此通过回忆想象写出具体事例,如生病时被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此时的你会想些什么?老师耐心认真对学生的辅导时,你有哪些不一样的感觉等等。让学生进行想像,将这种想象加到文章中去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具体。记得我接过一个班,其中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每次习作不超过三行,通过与他的沟通,发现他思维较单纯,不懂分辨是非,而且老有个奶奶护着。在《我的妈妈》的习作中,他照样还是三行,而且看出他对妈妈有种恨意,因为他犯错时妈妈打他,奶奶却护他,说他妈妈坏话。此时我不敢怠慢,马上单独与他沟通,我问他:“你生过病吗?你生病时,妈妈是怎样的?”他很简单回答:“我生病时,妈妈把我带到医院,护士拿了药就回家了。”我又问:“妈妈怎么知道你生病了呢?”他想了想说:“我那天感觉头很痛,我告诉妈妈的。”“妈妈听了怎么样了?”他皱着眉想了一会说:“妈妈听了马上摸着我的额头,然后很着急的样子告诉我,我发烧了。哦,当时妈妈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就骑着摩托载我去医院。”他又接着往下说:“我们到了第一家医院,因为十一点了,医生下班了,妈妈就载我到第二家医院……”他说了很多,我听得很仔细很认真,到最后,我称赞他说得真棒,而且告诉他我多么羡慕他有个这么疼他爱他的妈妈。当时他听了愣住了,我帮他分析,他听得很认真,频频点头,最后我告诉他,把你刚才说的都写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我让他马上把刚才说的写下来,没想到的是,他写着写着,眼睛就红了,他问我:“老师,为什么我想哭呢?”我听了告诉他:“你是被妈妈的爱感动的。”他听了很开心,说了句:“原来妈妈的爱是这样的!”我听了感触很深。虽说他的习作表达方法还很不到位,但字里行间那质朴的情感的抒发却是令人感动的,有段话是这样写的:我睡醒时,妈妈关切地问“儿子,好点了吗?饿了吗?喜欢吃什么?妈妈给你买去。”……当时我对妈妈做的这些事并没什么感觉,可这时想起来才发现妈妈是多么爱我,我也爱妈妈。通过这次的辅导,这位学生对习作有了兴趣,在接下来的几次习作中表现都很好。在一次《这件事让我很快乐》习作中他写了这样一句话:当我被小弟弟冤枉,妈妈用棍子打了我,我跑出来一个人坐在楼梯的台阶上生小弟弟的气,可后来我却想起与小弟弟在一起快乐的时光,我觉得不应该为这点事生气,我决定原谅他,这时我一下子快乐了起来。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事情处处可见,情感时时发生,只是我们的学生还不能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只是我们的学生还缺乏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这都有待老师去培养、去引领学生感悟、感受。
4 交流合作,培养修改作文兴趣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王安石字斟句酌,成就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的名句,贾岛再三推敲,留下了遣词用的千古佳话。而且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也指出:习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但是直接让学生修改他们可能不愿意改,也不知怎么修改,不妨把修改渗透在交流合作中,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篇作文往往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想讲的事,想表达的情感,只凭文字来理解,自己看得明白,别人却不明白。通过交流合作改的方式,有利于情感交流、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取长补短,这样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之。而小学生都有这样的心理:愿意看别人的作文更愿意给人家挑毛病,教师应利用这种心理,使其对修改作文发挥积极作用。每次作文都让不同的学生互相修改,对于修改的人来说,每次改的对象不同,改起来有新鲜感;对于被改的人来说,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换人修改,可以看到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修改和评价,也有新鲜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①同桌交换改。这是一种方便、省时、易行的修改方法,有助于交换意见,及时沟通,随时收到(下接第48页) (上接第47页)反馈信息;②朋友之间互换改,朋友本来就很知心,他会把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毫不保留地提出来,达到共同认识,有利于情感交流,增进友谊;③男女生之间交换改,在很多农村小学,男女生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可以彼此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打破男女隔阂,促进团结友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的交流合作改,效果明显,作用直接。在互相合作中学生因为自己的作文要给其他同学改,写作时就会格外认真,以尽量避免出丑。而且多次修改的实践,能牢记作文的几项常规要求,修改别人的作文,既提高了发现错误的能力,也培养了自觉修改的习惯。并且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可以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对其缺点也能引以为戒。
有人说习作是一棵大树,学生的生活与阅读就是大树的根,自由的表达就是枝叶根深才能叶茂,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读书,还有教师细雨春风般的引导,相信定会有学生高层次的自由表达,习作这棵大树一定会在学生心里长得更加茂盛。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