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鲁迅 重温伤痛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鲁迅先生逝世72周年的日子刚刚过去,我无意于学界对“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的争论,我只是想不断地靠近这个伟大的心灵,如同一个寒冷的人不断地靠近火炉。
  记得林贤治曾说过,三十岁以下,没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恐怕是很难真正读懂鲁迅的。诚然十年之前,我读鲁迅的文章,和现在许多学生一样,深感文字晦涩难懂,只觉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是个例外,兴许文中所写便是自己儿时所经历之事的缘故吧。之后因为毕业论文写作的需要,也读鲁迅的文字,但只是走马观花,根本谈不上在心灵上与他有什么响应。开始热切地爱上鲁迅,是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此时以一个讲授者的身份来面对先生和这么多求知若渴的学生,我发现自己再不能遥遥相望雾里看花了。出乎意料的是十年后又见鲁迅,我的心便一下子被震撼。
  除了向真的猛士致哀,向鲁迅先生致敬,我不免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感到担忧。我在提到“沉默的国民”,鲁迅先生对其持什么态度时,学生表情之木然,反应之平静令我惊诧。从中反映出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熟悉程度是相当不够的,对鲁迅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揭露更是知之甚少。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问题到底出在哪个环节?
  除此之外,社会上还传出另外一种声音,所谓“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想必取之于古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大抵说“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不吐不快。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愤的对象。他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言而总之,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 。少年人如果读太多的鲁迅,因经验阅历不够,会失之于偏激,甚至于刻薄,而导致对人对事不够宽容。更有甚者抛出所谓“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鲁迅”“鲁迅已经过时”的论调。
  难道情况果真像他们说的那样,“读鲁迅长脾气”,鲁迅已经过时?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以往的印象中鲁迅被塑造成了一个喋喋不休、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双眉紧蹙严峻凝重,思想是革命化战斗化的,没有个性和生活。这当然不是真实的鲁迅。如果作为一个符号性的人物而存在,鲁迅精神当然不会有生命力,不会活在新世纪里,不会走进新时代的人们心里。
  但那些口口声声认为鲁迅已经过时的人,何曾对鲁迅有过真正的了解!
  真实的鲁迅是鲜活生动的,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个爱开玩笑、非常幽默和蔼的人,鲁迅是最爱护青年人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是这个世界的大爱者、至爱者。
  于仲达心中的鲁迅是这样的:“我所观察到的鲁迅,是一个敢面对自己失败命运敢于肩扛自己命运闸门的人,是一个有着民间情怀对于苦难民众深深同情的却又无法融入官场和学院里的痛痛快快的人生的失败者,他终生直面着自己的失败而坚持着对于这种失败的持续反思,并且依靠着对于失败的自觉从而成就了现代中国思想历史上无法饶过的独异精神个体。”
  同鲁迅生活的时代相比,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只要打开鲁迅著作,就会惊奇地发现,他很多作品好像就是写于今天,我们不能不惊叹他对我们的民族性乃至整个的人性的高度的洞察力。这深深地启示我们,当今中国仍需要鲁迅,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人的思想的变革仍需要鲁迅思想的推动。事实上“他已经是一种经过一个世纪大浪淘沙所产生的中华民族现代的文化精神和脊梁的象征”(周令飞)。
  更何况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本身就是通过对鲁迅思想的深入开掘,给学生、给社会提供一种思想资源,一种精神营养。所以作为学生岂可对鲁迅敬而远之,而更应多读精读,不断地靠近这个伟大的心灵;作为语文教师,如何精心点拨、指导学生阅读、品味、领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鲁迅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手法显得尤为关键。
其他文献
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很可怜。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很不幸!  作为文化主要传承者的语文老师,又怎样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培养读书的习惯呢?我和同事们这几年开展《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验,在引导学生读经典方面用了不少脑筋,做了很多工作,很有实效。  首先,有意无意给学生灌输读好书、读书好的意识理念,并且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兴趣。我经常用生活中的真实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很有说服力。像现代大学者胡适,学贯中西,
期刊
本文以苏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对教材中与科学知识有关的课文进行分类,并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知识。  一、教材中与科学知识有关的课文分类   1、介绍动物的成长或独特习性的课文。如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松树金龟子》详尽的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婚恋、发音、繁衍等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课文。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涉及到花儿呈
期刊
在话剧《陈毅市长》第五场中,陈毅那高超的劝说技巧,令人拍案叫绝。  该场剧本写的是上海刚解放,百废待举,身为上海市长的陈毅,决定请著名化学家齐仰之出山,主持筹建全国第一座盘尼西林厂。然而,清高固执的齐仰之,声称与政治“绝缘”,将深夜来访的陈毅冷漠地拒之门外。陈毅是怎样突破防线,融化“坚冰”,成功地转化他的思想的?请看其妙:  诚相待,让其难以拒绝。吃了闭门羹的陈毅,坚持按门铃,齐仰之不得不把门打开
期刊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诗词曲是我国灿烂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书写古诗文,作家辈出,佳作如林,辉映当时,光照后世,至今这些优秀作品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诗经》开创了诗的先河,紧接着是楚辞——离骚——建安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代古诗文,由于年代久远,阅历有限,爱好所限,人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尤其是初中生更是感到一片茫然。  也许有些
期刊
纵观贵州省,从2008—2010年九个地、州、市中考语文作文分值来看,就有六个地、州、市中考语文作文分值是60分,占总分值的2∕5。农村中学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较少,学生知识面窄,不善表达。面对作文题目不知所云,下笔艰涩,言不由衷,叙事不清,错别字过多等。我深入探究,发现现在很多学生是心里明白,但有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用语言口头上能表达出来,可是无法用笔写出来,即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了于心
期刊
上月我校接受了盐都区教育局安排的教育教学督导工作,我也跟随督导员走进了初一两位老师的语文课堂,他们严格按照备课组的教案实施了教学,教学的步骤是一模一样,教学的课件也是如出一辙,但教学的氛围和效果却截然不同,一节课被督导员评为了优质课,而另一节课则被判定为了良好课。对此,我进行了反思,并和督导员进行交流,结果有点所见略同之感——课堂评价的缺失。  而课堂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它是尊重学生
期刊
母爱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无声无息,无穷无尽,母爱是人间最无私、最亲切、最真诚、最伟大的感情。谨以此歌献给天下最伟大的母亲,表达孩子最深沉最热烈的心声。  母亲哺育我生命,  健康成长是最大的希望。  为我洗衣真干净,  为我做饭满院香,  上学帮我提书包,  生病给我熬药汤,  生我养我,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你最坚强。  母亲啊母亲,  你是天上的太阳,  洒下爱的阳光,  温暖了孩子
期刊
一、远教资源丰富无比,精彩纷呈  为了参加市“远教”优质课大赛,我打开了电脑中从未打开的“远教”资源这一块,发现“远教”资源真是丰富无比,精彩纷呈,令人叫绝。每一课你都能找到两份现成的教案,还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配图配乐朗读等等。如我选讲的课文是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打开“远教”资源,有两份完整的教案,但各有长处和缺点,我综合两份教案,吸取精华,重新设计一份更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案,感
期刊
余映潮老师是资深特级语文教师,他的课平凡中见精深,扎实高效,深受广大师生推崇。我认为这主要源于他以科学的教学理念做自己教学的核心支撑,即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为中心,以学生和文本为两个立足点。我最近所听余老师讲授的《陈太丘与友期》一课就很好的展现了这种特点。  导入时余老师秉承了自己一贯的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直入教学内容,简洁利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很短的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课
期刊
教师在教学提问中,往往有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张冠李戴、张口结舌不知所云或答非所问,这时会出现听者哄堂大笑,答者窘迫难堪,课堂气氛一时活跃过头。教师若能及时巧妙机智的为之解围,稳定情绪就可以转“窘”为安,即保护了答者的自尊,又激发了课堂的热情。我们不妨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来处理这种课堂窘境。  一、幽默解嘲,转移目标  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弄出笑话。比如我在上《孙权劝学》时让一名学生简介作家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