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环境和时代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审美倾向,笔者关于美的几点特性做简要阐述,并对当下时代产生的部分审美进行拙见分析。
关键词:美学;相对性;时代性;容貌;审美
一、美是什么?
美是自由的。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己、欣赏一切你认为美的事物或情感,
摆脱外界的定义束缚和已有的所谓的规则和偏见,真正的站在自己的立场发现美,欣赏美,而并非人云亦云地选择随波逐流。
美具有以下特性:1.客觀性(唯物);2.主观性(唯心);3.社会性;4.时代性(时间);5.地域性(空间);6.文化性(历史积淀、赋予精神期待);7 阶段性(人、物)等等。
二、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社会)
客观存在与主观判断并存。美在审美关系中才能存在,即离不开审美主体,也依赖于审美客体。首先,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学科,即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之一。主观性体现在,满足人的视觉享受、精神追求;每个人的兴趣偏好、文化底蕴、知识积累、生活及社交圈层的差异,导致的审美差异以及对美的不同追求,因人而异,美得多元化。其次,客观性体现在,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具有规律性和秩序性。美是客观地存在于事物之中,通过事物的自然、物质属性等表现形式进而表现出来,例如通过它的质地、性能、形状、声音、色彩、语言等。因此,美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三、美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美是相对的。由于不同时代、地域、个体差异;社会性的积淀,不同时代的背景下产生不同的审美倾向;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的差异;
消费引导,审美倾向的精神浸润;政治、地域、气候、文化、名人效应等等因素皆导致了审美的差异性,即相对性而非绝对性。下面我举例说明。
例一:唐宋时期素有“缠足”的习惯和现象,此事放到当今社会,必定受到反对和痛恶,但当时人们之所以忍受种种痛楚仍对此趋之若鹜,我认为原因如下。首先,我认为是来自统治者意志对平民百姓的影响,众所周知,南唐后主李煜对小脚近乎病态的迷恋,致使民间风气的不良导向;其次,来自文人的欣赏和赞美,时常有“三寸金莲”等褒义词句传颂,来自高知的称赞更是使得民众群蚁附膻得所谓追随;再者,女性为了讨取男性的欢心,宁愿丧失部分身体自由而交换得来衣食无忧的男性庇护,在当时人们看来这无疑是笔划算的买卖,因此也不乏女性争相效仿。即便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待是畸形审美,但这就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有的对美的追求。
例二:当今时代下亚洲主流审美之一白瘦幼审美。心理学有相关研究证实,人类天生怀有对婴儿式的保护欲、以及对“幼态延续”的喜爱,也是著名的“娃娃脸偏见”。我认为,个人偏好没有问题,但整个社会群体无法容忍多元化的审美,就是被单一审美操盘的社会,其中不乏出现审美鄙视链、对女性的物化、被迫迎合大众审美而产生的身材焦虑和容貌焦虑等问题。如果某人一旦不符合所谓统一的标准,周围的人不仅会进行道德绑架、精神侮辱,甚至还会有人身攻击以及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现实的打压。而时代的发展使我们接纳了更多元的文化和科技设备等等,但为什么不能在容貌方面更包容和接纳呢,尊重和欣赏自己、他人的容貌多样性,尽管实现审美自由十分困难,但学会闭嘴也许是尊重他人对美的追求的一点点帮助。
例三:男性女性化趋势的社会现象。我认为原因如下,一方面是对美的包容度增强,更多曾经没有勇气忠于内心喜好的人尝试与自己和解,比如性别认知障碍者;另一方面是时代背景的映射:安定的时代氛围下女性倾向于软萌无攻击性的奶狗人设;其次是市场需求与影视传媒的引导比如女装大佬的引领跟风等,这类似于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对“缠足”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便我前文所提到的“审美自由”也难以做到绝对的自由,因为无可避免的受到外界媒体、新兴社交平台、娱乐APP等推崇的审美引导。看似是忠于内心的自由审美选择,但实际上我们的审美偏好已经潜移默化的被影响,所以审美自由也并非是绝对的自由。
四、未来技术的发展对设计美的影响?
未来技术的发展对于设计美的影响无可厚非是多角度的,其中包括对工艺、技术、材料、智能科技等的影响。而本文着重阐述“人的审美”,在此简要提出笔者相关想法,科技时代下生活效率和每时每刻接收到的信息内容都已经今非昔比,时代的进步下自然会淘汰一批无法与时俱进的人,但相应的哪怕是再排斥科技时代的人不免也受到影响,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奔波于各大互联网平台甚至无暇顾及现实生活的人或物,部分致使于大多数人更倾向于简洁有序的设计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世界时刻处于紧绷运转的疲劳。由笔者目之所及,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会加剧繁杂的互联网信息的摄入和更加的马不停蹄的生活节奏等问题,因此推算在大趋势下设计美感将更加崇尚简洁和一目了然的外观和操作方式,毕竟产品是为人而服务,一定要考虑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人的生活状态,设计中张弛有度、繁简得当。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异化了的美--也评身体美学.散文百家,2021,(03)
[2]徐淼.美是如何产生的.中国文艺家.2021(01)
作者简介:杜玉欣(1997-),女,满族,辽宁锦州人,硕士,单位:吉林大学,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关键词:美学;相对性;时代性;容貌;审美
一、美是什么?
美是自由的。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己、欣赏一切你认为美的事物或情感,
摆脱外界的定义束缚和已有的所谓的规则和偏见,真正的站在自己的立场发现美,欣赏美,而并非人云亦云地选择随波逐流。
美具有以下特性:1.客觀性(唯物);2.主观性(唯心);3.社会性;4.时代性(时间);5.地域性(空间);6.文化性(历史积淀、赋予精神期待);7 阶段性(人、物)等等。
二、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社会)
客观存在与主观判断并存。美在审美关系中才能存在,即离不开审美主体,也依赖于审美客体。首先,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学科,即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之一。主观性体现在,满足人的视觉享受、精神追求;每个人的兴趣偏好、文化底蕴、知识积累、生活及社交圈层的差异,导致的审美差异以及对美的不同追求,因人而异,美得多元化。其次,客观性体现在,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具有规律性和秩序性。美是客观地存在于事物之中,通过事物的自然、物质属性等表现形式进而表现出来,例如通过它的质地、性能、形状、声音、色彩、语言等。因此,美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三、美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美是相对的。由于不同时代、地域、个体差异;社会性的积淀,不同时代的背景下产生不同的审美倾向;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的差异;
消费引导,审美倾向的精神浸润;政治、地域、气候、文化、名人效应等等因素皆导致了审美的差异性,即相对性而非绝对性。下面我举例说明。
例一:唐宋时期素有“缠足”的习惯和现象,此事放到当今社会,必定受到反对和痛恶,但当时人们之所以忍受种种痛楚仍对此趋之若鹜,我认为原因如下。首先,我认为是来自统治者意志对平民百姓的影响,众所周知,南唐后主李煜对小脚近乎病态的迷恋,致使民间风气的不良导向;其次,来自文人的欣赏和赞美,时常有“三寸金莲”等褒义词句传颂,来自高知的称赞更是使得民众群蚁附膻得所谓追随;再者,女性为了讨取男性的欢心,宁愿丧失部分身体自由而交换得来衣食无忧的男性庇护,在当时人们看来这无疑是笔划算的买卖,因此也不乏女性争相效仿。即便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待是畸形审美,但这就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有的对美的追求。
例二:当今时代下亚洲主流审美之一白瘦幼审美。心理学有相关研究证实,人类天生怀有对婴儿式的保护欲、以及对“幼态延续”的喜爱,也是著名的“娃娃脸偏见”。我认为,个人偏好没有问题,但整个社会群体无法容忍多元化的审美,就是被单一审美操盘的社会,其中不乏出现审美鄙视链、对女性的物化、被迫迎合大众审美而产生的身材焦虑和容貌焦虑等问题。如果某人一旦不符合所谓统一的标准,周围的人不仅会进行道德绑架、精神侮辱,甚至还会有人身攻击以及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现实的打压。而时代的发展使我们接纳了更多元的文化和科技设备等等,但为什么不能在容貌方面更包容和接纳呢,尊重和欣赏自己、他人的容貌多样性,尽管实现审美自由十分困难,但学会闭嘴也许是尊重他人对美的追求的一点点帮助。
例三:男性女性化趋势的社会现象。我认为原因如下,一方面是对美的包容度增强,更多曾经没有勇气忠于内心喜好的人尝试与自己和解,比如性别认知障碍者;另一方面是时代背景的映射:安定的时代氛围下女性倾向于软萌无攻击性的奶狗人设;其次是市场需求与影视传媒的引导比如女装大佬的引领跟风等,这类似于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对“缠足”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便我前文所提到的“审美自由”也难以做到绝对的自由,因为无可避免的受到外界媒体、新兴社交平台、娱乐APP等推崇的审美引导。看似是忠于内心的自由审美选择,但实际上我们的审美偏好已经潜移默化的被影响,所以审美自由也并非是绝对的自由。
四、未来技术的发展对设计美的影响?
未来技术的发展对于设计美的影响无可厚非是多角度的,其中包括对工艺、技术、材料、智能科技等的影响。而本文着重阐述“人的审美”,在此简要提出笔者相关想法,科技时代下生活效率和每时每刻接收到的信息内容都已经今非昔比,时代的进步下自然会淘汰一批无法与时俱进的人,但相应的哪怕是再排斥科技时代的人不免也受到影响,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奔波于各大互联网平台甚至无暇顾及现实生活的人或物,部分致使于大多数人更倾向于简洁有序的设计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世界时刻处于紧绷运转的疲劳。由笔者目之所及,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会加剧繁杂的互联网信息的摄入和更加的马不停蹄的生活节奏等问题,因此推算在大趋势下设计美感将更加崇尚简洁和一目了然的外观和操作方式,毕竟产品是为人而服务,一定要考虑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人的生活状态,设计中张弛有度、繁简得当。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异化了的美--也评身体美学.散文百家,2021,(03)
[2]徐淼.美是如何产生的.中国文艺家.2021(01)
作者简介:杜玉欣(1997-),女,满族,辽宁锦州人,硕士,单位:吉林大学,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