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以其独特的叙事体例、对中国文学史的重新解读的新视野以及文史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外读者皆有很大的启发,本文就《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异于传统中国文学史之处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其中对女性文学有较大的关注。通过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研读,对中国文学史上一直不被重视的版图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填补传统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
关键字:女性作家;男性作家;多角度的叙事策略等
一、文学中的作者
1.文坛上的女性作家有赖于男性作家的帮助
基础编中对于作者的关注体现在“文学中的女性”这一章中。表面看似此章是对文学中的女性的解读与论述,实际上则是对于男性和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相得益彰的互动与合作来发声。男性在“文学中的女性”这一主题中占有关键地位,大多数女性角色由男性作家书写,并且古代女性作家能够立足文坛也依赖于男性的帮助。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这一章是抛开了男性,只是文学中女性的单独阐释。正是因为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直接或是间接的交流,才使中国文学散发出持久而动人的魅力与活力。
纵览女性作家的生平,男性的介入对于女性作家的脱颖而出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以及女性作家敢于尝试其之前从未涉足的文体如小说、散曲和戏剧等领域,也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一种萌芽。班昭是著有《汉书》的作者班固的妹妹,蔡琰是汉代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南北朝的鲍令晖(其胞兄是“元嘉三大家”鲍照)、出身于刘氏家族,其两任丈夫都任朝廷高官的刘令娴和著名诗人、史学家沈约的孙女沈满愿,这些女性作家皆在文学界有直系或者旁系的家族关系,而上官婉儿、薛涛、鱼玄机、花蕊夫人和之后的李清都是照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得以在文坛上留下足迹。后期的女性作家如诗文曲词都有建树的才子杨慎之妻黄娥、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嫁与才华出众的清代诗人陈裴之的汪端等,这些女性也都是凭借着家族力量在文坛上闪烁着灿烂的才学锋芒。虽不可否认这些女性作家非凡的才华和过人的学识,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家族父辈或是夫君来支持其文学创作,恐怕也很难在后世名垂千古,留香于青史。
2.中外文学中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小说为例)
白安妮执笔的这一章,她着重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当中的女性角色,以及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小说为例,从《水浒传》中对于违反男性规则的女性描写充满了血腥和残暴,甚至遭到兽性的折磨和侮辱;到《镜花缘》中利用性别倒置的手段来让读者渐渐意识到或是觉悟到女性的社会地位;到《儒林外史》中的风度翩翩的才子杜少卿与其妻携手同游清凉山,仿佛旁若无人,路人惊叹得目瞪口呆也丝毫不在意这些目光和非议,除此之外,还有对常州才女沈琼枝的描写,这个奇女子的经历无一不闪耀着女性个性解放的光辉色彩,吴敬梓塑造沈琼枝时甚至把她当做一个男性,也是在间接为女性而发声;到《红楼梦》更是明显,女性角色和篇幅比例大大超过男性,对女性的刻画也多是正面的描写,尤其对王熙凤形象的塑造则体现了性别问题最强有力的呈现。由此可见,在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角色是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的,随着女性作家的意识觉醒,男性作家也渐渐认识到了女性的重要性和性别平等性。
外国文学中女性形象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自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开始,莎翁笔下就诞生了众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如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以及喜剧《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等,这些女性坚强、勇敢,不屈服于命运,在她们身上有许多闪耀着灿烂光芒的人格和品质。
上述作品并不全面,未能完全概括出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但至少在上述作品中女性大都扮演了爱情的附属品或是腐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的角色,她们内心的意识没有真正地书写出来。
二、多角度的叙述策略
1.注重时代背景以及前后世作家创作之间的联系
我们会发现,在高德耀所执笔的“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的诗歌”一章中最为显著。他在编写中以“汉代”“建安时期”“正始时期”“太康时期”“东晋和宋的诗歌”和“齐梁时期”为分期来撰写,各个小节在时间上紧密相连,以史的线索带出来每个时代的作家,各个时代的作家并不是孤立于当时那个时代,而是与前后时代的作家都有关联。
其中以游仙诗而闻名的郭璞对于前人的借鉴和后人的影响方面都不可估量,早在战国时期《楚辞》中就有大量游仙诗的痕迹,建安时期曹植也写过数篇游仙诗,正始时期的阮籍、嵇康也写过游仙诗,到了太康时期的郭璞已成为了游仙诗的集大成者,影响至后世魏晋时期的孙绰和许询,这其中体现了一脉相承的游仙诗诗歌发展过程。
2.注重作者生平对其创作的影响
在柯慕白所执笔的“唐诗”一章中最为明显。比如对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介绍,作者按照对比的方法来分别介绍这两位最熠熠闪光的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很早就闻名于天下,对以往文学传统的把握加上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形成了李白最独一无二的诗歌表现特征:潇洒自然、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相比较盛唐的李白而言,杜甫就有些生不逢时,早年仕途不顺,后又遭安史之乱,国破家亡,衣不蔽体,满目疮痍的杜甫晚年只在朋友的救济中过日子,因而呈现在杜甫的诗歌中就是各种悲惨不已的社会现状,人间一片苍凉破败,只有在杜甫的笔下才能呈现出“三吏三别”这样脍炙人口的史诗性作品。杜甫凭借着才学和仁爱之心写出了很多令人叹服不已的作品,他本人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直影响着后世许多诗人。
3.叙述时将中国的诗人、作家和外国的进行比对
编者在叙述时会不由自主地将中国的诗人、作家和外国的进行比对,这种比较不是说将二者的异同系统地比较出来,而仅仅是一句话带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编者要介绍的中国诗人、作家,更要对其所谈及的的外国的名人要有所了解,在柯慕白执笔的“唐诗”这一章比较明显。比如说李白的诗最具音乐性,是“文学中的莫扎特”,其语言天赋使他成为“唐代的拜伦”;说杜甫“其内省沉郁接近于霍普金斯晚年的十四行诗”;谈及韩愈,又将其和斯威夫特相提并论;介绍到李贺,说他是“中国的马拉美”;说到辛弃疾引用前人诗句时提及英语词作的早期实践者赫里克。
这样叙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是美国汉学家,其思维方式主宰着作者的写作策略,使其在书写中会不由自主将潜移默化的知识架构呈现出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高度去研读,才能真正领略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关键字:女性作家;男性作家;多角度的叙事策略等
一、文学中的作者
1.文坛上的女性作家有赖于男性作家的帮助
基础编中对于作者的关注体现在“文学中的女性”这一章中。表面看似此章是对文学中的女性的解读与论述,实际上则是对于男性和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相得益彰的互动与合作来发声。男性在“文学中的女性”这一主题中占有关键地位,大多数女性角色由男性作家书写,并且古代女性作家能够立足文坛也依赖于男性的帮助。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这一章是抛开了男性,只是文学中女性的单独阐释。正是因为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直接或是间接的交流,才使中国文学散发出持久而动人的魅力与活力。
纵览女性作家的生平,男性的介入对于女性作家的脱颖而出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以及女性作家敢于尝试其之前从未涉足的文体如小说、散曲和戏剧等领域,也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一种萌芽。班昭是著有《汉书》的作者班固的妹妹,蔡琰是汉代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南北朝的鲍令晖(其胞兄是“元嘉三大家”鲍照)、出身于刘氏家族,其两任丈夫都任朝廷高官的刘令娴和著名诗人、史学家沈约的孙女沈满愿,这些女性作家皆在文学界有直系或者旁系的家族关系,而上官婉儿、薛涛、鱼玄机、花蕊夫人和之后的李清都是照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得以在文坛上留下足迹。后期的女性作家如诗文曲词都有建树的才子杨慎之妻黄娥、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嫁与才华出众的清代诗人陈裴之的汪端等,这些女性也都是凭借着家族力量在文坛上闪烁着灿烂的才学锋芒。虽不可否认这些女性作家非凡的才华和过人的学识,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家族父辈或是夫君来支持其文学创作,恐怕也很难在后世名垂千古,留香于青史。
2.中外文学中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小说为例)
白安妮执笔的这一章,她着重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当中的女性角色,以及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小说为例,从《水浒传》中对于违反男性规则的女性描写充满了血腥和残暴,甚至遭到兽性的折磨和侮辱;到《镜花缘》中利用性别倒置的手段来让读者渐渐意识到或是觉悟到女性的社会地位;到《儒林外史》中的风度翩翩的才子杜少卿与其妻携手同游清凉山,仿佛旁若无人,路人惊叹得目瞪口呆也丝毫不在意这些目光和非议,除此之外,还有对常州才女沈琼枝的描写,这个奇女子的经历无一不闪耀着女性个性解放的光辉色彩,吴敬梓塑造沈琼枝时甚至把她当做一个男性,也是在间接为女性而发声;到《红楼梦》更是明显,女性角色和篇幅比例大大超过男性,对女性的刻画也多是正面的描写,尤其对王熙凤形象的塑造则体现了性别问题最强有力的呈现。由此可见,在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角色是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的,随着女性作家的意识觉醒,男性作家也渐渐认识到了女性的重要性和性别平等性。
外国文学中女性形象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自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开始,莎翁笔下就诞生了众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如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以及喜剧《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等,这些女性坚强、勇敢,不屈服于命运,在她们身上有许多闪耀着灿烂光芒的人格和品质。
上述作品并不全面,未能完全概括出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但至少在上述作品中女性大都扮演了爱情的附属品或是腐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的角色,她们内心的意识没有真正地书写出来。
二、多角度的叙述策略
1.注重时代背景以及前后世作家创作之间的联系
我们会发现,在高德耀所执笔的“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的诗歌”一章中最为显著。他在编写中以“汉代”“建安时期”“正始时期”“太康时期”“东晋和宋的诗歌”和“齐梁时期”为分期来撰写,各个小节在时间上紧密相连,以史的线索带出来每个时代的作家,各个时代的作家并不是孤立于当时那个时代,而是与前后时代的作家都有关联。
其中以游仙诗而闻名的郭璞对于前人的借鉴和后人的影响方面都不可估量,早在战国时期《楚辞》中就有大量游仙诗的痕迹,建安时期曹植也写过数篇游仙诗,正始时期的阮籍、嵇康也写过游仙诗,到了太康时期的郭璞已成为了游仙诗的集大成者,影响至后世魏晋时期的孙绰和许询,这其中体现了一脉相承的游仙诗诗歌发展过程。
2.注重作者生平对其创作的影响
在柯慕白所执笔的“唐诗”一章中最为明显。比如对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介绍,作者按照对比的方法来分别介绍这两位最熠熠闪光的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很早就闻名于天下,对以往文学传统的把握加上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形成了李白最独一无二的诗歌表现特征:潇洒自然、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相比较盛唐的李白而言,杜甫就有些生不逢时,早年仕途不顺,后又遭安史之乱,国破家亡,衣不蔽体,满目疮痍的杜甫晚年只在朋友的救济中过日子,因而呈现在杜甫的诗歌中就是各种悲惨不已的社会现状,人间一片苍凉破败,只有在杜甫的笔下才能呈现出“三吏三别”这样脍炙人口的史诗性作品。杜甫凭借着才学和仁爱之心写出了很多令人叹服不已的作品,他本人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直影响着后世许多诗人。
3.叙述时将中国的诗人、作家和外国的进行比对
编者在叙述时会不由自主地将中国的诗人、作家和外国的进行比对,这种比较不是说将二者的异同系统地比较出来,而仅仅是一句话带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编者要介绍的中国诗人、作家,更要对其所谈及的的外国的名人要有所了解,在柯慕白执笔的“唐诗”这一章比较明显。比如说李白的诗最具音乐性,是“文学中的莫扎特”,其语言天赋使他成为“唐代的拜伦”;说杜甫“其内省沉郁接近于霍普金斯晚年的十四行诗”;谈及韩愈,又将其和斯威夫特相提并论;介绍到李贺,说他是“中国的马拉美”;说到辛弃疾引用前人诗句时提及英语词作的早期实践者赫里克。
这样叙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是美国汉学家,其思维方式主宰着作者的写作策略,使其在书写中会不由自主将潜移默化的知识架构呈现出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高度去研读,才能真正领略作者所表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