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学生积极投入、积极思考,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成了数学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然而,透过这些令人欣喜的表面,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散而乱的探究场面也在课堂上时有出现。
关键词:课改;合作;优化
1 小组合作要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的特色,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学生通过在小组内互帮、互学、互补、互勉,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无愧为一种倍受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在这热闹的场面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些现象:比如,有的小组只是一个人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根本没有讨论的热情;有的小组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同时,手里还在玩着别的东西……这些现象表明,有的小组合作成了走过场,没能发挥群体的力量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1.1 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认识,或对问题的认识模棱两可之际,这时进行小组合作,才会真正发挥“互补”作用,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达到思维认识的提高。
1.2 建立竞争机制,增强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在组与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使本组获胜,组内同学会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1.3 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学生的学习和组织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各组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像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归纳他人的发言等等,这些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会使讨论进一步深入,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 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探究不要丢弃了教科书
数学教科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获取知识的工具。脱离了教科书,教学就没有了根基;过分地依赖课本,教学就失去了活力。因此,“教材至上”观和“教材无用”观都是片面的。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与课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应用活教材,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开发教材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还会影响着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对教材不熟悉、不理解、不钻研的教师,怎么会开发出有价值的数学资源呢?因此,要做到:
2.1.1 从教材出发,全面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学段要求,使探究有定位。《标准》明确指出了各个学段数学学习的知识要点和要求,在编排时,同一个内容要在几册书中出现,但是目标要求是逐步提高、各有侧重的。教师要通读教材,对各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使探究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方向。
例如,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连续几册安排“观察物体”这一内容。二年级上册只要求学生辨认从前、后、左、右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就不同即可,如果在这时引导学生怎样看到物体的两个面、三个面,那就是没有吃透教材,没有给探究定好位,这样的探究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2.1.2 把准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使探究有热情。把准教材就是准确把握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等。只有把准教材,才能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课堂。
还以“观察物体”一课为例,在准确把握本节课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从前、后、左、右和上面观察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存钱罐”,在观察过程中,注重了观察方法的引导,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1.3 从教材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探究有深度。尽管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但是,任何教材都不能代表着数学教学的全部。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都要通过创设情境、选取素材、设计思路等方式,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或增删、或拆合,使教材与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的过程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一些教学内容,使探究进一步深入,这样将会对学生的课本学习起到补充或拓展的作用。
2.2 探究不要冷落了“优化”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内涵,从而进行有效地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这正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负责。
2.3 探究不光是学生的专利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在优化探究过程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也是一个探究者,一个没有探究意识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教师只有具备了探究意识,才能有效开发教材;只有具备了探究能力,才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
总之,课堂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信息,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富有“动态生成性”,充满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 张晓燕)
关键词:课改;合作;优化
1 小组合作要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的特色,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学生通过在小组内互帮、互学、互补、互勉,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无愧为一种倍受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在这热闹的场面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些现象:比如,有的小组只是一个人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根本没有讨论的热情;有的小组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同时,手里还在玩着别的东西……这些现象表明,有的小组合作成了走过场,没能发挥群体的力量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1.1 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认识,或对问题的认识模棱两可之际,这时进行小组合作,才会真正发挥“互补”作用,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达到思维认识的提高。
1.2 建立竞争机制,增强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在组与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使本组获胜,组内同学会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1.3 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学生的学习和组织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各组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像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归纳他人的发言等等,这些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会使讨论进一步深入,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 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探究不要丢弃了教科书
数学教科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获取知识的工具。脱离了教科书,教学就没有了根基;过分地依赖课本,教学就失去了活力。因此,“教材至上”观和“教材无用”观都是片面的。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与课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应用活教材,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开发教材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还会影响着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对教材不熟悉、不理解、不钻研的教师,怎么会开发出有价值的数学资源呢?因此,要做到:
2.1.1 从教材出发,全面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学段要求,使探究有定位。《标准》明确指出了各个学段数学学习的知识要点和要求,在编排时,同一个内容要在几册书中出现,但是目标要求是逐步提高、各有侧重的。教师要通读教材,对各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使探究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方向。
例如,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连续几册安排“观察物体”这一内容。二年级上册只要求学生辨认从前、后、左、右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就不同即可,如果在这时引导学生怎样看到物体的两个面、三个面,那就是没有吃透教材,没有给探究定好位,这样的探究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2.1.2 把准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使探究有热情。把准教材就是准确把握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等。只有把准教材,才能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课堂。
还以“观察物体”一课为例,在准确把握本节课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从前、后、左、右和上面观察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存钱罐”,在观察过程中,注重了观察方法的引导,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1.3 从教材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探究有深度。尽管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但是,任何教材都不能代表着数学教学的全部。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都要通过创设情境、选取素材、设计思路等方式,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或增删、或拆合,使教材与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的过程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一些教学内容,使探究进一步深入,这样将会对学生的课本学习起到补充或拓展的作用。
2.2 探究不要冷落了“优化”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内涵,从而进行有效地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这正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负责。
2.3 探究不光是学生的专利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在优化探究过程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也是一个探究者,一个没有探究意识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教师只有具备了探究意识,才能有效开发教材;只有具备了探究能力,才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
总之,课堂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信息,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富有“动态生成性”,充满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