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为促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挫折耐受力,塑造健康人格,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心理健康问题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塑造健康人格 培养挫折耐受力
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1.1 学习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1.1 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1.1.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1.1.3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1.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小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中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的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和激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同学,不能以表扬、鼓励代替批评、指责,学生则会失望,就会缺乏成就感。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不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1.2.2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小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的情况。
1.2.3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友好的家庭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1.3 青春期心理问题
1.3.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1.3.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小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或秘密想对别人倾吐,但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1.3.3 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中高年级和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1.3.4 挫折适应问题
中小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小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所谓消极反应是指人在遭遇挫折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所做出的有悖于正常行为的反应,是对挫折的一种退缩、逃避、屈服。这种反应如不及时纠正,并在心理和行为上固定下来,便会形成对挫折的不良反应,较大时期内影响着心理行为的正常发展。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2.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2.1 对中小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2 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小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小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2.3 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学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小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入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彰显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小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势。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2.4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4.1 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老师和家长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首先要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的错误思想。我们虽然常常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却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如果考试成绩好,不但有父母给予的各种物质上的奖励,还有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青睐。一旦考试成绩不好,不但要挨父母的训斥,还要接受教师毫不留情的批评。这就无形之中让孩子意识到,只有成功才能受到别人的认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不可救药。对于失败的过度恐惧,常常导致考试焦虑,甚至考试恐惧。不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如此,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同样深受其苦。
2.4.2 培养情绪调控能力。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之间发生人际关系的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好冲动的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教会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学生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2.4.3 学会人际交往。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学生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中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着手也是发展中小学生品德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首先,要制订具体细致的行为规范。由于中小学生对道德规范认识有限,对于许多事情还不能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因此必须依靠具体的行为规范来加以引导。有许多中小学生之所以犯错误,并不是他们故意去犯错误,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因此,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只是用大道理来批评教育孩子,而是要告诉他们究竟错在哪里,这样才不至于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其次,在行为规范执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要做到公正。中小学生由于自制力差,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违反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有急躁情绪,经过几次耐心示范,他们就会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对行为规范的执行不但要严格,而且还要做到公平。有的教师因为是成绩好的学生违反了行为规范就手下留情、网开一面。这样做固然是给个别同学留足了面子,但却降低了教师在大部分学生中的威信,不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再次,要树立榜样。树立榜样也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树立榜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向好榜样学习,而不是在学生面前建立一座高不可攀的道德高峰。因此,树立榜样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寻找那些高、大、全的人物,要在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人群中树立榜样,这样学生更能找到学习的切入点。
为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挫折耐受力,塑造健康人格,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心理健康问题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塑造健康人格 培养挫折耐受力
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1.1 学习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1.1 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1.1.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1.1.3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1.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小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中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的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和激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同学,不能以表扬、鼓励代替批评、指责,学生则会失望,就会缺乏成就感。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不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1.2.2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小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的情况。
1.2.3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友好的家庭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1.3 青春期心理问题
1.3.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1.3.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小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或秘密想对别人倾吐,但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1.3.3 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中高年级和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1.3.4 挫折适应问题
中小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小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所谓消极反应是指人在遭遇挫折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所做出的有悖于正常行为的反应,是对挫折的一种退缩、逃避、屈服。这种反应如不及时纠正,并在心理和行为上固定下来,便会形成对挫折的不良反应,较大时期内影响着心理行为的正常发展。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2.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2.1 对中小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2 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小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小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2.3 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学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小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入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彰显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小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势。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2.4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4.1 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老师和家长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首先要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的错误思想。我们虽然常常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却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如果考试成绩好,不但有父母给予的各种物质上的奖励,还有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青睐。一旦考试成绩不好,不但要挨父母的训斥,还要接受教师毫不留情的批评。这就无形之中让孩子意识到,只有成功才能受到别人的认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不可救药。对于失败的过度恐惧,常常导致考试焦虑,甚至考试恐惧。不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如此,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同样深受其苦。
2.4.2 培养情绪调控能力。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之间发生人际关系的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好冲动的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教会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学生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2.4.3 学会人际交往。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学生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中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着手也是发展中小学生品德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首先,要制订具体细致的行为规范。由于中小学生对道德规范认识有限,对于许多事情还不能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因此必须依靠具体的行为规范来加以引导。有许多中小学生之所以犯错误,并不是他们故意去犯错误,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因此,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只是用大道理来批评教育孩子,而是要告诉他们究竟错在哪里,这样才不至于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其次,在行为规范执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要做到公正。中小学生由于自制力差,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违反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有急躁情绪,经过几次耐心示范,他们就会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对行为规范的执行不但要严格,而且还要做到公平。有的教师因为是成绩好的学生违反了行为规范就手下留情、网开一面。这样做固然是给个别同学留足了面子,但却降低了教师在大部分学生中的威信,不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再次,要树立榜样。树立榜样也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树立榜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向好榜样学习,而不是在学生面前建立一座高不可攀的道德高峰。因此,树立榜样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寻找那些高、大、全的人物,要在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人群中树立榜样,这样学生更能找到学习的切入点。
为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挫折耐受力,塑造健康人格,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