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时尚全球化发展,中国服装产业的不断升级,驱使着国内高校服装人才培养顺应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响应与持续调整,文章阐述了服装立体造型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托参与校级项目式教学改革经验,提出了该课程内部知识结构的拓展思路,以及与课程组之间的联结方法,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服装立体造型,空间拓展,项目式
一、课程现状与重新定位
随着近年来教育部对新时代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国内各服装高校将人才培养方案有了大的变动,实验性课程学时缩减或是进行了重新整合,这种传统的实操性课程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转型后的企业人才需求。在这个背景下,服装立体造型课程迫切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即从强调实操的实验性课程,向强调创意思维与应用型的转型。
为推动新形势下教学方法与教学数段的革新,我校自2018年起鼓励项目式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所谓项目式教学,指的是通过全真模拟行业命题,以问题为导向,将课程内部知识点、课程与课程之间进行系统的联结,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协作,强调实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知识点的转化与应用能力。服装立体造型课程连续三年参与我校项目式教学改革课题,与《服装设计》、《服装面料设计》等课程合作,以逐步打通课程平台,将同一年级同一学期课程知识点进行逐步迭代与整合。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单纯的做加法,而要考虑多方面要素。从服装立体造型课程的角度来看,作为课程组的一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有不同的实施目标与检验标准。将服装立体造型课程中的“空间拓展”理念运用到整合过程中,能够快速打通课程属性的壁垒,在有限的学时中,并将理论知识点与实践技能知识点,分解融合到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
三年实践成果表明学生的实践效果显著提高,专业知识点的串联性更强,行业反馈好评,师生均从中受益匪浅。
二、课程内部知识结构的空间拓展
传统的知识结构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服装立体造型课程重新定位后,将空间拓展思维构建作为一条关键线索,将传统的知识结构进行串联。
所谓的空间拓展,是一种思维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物体属性的概括。我们常常依据立体构成原理,把物体拆解成点、线、面、体的组合。“人体”可以看做是各种几何曲面的转折而形成的封闭空间,“服装”称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可以视为将不同的布片围合而成的立体空间。它依托人体而成体,然而这个空间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人体的动态,产生面料的牵拉,形成动态的空间;它也会随着材料与服装风格,产生变化。这些导致服装空间发生变化的因素,称之为服装立体造型要素。因此,传统知识结构中单一的款式或技法,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更多的维度去进行知识结构的整合。
2.1 项目前期
在项目前期,空间拓展思维旨在构建学生对人体曲面的认知,我们称之为原型。借助人台,构建一个立体与平面完全一致的原型,课程中我们称之为紧身衣原型或皮肤型原型,它主要以人台悬挂的效果,和平面展开的纸样形式,建立学生对二维、三维的空间转换意识。在这个模型建立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的实践知识包括:标记线、人台测量与补正、布纹处理、基础针法、熨烫等,需要灌输的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放松量计算等。从而找出二维、三维转换模型中的点、线、面对应关系。为项目的实施推进做好准备。
2.2 项目中期
项目实施中期,空间拓展思维主要体现在局部造型训练中。在本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过三种训练方法,来激活学生的创意思维。第一种是使用几何形状布片进行限定时间内的创意立裁快题训练,具体实施方法是,借助三维的人台,二维几何布片,限定时间内获取更多数量的半立体造型。学生在这种条件约束的实践中,往往能激活更多的灵感,偶发性的产生新的造型灵感。第二种训练方法,是基于数学和物理的空间推演,例如设定一个平面或立体为初始形态,将其拓展为体,运用到人台造型中,获取造型灵感。第三种训练方法适用于有服装结构知识基础和工艺制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是在第二种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衣片原型作为变量,再用于人台获取造型灵感。
2.3项目后期
经历了空间思维的导入和强化训练,学生通过大量的造型训练,积累了大量属于自己的造型灵感库存。在同步开设的《服装设计》《服装面料设计》课程中获取大量的风格信息与面料肌理的刺激,便于学生更好的围绕设计项目主题,进行背景调研、方案的规划与小组分工。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丰富进入到项目后期,实施的目标更加具象,主要的理论知识包括:如何将平面的二维款式图,转化成立体的形态构想,如何将半立体面料实验与款式进行结合。实践知识有机的融入在学生解决设计问题的过程之中,教师将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某个具体款式和手法的运用,而是调动更多的思维工具,尝试同一种立体型,不同的实施手法,强调过程的探索,而非单一的还原度。
三、项目式课程组之间的空间拓展
传统的培养方案中,服装立体造型课程是独立存在于强化技艺类的实验课程,将空间拓展思维引入后,该课程不仅可以进行内部章节间的知识串联,更能将基于点、线、面、体的空间思维,与服装专业相关的课程章节进行链接。
空间拓展思维,将从前的以教材为中心,一例一示范的模式,转化为以课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合作商讨解决方案。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对课堂把控能力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通过项目式课程组的形式,教师摆脱了个人专业和审美的局限,变成了多人合作、强强联手,充当项目中智囊团的角色,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結语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空间拓展理念的融合至关重要,不仅将内部章节间的知识串联,更能将基于点、线、面、体的空间思维,与服装专业相关的课程章节进行衔接。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不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分别成组,面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更系统的进行协作,全真模拟了服装企业实战,提升了创新性应用型服装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喻英,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女装设计课程改革【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
此论文来源于江汉大学教研项目《STYLE SHOW 服装设计课程群》
作者简介:李霁(1985年8月)女,汉族,湖北应城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化服装设计、服装立体造型。
关键词:服装立体造型,空间拓展,项目式
一、课程现状与重新定位
随着近年来教育部对新时代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国内各服装高校将人才培养方案有了大的变动,实验性课程学时缩减或是进行了重新整合,这种传统的实操性课程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转型后的企业人才需求。在这个背景下,服装立体造型课程迫切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即从强调实操的实验性课程,向强调创意思维与应用型的转型。
为推动新形势下教学方法与教学数段的革新,我校自2018年起鼓励项目式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所谓项目式教学,指的是通过全真模拟行业命题,以问题为导向,将课程内部知识点、课程与课程之间进行系统的联结,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协作,强调实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知识点的转化与应用能力。服装立体造型课程连续三年参与我校项目式教学改革课题,与《服装设计》、《服装面料设计》等课程合作,以逐步打通课程平台,将同一年级同一学期课程知识点进行逐步迭代与整合。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单纯的做加法,而要考虑多方面要素。从服装立体造型课程的角度来看,作为课程组的一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有不同的实施目标与检验标准。将服装立体造型课程中的“空间拓展”理念运用到整合过程中,能够快速打通课程属性的壁垒,在有限的学时中,并将理论知识点与实践技能知识点,分解融合到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
三年实践成果表明学生的实践效果显著提高,专业知识点的串联性更强,行业反馈好评,师生均从中受益匪浅。
二、课程内部知识结构的空间拓展
传统的知识结构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服装立体造型课程重新定位后,将空间拓展思维构建作为一条关键线索,将传统的知识结构进行串联。
所谓的空间拓展,是一种思维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物体属性的概括。我们常常依据立体构成原理,把物体拆解成点、线、面、体的组合。“人体”可以看做是各种几何曲面的转折而形成的封闭空间,“服装”称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可以视为将不同的布片围合而成的立体空间。它依托人体而成体,然而这个空间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人体的动态,产生面料的牵拉,形成动态的空间;它也会随着材料与服装风格,产生变化。这些导致服装空间发生变化的因素,称之为服装立体造型要素。因此,传统知识结构中单一的款式或技法,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更多的维度去进行知识结构的整合。
2.1 项目前期
在项目前期,空间拓展思维旨在构建学生对人体曲面的认知,我们称之为原型。借助人台,构建一个立体与平面完全一致的原型,课程中我们称之为紧身衣原型或皮肤型原型,它主要以人台悬挂的效果,和平面展开的纸样形式,建立学生对二维、三维的空间转换意识。在这个模型建立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的实践知识包括:标记线、人台测量与补正、布纹处理、基础针法、熨烫等,需要灌输的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放松量计算等。从而找出二维、三维转换模型中的点、线、面对应关系。为项目的实施推进做好准备。
2.2 项目中期
项目实施中期,空间拓展思维主要体现在局部造型训练中。在本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过三种训练方法,来激活学生的创意思维。第一种是使用几何形状布片进行限定时间内的创意立裁快题训练,具体实施方法是,借助三维的人台,二维几何布片,限定时间内获取更多数量的半立体造型。学生在这种条件约束的实践中,往往能激活更多的灵感,偶发性的产生新的造型灵感。第二种训练方法,是基于数学和物理的空间推演,例如设定一个平面或立体为初始形态,将其拓展为体,运用到人台造型中,获取造型灵感。第三种训练方法适用于有服装结构知识基础和工艺制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是在第二种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衣片原型作为变量,再用于人台获取造型灵感。
2.3项目后期
经历了空间思维的导入和强化训练,学生通过大量的造型训练,积累了大量属于自己的造型灵感库存。在同步开设的《服装设计》《服装面料设计》课程中获取大量的风格信息与面料肌理的刺激,便于学生更好的围绕设计项目主题,进行背景调研、方案的规划与小组分工。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丰富进入到项目后期,实施的目标更加具象,主要的理论知识包括:如何将平面的二维款式图,转化成立体的形态构想,如何将半立体面料实验与款式进行结合。实践知识有机的融入在学生解决设计问题的过程之中,教师将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某个具体款式和手法的运用,而是调动更多的思维工具,尝试同一种立体型,不同的实施手法,强调过程的探索,而非单一的还原度。
三、项目式课程组之间的空间拓展
传统的培养方案中,服装立体造型课程是独立存在于强化技艺类的实验课程,将空间拓展思维引入后,该课程不仅可以进行内部章节间的知识串联,更能将基于点、线、面、体的空间思维,与服装专业相关的课程章节进行链接。
空间拓展思维,将从前的以教材为中心,一例一示范的模式,转化为以课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合作商讨解决方案。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对课堂把控能力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通过项目式课程组的形式,教师摆脱了个人专业和审美的局限,变成了多人合作、强强联手,充当项目中智囊团的角色,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結语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空间拓展理念的融合至关重要,不仅将内部章节间的知识串联,更能将基于点、线、面、体的空间思维,与服装专业相关的课程章节进行衔接。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不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分别成组,面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更系统的进行协作,全真模拟了服装企业实战,提升了创新性应用型服装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喻英,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女装设计课程改革【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
此论文来源于江汉大学教研项目《STYLE SHOW 服装设计课程群》
作者简介:李霁(1985年8月)女,汉族,湖北应城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化服装设计、服装立体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