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很可怜。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很不幸!
作为文化主要传承者的语文老师,又怎样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培养读书的习惯呢?我和同事们这几年开展《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验,在引导学生读经典方面用了不少脑筋,做了很多工作,很有实效。
首先,有意无意给学生灌输读好书、读书好的意识理念,并且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兴趣。我经常用生活中的真实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很有说服力。像现代大学者胡适,学贯中西,被举为现代孔子,读国学经典长大的,一生博览群书;朱自清、老舍、曹禺等大文学家也是读国学长大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得益于爱读书的好习惯。
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个人特长,“因课制宜”,来调起学生读经典名著的胃口。例如我校陈永红老师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做得很好。看下面她的教学案例:在一堂课上她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我悄悄的为你打开一扇窗,隔着一堵墙的距离向里望,里面绿草如茵,姹紫嫣红,蜂飞蝶舞,那是一个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怎样才能润物细无声呢?大家喜欢做猜谜语的游戏,那我们来个人物竞猜吧:
少室山头琴未冷,风陵渡口似闻声。
人间自有情难老,不信娇女白发生。
慧骨灵心济国危,衣衫似雪雪如肌。
襄阳城破家亡日,重寄桃花第一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趋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
当学生绞尽脑汁总算有人能猜出来的时候,陈老师便拿起表扬的武器,夸他腹有诗书,夸他学识渊博,夸他见闻广泛,直夸得别人自惭形秽,眼巴巴的看着他流口水,恨不得一日读尽千卷书。还有一次写秋天的作文,她说有一首诗虽然不长,但写尽了秋天深入骨髓的悲凉,然后屏显: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样就又捎着提了下红楼,她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们语文课上要想出尽风头,必须读书读书再读书。当然不同的时段要侧重于某一部来讲,不可贪多,更不能让学生觉出卖弄之嫌!
第二,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读“喜欢读的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我们校长本人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诗人学者,他特别推崇让学生多读书,学校在图书配置方面花钱很多,我们的图书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我们每周至少安排一节阅读课,学校阅览室给我们配置了很多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看到学生们在窗明几净的阅览室,很投入地读书,整个屋里静静地,清风携带着花香吹来,那种感觉特好!光一节阅读课显然不够。于是我们老师又借了阅览室的杂志,再加上老师自己积攒的杂志,发到学生手中,每人一本,看完再互相换着看。一个月班级之间再交换看。保证了学生在课余空闲时间随时有书看。这种做法我们一直持续到中考前夕。另外,班级安排有专门的学生去图书室为同学们借阅中外名著图书,两周一次。书录由老师学生商议定下来,原则是内容由趣味到厚重,由浅到深。名著阅读平时一个月阅读,至少一本,假期集中阅读,至少三本,按课标规定提供书目让学生读。
第三,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方法鼓励督促学生读书,调动其读书积极性。
我们让学生读书并且要求做读书笔记,内容自由,可以做摘抄好词佳句,或内容摘要,或谈读后感想等等,老师们每周批阅一次。每学期我们举行一两次优秀读书笔记展,择优发奖,并让学生们参观学习优秀笔记。事后,学生的读书笔记明显认真多了。
每学期开头,我们针对假期的读书作业,都要举行“书香进假日,名著伴我行”读书征文活动。选出优秀的读书征文,刊登在校报上,并且周一全校升旗会上发奖表彰。为的是渲染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第四,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学校先后编了两次校本教材,2001年编了《论语读本》《德育读本》《中华古诗词精选》;2009年又推出第二套校本教材“五百工程”,有《论语百则》《名诗百首》《名联百幅》《名言百句》《名曲百首》,并且在初一、初二校本课上进行学习。而我们刚毕业的这届学生,这三年也扎扎实实的诵读国学。七年级上学期,诵读并理解《论语》,前半部分背诵150则;下学期诵读《论语》后半部分,背诵120则。寒暑期共读名著6本左右。八年级上学期学习校本教材《中华古诗词诵读篇目》60首古诗和《孙子兵法》。下学期诵读中华古诗词精选150首并学习《大学》《中庸》。寒暑期读名著7本左右。九年级背诵新课标规定的初中阶段必背古诗文,复习背诵好几遍,很扎实。
作为文化主要传承者的语文老师,又怎样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培养读书的习惯呢?我和同事们这几年开展《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验,在引导学生读经典方面用了不少脑筋,做了很多工作,很有实效。
首先,有意无意给学生灌输读好书、读书好的意识理念,并且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兴趣。我经常用生活中的真实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很有说服力。像现代大学者胡适,学贯中西,被举为现代孔子,读国学经典长大的,一生博览群书;朱自清、老舍、曹禺等大文学家也是读国学长大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得益于爱读书的好习惯。
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个人特长,“因课制宜”,来调起学生读经典名著的胃口。例如我校陈永红老师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做得很好。看下面她的教学案例:在一堂课上她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我悄悄的为你打开一扇窗,隔着一堵墙的距离向里望,里面绿草如茵,姹紫嫣红,蜂飞蝶舞,那是一个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怎样才能润物细无声呢?大家喜欢做猜谜语的游戏,那我们来个人物竞猜吧:
少室山头琴未冷,风陵渡口似闻声。
人间自有情难老,不信娇女白发生。
慧骨灵心济国危,衣衫似雪雪如肌。
襄阳城破家亡日,重寄桃花第一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趋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
当学生绞尽脑汁总算有人能猜出来的时候,陈老师便拿起表扬的武器,夸他腹有诗书,夸他学识渊博,夸他见闻广泛,直夸得别人自惭形秽,眼巴巴的看着他流口水,恨不得一日读尽千卷书。还有一次写秋天的作文,她说有一首诗虽然不长,但写尽了秋天深入骨髓的悲凉,然后屏显: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样就又捎着提了下红楼,她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们语文课上要想出尽风头,必须读书读书再读书。当然不同的时段要侧重于某一部来讲,不可贪多,更不能让学生觉出卖弄之嫌!
第二,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读“喜欢读的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我们校长本人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诗人学者,他特别推崇让学生多读书,学校在图书配置方面花钱很多,我们的图书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我们每周至少安排一节阅读课,学校阅览室给我们配置了很多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看到学生们在窗明几净的阅览室,很投入地读书,整个屋里静静地,清风携带着花香吹来,那种感觉特好!光一节阅读课显然不够。于是我们老师又借了阅览室的杂志,再加上老师自己积攒的杂志,发到学生手中,每人一本,看完再互相换着看。一个月班级之间再交换看。保证了学生在课余空闲时间随时有书看。这种做法我们一直持续到中考前夕。另外,班级安排有专门的学生去图书室为同学们借阅中外名著图书,两周一次。书录由老师学生商议定下来,原则是内容由趣味到厚重,由浅到深。名著阅读平时一个月阅读,至少一本,假期集中阅读,至少三本,按课标规定提供书目让学生读。
第三,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方法鼓励督促学生读书,调动其读书积极性。
我们让学生读书并且要求做读书笔记,内容自由,可以做摘抄好词佳句,或内容摘要,或谈读后感想等等,老师们每周批阅一次。每学期我们举行一两次优秀读书笔记展,择优发奖,并让学生们参观学习优秀笔记。事后,学生的读书笔记明显认真多了。
每学期开头,我们针对假期的读书作业,都要举行“书香进假日,名著伴我行”读书征文活动。选出优秀的读书征文,刊登在校报上,并且周一全校升旗会上发奖表彰。为的是渲染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第四,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学校先后编了两次校本教材,2001年编了《论语读本》《德育读本》《中华古诗词精选》;2009年又推出第二套校本教材“五百工程”,有《论语百则》《名诗百首》《名联百幅》《名言百句》《名曲百首》,并且在初一、初二校本课上进行学习。而我们刚毕业的这届学生,这三年也扎扎实实的诵读国学。七年级上学期,诵读并理解《论语》,前半部分背诵150则;下学期诵读《论语》后半部分,背诵120则。寒暑期共读名著6本左右。八年级上学期学习校本教材《中华古诗词诵读篇目》60首古诗和《孙子兵法》。下学期诵读中华古诗词精选150首并学习《大学》《中庸》。寒暑期读名著7本左右。九年级背诵新课标规定的初中阶段必背古诗文,复习背诵好几遍,很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