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英语专业,尤其是独立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研究越来越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以及定位思考等发面值得深入研究,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更关系到规划英语专业师资发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能培养出高层次的英语人才,可见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尚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05-1.5
一、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深入改革的过程中诞生的。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在新的管理体制下的新的办学模式。它经历了借助母体高校办学的“依附期”和增强办学自主性的“独立期”,发展到现在的向民办普通高校转型的“过渡期”。尽管独立学院现在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最终发展成民办普通高校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能因“独立”二字和“三本”的帽子,而降低要求,自我贬低层次和教学上的追求。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语界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试图通过英语专业和商科、法学、新闻等学科课程的结合,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这种意图是好的,而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有着种种局限性:要么牺牲了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要么牺牲了相关专业的学科性,或者两败俱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当务之急,英语专业应该建设好自己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这是英语专业自身立于大学众多专业之中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英语专业可以坦然地要求自己的学生去商学院、法学院、机电学院等修读真正有学科含量的比较系统的课程。唯有如此,我们独立学院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进而具有某一其他相关学科系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英语专业的定位思考、英语学科应坚持什么样的培养目标
2000年3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提出的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当今国与国之争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立国之本,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央强调要“把培养造就创新科技人才作为建设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而且“首要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胡锦涛,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恰是我国教育的软肋。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知识接受型的,而不是创新型的。“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温家宝,2009)。这一弊端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尤为突出。
三、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要解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教学转型。从过去之培养单纯的外语人才,转变为培养创新型通才。这样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充分运用英语技能和知识在自己的领域创新,而不同与以往那些只有语言技巧却毫无创意的匠人。
教学方法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以听、说、读、写、译为基,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英语水平,不必完全依赖精度、泛读等纯语言类课程。在课上,以文化知识课为渠道,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的模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阅读相关参考书,收集材料,记下心得,并参加专题讨论,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见解,乃至辩论,最后就此专题用英语写小论文。
教材的革新。传统的教材大多围绕一两本书进行,不涉及其他参考资料。新的课程体系需要学生加大阅读量,尤其是课外参考书的阅读,自主解答课程中提出的问题,摆脱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重复“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的老套路。
考评方式改革。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即考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也要考查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要通过笔试考查,也要有平时作业、口头报告、书面论文等。既要考查课堂内表现,也要考查课外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表现。以此取代过去的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等语言游戏式考核方法。
教师素质提升。目前,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质也急需提升。由于现有教师基本是从原来就理念与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思辨能力缺失、创新能力不强等缺陷。因此,鼓励现有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思辨,以及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我们从教学理念的转型、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的革新、考评方式的改变、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着手,假以时日,就可能逐步培养英语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英语专业的改造: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摆脱英语专业的生存危机;如何克服用“大众教育”的进口对接“精英教育”的出口的就业预期,解决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如何冲破在学校学科重点突破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解决英语专业边缘化问题;如何合理设置符合学科特点的课程模块,解决英语专业“降格为技能训练”的问题。
英语专业改造3个核心关系:英语专业的本体特征与专业方向建设之间的关系;专业方向建设与专业拓展的关系;英语专业语言技能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英语专业改造: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改造首先要从方向课程模块的构建入手,课程体系应聚焦在专业本体特征的建设和方向特色建设上。课程体系提出了“语言技能的训练强调‘产出化’和‘知识化’、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调‘技能化’和‘人文化’”的建设观念,将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如何将语言学习转化为知识学习、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能力和素养。相应地,英语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实现由语言输入(理解)向语言输出(产出)转变;教学方法由“关注语言形式”向“兼顾意义和形式”转变;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教学由知识传授向人文教育转变。课程体系还要兼顾到语言技能课程在课程内容上的平衡设置和一体化设置,融合了形式与意义、理解与产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强调语言的运用,学生从传统的语言“学习者”转变成了语言“使用者”和“研究者”课程建设思路:产出性技能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程“人文化”。产出性技能课程“精品化”建设突出产出性语言技能的训练,彰显语言专业的本体特征,打造了“从口语到口译”和“从写作到翻译”的产出性技能课程连续体。专业知识课程“人文化”建设确立了语言、文学、中西方文化等传统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以此彰显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
总之,在新时期,我国的英语专业需要树立起创新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创新性英语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走出传统教学误区,完成定位转型,在教学理念与措施上进行不断革新和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冲.英语学科及专业改革的思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2]黄源深.英语专业必须彻底改革[J].教学前沿,2010.
【作者简介】付艳玲(1984- ):女,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05-1.5
一、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深入改革的过程中诞生的。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在新的管理体制下的新的办学模式。它经历了借助母体高校办学的“依附期”和增强办学自主性的“独立期”,发展到现在的向民办普通高校转型的“过渡期”。尽管独立学院现在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最终发展成民办普通高校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能因“独立”二字和“三本”的帽子,而降低要求,自我贬低层次和教学上的追求。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语界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试图通过英语专业和商科、法学、新闻等学科课程的结合,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这种意图是好的,而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有着种种局限性:要么牺牲了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要么牺牲了相关专业的学科性,或者两败俱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当务之急,英语专业应该建设好自己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这是英语专业自身立于大学众多专业之中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英语专业可以坦然地要求自己的学生去商学院、法学院、机电学院等修读真正有学科含量的比较系统的课程。唯有如此,我们独立学院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进而具有某一其他相关学科系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英语专业的定位思考、英语学科应坚持什么样的培养目标
2000年3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提出的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当今国与国之争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立国之本,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央强调要“把培养造就创新科技人才作为建设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而且“首要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胡锦涛,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恰是我国教育的软肋。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知识接受型的,而不是创新型的。“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温家宝,2009)。这一弊端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尤为突出。
三、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要解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教学转型。从过去之培养单纯的外语人才,转变为培养创新型通才。这样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充分运用英语技能和知识在自己的领域创新,而不同与以往那些只有语言技巧却毫无创意的匠人。
教学方法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以听、说、读、写、译为基,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英语水平,不必完全依赖精度、泛读等纯语言类课程。在课上,以文化知识课为渠道,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的模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阅读相关参考书,收集材料,记下心得,并参加专题讨论,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见解,乃至辩论,最后就此专题用英语写小论文。
教材的革新。传统的教材大多围绕一两本书进行,不涉及其他参考资料。新的课程体系需要学生加大阅读量,尤其是课外参考书的阅读,自主解答课程中提出的问题,摆脱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重复“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的老套路。
考评方式改革。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即考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也要考查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要通过笔试考查,也要有平时作业、口头报告、书面论文等。既要考查课堂内表现,也要考查课外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表现。以此取代过去的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等语言游戏式考核方法。
教师素质提升。目前,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质也急需提升。由于现有教师基本是从原来就理念与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思辨能力缺失、创新能力不强等缺陷。因此,鼓励现有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思辨,以及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我们从教学理念的转型、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的革新、考评方式的改变、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着手,假以时日,就可能逐步培养英语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英语专业的改造: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摆脱英语专业的生存危机;如何克服用“大众教育”的进口对接“精英教育”的出口的就业预期,解决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如何冲破在学校学科重点突破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解决英语专业边缘化问题;如何合理设置符合学科特点的课程模块,解决英语专业“降格为技能训练”的问题。
英语专业改造3个核心关系:英语专业的本体特征与专业方向建设之间的关系;专业方向建设与专业拓展的关系;英语专业语言技能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英语专业改造: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改造首先要从方向课程模块的构建入手,课程体系应聚焦在专业本体特征的建设和方向特色建设上。课程体系提出了“语言技能的训练强调‘产出化’和‘知识化’、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调‘技能化’和‘人文化’”的建设观念,将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如何将语言学习转化为知识学习、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能力和素养。相应地,英语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实现由语言输入(理解)向语言输出(产出)转变;教学方法由“关注语言形式”向“兼顾意义和形式”转变;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教学由知识传授向人文教育转变。课程体系还要兼顾到语言技能课程在课程内容上的平衡设置和一体化设置,融合了形式与意义、理解与产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强调语言的运用,学生从传统的语言“学习者”转变成了语言“使用者”和“研究者”课程建设思路:产出性技能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程“人文化”。产出性技能课程“精品化”建设突出产出性语言技能的训练,彰显语言专业的本体特征,打造了“从口语到口译”和“从写作到翻译”的产出性技能课程连续体。专业知识课程“人文化”建设确立了语言、文学、中西方文化等传统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以此彰显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
总之,在新时期,我国的英语专业需要树立起创新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创新性英语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走出传统教学误区,完成定位转型,在教学理念与措施上进行不断革新和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冲.英语学科及专业改革的思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2]黄源深.英语专业必须彻底改革[J].教学前沿,2010.
【作者简介】付艳玲(1984- ):女,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