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生产发展,还对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当前,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故此,本文对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校智慧校园建设进行了相应探讨,以期能为我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事业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 高职学校 智慧校园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037-01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逐渐提上了日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逐渐开始了智慧校园建设。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需要各大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不断强化智慧校园建设,整合校园业务、积累业务数据、开发数据应用。
一、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更强调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和动态性的“持续地改进服务”。包括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等多个方面。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智慧校园具有三个核心特征:第一,能够为高职院校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第二,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第三,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根本,而好的服务体验往往与个性化、便捷、高效相联系。因此,以数据为核心的校园服务碎片化理念,将很好地解决传统校园业务系统在提升服务上的问题。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
数据应用是构建智慧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大数据分析是其中重要内容。在构建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常见的数据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卡通数据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基本都已经建有相应的一卡通服务平台,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一卡通应用平台能够为师生提供的校园服务有限,其校园功能还不够强大。在大数据的背景时代条件下,高职院校可以对学生的一卡通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和教师的使用需求,适当地拓展一卡通的使用功能。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一卡通消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为学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消费情况作为学校的勤工俭学以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依据之一。
(二)生源数据分析
招生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同时生源质量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强化招生数据支持平台建设,其能够对学校近几年的招生信息进行智能存储,并自动形成相应报表,从而为学校以后招生工作的进行提供数据参考。对生源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根据不同生源地区学生的在校表现,可以合理调整学校的招生政策,以提高学校的生源质量。
(三)教学数据分析
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通过教学数据分析,能够有效调整高职院校的教学策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首先,可以对学生的选课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其次,对教学安排和教室排课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优化学校教室、实验室以及其他教学设施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对学生的课堂出席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学生的旷课、迟到等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了解,从而制定针对性策略保障学生的课堂出席率和学习质量。
(四)上网行为分析
网络是现代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通过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分析,可以对学生的上网习惯以及浏览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了解,有利于规正学生的上网行为。例如:强化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当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或教师想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时,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不仅可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还可以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
(五)图书借阅数据分析
图书资源是高校的一部分重要教育资源,是教师教学资料来源以及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方面。在构建智慧校园过程中,对图书馆的图书借阅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借阅习惯以及对不同类型图书资料的喜爱程度,为图书馆的资料采购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对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的数据支援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有利于改进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促进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未来发展。
三、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基当前先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重要内容,能够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更好的信息化服务,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工作效率。在大数據大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大力促进自身的智慧校园建设,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程大鸣,刘碧俊,侯松.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1):71-72.
[2]赵思佳,尹婷.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7):147-148.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 高职学校 智慧校园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037-01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逐渐提上了日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逐渐开始了智慧校园建设。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需要各大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不断强化智慧校园建设,整合校园业务、积累业务数据、开发数据应用。
一、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更强调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和动态性的“持续地改进服务”。包括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等多个方面。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智慧校园具有三个核心特征:第一,能够为高职院校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第二,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第三,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根本,而好的服务体验往往与个性化、便捷、高效相联系。因此,以数据为核心的校园服务碎片化理念,将很好地解决传统校园业务系统在提升服务上的问题。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
数据应用是构建智慧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大数据分析是其中重要内容。在构建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常见的数据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卡通数据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基本都已经建有相应的一卡通服务平台,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一卡通应用平台能够为师生提供的校园服务有限,其校园功能还不够强大。在大数据的背景时代条件下,高职院校可以对学生的一卡通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和教师的使用需求,适当地拓展一卡通的使用功能。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一卡通消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为学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消费情况作为学校的勤工俭学以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依据之一。
(二)生源数据分析
招生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同时生源质量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强化招生数据支持平台建设,其能够对学校近几年的招生信息进行智能存储,并自动形成相应报表,从而为学校以后招生工作的进行提供数据参考。对生源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根据不同生源地区学生的在校表现,可以合理调整学校的招生政策,以提高学校的生源质量。
(三)教学数据分析
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通过教学数据分析,能够有效调整高职院校的教学策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首先,可以对学生的选课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其次,对教学安排和教室排课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优化学校教室、实验室以及其他教学设施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对学生的课堂出席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学生的旷课、迟到等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了解,从而制定针对性策略保障学生的课堂出席率和学习质量。
(四)上网行为分析
网络是现代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通过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分析,可以对学生的上网习惯以及浏览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了解,有利于规正学生的上网行为。例如:强化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当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或教师想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时,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不仅可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还可以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
(五)图书借阅数据分析
图书资源是高校的一部分重要教育资源,是教师教学资料来源以及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方面。在构建智慧校园过程中,对图书馆的图书借阅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借阅习惯以及对不同类型图书资料的喜爱程度,为图书馆的资料采购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对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的数据支援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有利于改进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促进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未来发展。
三、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基当前先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重要内容,能够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更好的信息化服务,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工作效率。在大数據大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大力促进自身的智慧校园建设,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程大鸣,刘碧俊,侯松.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1):71-72.
[2]赵思佳,尹婷.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