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中套层叙事结构的运用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u3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桃花扇》叙事结构的安排精妙严谨。《桃花扇》运用了套层叙事结构,分别是戏中看戏、戏中演戏、戏中引戏这三种套层叙事结构模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加强戏剧效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桃花扇》;套层结构;戏中戏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年间完稿。明朝灭亡之后,不少明朝的遗老不时聚会,抒发亡国之悲和人生愤慨。孔尚任之父孔贞播、其友贾凫西、族兄孔尚则、岳父秦光仪均在遗老之列。他们的品格、思想、行事作风等,无不对孔尚任产生了重要影响,《桃花扇》的诸多素材也多从他们那里获知。比如剧本中柳敬亭说《论语》即是从中贾凫西处得来。据孔尚任自己说,他早就有过把南朝遗事形诸笔墨的想法。“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出仕后,经过十余年的辗转奔波,返京多暇,“乃挑灯填词”。经过数十年的酝酿,历种种曲折,终创硕果。
  清代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已是众体兼备,文学集历代之大成,呈现出繁复、包容的特点。这一特征在戏剧创作中的重要体现,便是戏和戏之间有了圆融自然的联动,亦即“戏中戏”。在《桃花扇》中,孔尚任也灵活地运用了这一戏中有戏的套层叙事结构。根据“戏中戏”在《桃花扇》中的表现形式,本文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戏中看戏、戏中演戏和戏中有戏。
  一戏中看戏。《桃花扇》共四十四出,分上下二本。每本的首尾处均有一出为老赞礼的戏,他以副末身份登场。分别是:试一出《先声》,闰二十出《闲话》,加二十出《孤吟》,续四十出《余韵》。这样的设置为全剧形成了一个首尾相接的闭环式套层,从“入戏”到“出戏”,老赞礼夹在其中,既是剧中人物,又跳出了故事本身。在试一出中,老赞礼以副末身份登场,于太平园中观戏,所观之戏正是《桃花扇》本身。“它既是戏中人,又是戏外人”。[17]这样独特的安排,构成了《桃花扇》自引本戏的特色。
  二戏中演戏。《桃花扇》的主人公李香君的首次登场,便是在《传歌》一出中演唱《牡丹亭·惊梦》中的曲段。除这一处外,剧本中还有四处涉及了戏中人物表演其他戏剧的桥段,分别在第五出《访翠》、第二十五出《选优》和第三十一出《草檄》。剧中人物所演之戏多为前代戏文中的名篇佳作,如《琵琶记》《西厢记》《燕子笺》等曲目。此外,本文将非作者创作的民间“百戏”,如说书、唱赚等,也纳入范畴。如第一出《听稗》中,侯方域初访柳敬亭,柳敬亭说唱了一段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中的《太师挚适齐》。
  三戏中引戏。《桃花扇》多次引用了《鸣凤记》《春灯谜》等戏剧中的典故。第三出《哄丁》中,阮大铖参加文庙祭礼遭复社文人指摘,在唱词中辩驳道:“《春灯谜》谁不见,《十错认》无人辩。”其中,《十错认春灯谜记》乃阮大铖所著的传奇戏曲。第二十四出《骂筵》两次提及戏曲《鸣凤记》,第一次是李香君唱:“丑腔恶态,演出真鸣凤”;第二次是马士英提到:“你看前辈分宜相公严嵩,何尝不是一个文人,现今《鸣凤记》里抹了花脸,着实丑看。”
  因此,《桃花扇》的整体架构可以用“读者看戏《桃花扇》——老赞礼看戏——戏中演戏、戏中引戏”这样的三层架构来表示,是作者站在观众的“视角”上精心设计的,在剧本有重要作用。
  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是一部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桃花扇》中,不论是戏中之戏的具体内容,还是“戏中戏”这一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皆发挥着独特的功用。以女主人公李香君为例。如前文所说,李香君于《传歌》一出首次登场并演唱了《牡丹亭·惊梦》中的曲段,这就点明了李香君的身份。在《骂筵》一出,《鸣凤记》的两次出现颇具戏剧效果。一方面,李香君借《鸣凤记》讽刺马、阮之流;另一方面,马士英又借《鸣凤记》自我开脱。对比之下,李香君的刚烈与马士英的无耻表现得更为鲜明。此外,还有不少人物形象在“戏中戏”中得以塑造。
  二推动情节发展。在《桃花扇》中,《燕子笺》作为出现次数最多的“戏中之戏”,对剧情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燕子笺》是阮大铖创作的“石巢四种”传奇戏曲之一,也是最负盛名的一部。该戏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四出《侦戏》,陈定生、冒辟疆等向阮大铖借戏,他们先是盛赞《燕子笺》之精妙,后又转而指责阮大铖“也不过仗人势,狗一般”。阮大铖遭复社文人耻笑,双方矛盾继《哄丁》一出的闹剧后进一步升级。此时,杨文骢建议阮大铖借梳栊之资拉拢侯方域,于是有了后来的《却奁》一出,阮大铖同复社文人的冲突也转向了同侯方域、李香君的冲突。但《燕子笺》对剧情的推动还不止于此。在《骂筵》一出,为验看表演《燕子笺》的清客妓女,众人聚于一处。在此,李香君与阮大铖爆发了正面冲突。继而她在《选优》中被迫入宫,本有机会团聚的夫妻擦肩而过。续四十出《余韵》的下场诗吟道:“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一部《燕子笺》,层层推进,竟成了害得侯、李二人不得相见的导火索。足见在情节上,“戏中戏”的設计往往别有用意。
  三加强戏剧效果。《桃花扇》在结构上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一个特殊的人物——老赞礼来展开剧情。老赞礼拥有着叙述者和叙述对象的双重身份,既是剧中人物,又跳出了故事本身。一方面,营造出一种历史的真实感,让观众相信这是真人真事,从而投入更饱满的情感。而《桃花扇》也确实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史剧。另一方面,适时地拉开了观众与戏剧的距离,造成间离效果。《孤吟》一出,老赞礼唱道:“当年真是戏,今日戏如真。”真真假假之间,“戏中戏”时而将人们置入《桃花扇》的宏大故事之中,时而又将人们放逐回现实的世界。在来回的拉扯中,戏剧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张力,提升了戏剧效果。
  总而言之,《桃花扇》结构如此谨严,能“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又传达给观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人生感悟,“戏中戏”这一套式结构的运用的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6.
  [2]梁启超.小说丛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3]李国栋.论《桃花扇》的叙事结构[J].四川戏剧,2015(12).
  [4]李鹏飞.论明清通俗小说的“戏曲嵌入式结构”[J].文艺理论研究.2016.
其他文献
摘要:中世纪等级贵族时期(12-14世纪)的贵族儿童教育,7岁可看做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儿童能享受到童年的乐趣。但只要过了7岁,男童们就紧锣密鼓的离家接受成为一名合格骑士的教育,大多数女童也会在修道院或者上级贵族家庭中接受相应的教育。总体来看,虽然他们的童年似乎有12年或15年的光阴,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无忧无虑童年勉强只有七年,后面的时光都是围绕成人前的训练进行。即使男女不同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接受
期刊
摘要:从四十年代走来的陈书良先生身上,最为可贵的是历经多半个世纪的沉浮与沧桑后,仍旧拥有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家国情怀。陈书良先生总是身穿一深色外套,留着偏分的短发,看上去温文尔雅,他一贯带着点微笑,虽已年逾古稀,却不见半点疲态,一双明亮的眼睛折射出温暖而亲切的力量。  关键词:知识分子 文化传承 时代使命  一、“对于错误的纠正,每一个文化人都有责任”。  陈书良先生的身世十分坎坷,父亲陈暄是国军将领
期刊
摘要:《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是佤族女作家董秀英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艺术地再现了阿佤山解放前后马桑部落祖母孙三代女人的不同命运,凸显了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佤族妇女命运的重要转折,为了更好的解读出其中蕴含的女性声音,本文将从女性批评主义的视角,分析马桑部落三代女人的悲剧命运,即从性别的视角去重新解读和建构文本。  关键词:女性批评主义;女性;悲剧  引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期刊
摘要:肖邦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波兰民族正处于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民族矛盾日益严重。为争取民族解放,在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波兰人民用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土地,在此期间也诞生了无数值得人民歌颂与赞扬的民族英雄。动荡的时代,激发了爱国音乐家肖邦的满腔热情,从而诞生了许许多多富含着浓郁爱国主义情怀的钢琴作品。本文以肖邦著名钢琴作品《波兰舞曲》为例,浅析肖邦音乐创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
期刊
摘要:1997年,四川省川剧院推出了它的戏剧作品——由魏明伦编剧、谢平安执导的川剧《变脸》登台献映,引发了戏剧届的“震动”。本文将以川剧《变脸》的文化涵盖为总的分析目标,力图从戏剧创作者的多维视角管见本剧的文化意义的深度与广度,从本剧思想内涵的指向性分析中管见此中“追问”。  关键词:川剧;《变脸》;魏明伦;文化涵盖;  20世纪末期,经济改制频繁,所有的指向性市场变化都朝着新世纪的美好愿景快步向
期刊
【摘要】敦煌写本,S.1477写卷《祭驴文》是敦煌文献中的俗赋精品,亦是敦煌祭文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篇,学界对此都有所论及。敦煌所藏的祭文,从祭祀对象上分,有祭神文、祭圣文、祭人文、祭畜文四类。本文所述的《祭驴文》即属祭畜文一类。这一类祭文填补了我国文学文体学研究的空白,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祭驴文》研究 综述  2009至2019的十年间,学术界对于《祭驴文》的研究并不多,尚未出
期刊
摘要:在纯文学领域成长起来的“80后”山西女作家孙频是当下最为活跃的新锐女作家之一。在形式上,她善用意象和修辞,延续了张爱玲苍凉的语体风格,展示出强劲的新人之姿。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为张爱玲作品生命力的现代传承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对张爱玲经典性的语言传统进行再确认;另外,探索“新女性寫作”对于现代文学语体传统的继承,以焕发当下青年女性作家小说创作的活力,更好地诉说女性体验、表达女性故事。  关键
期刊
摘要:口頭叙事在非裔美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及其关注黑人文化传统在剧中的作用,他的戏剧《藩篱》将口头叙事这一传统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口头叙述;特洛伊;《藩篱》  一、威尔逊与口头叙事传统  口头叙事在非裔美国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非裔奴隶叙事作为美国非裔文学的早期形式,其定义就是由曾身为奴隶的美国黑人书写或口述的自传性叙事。伊莱姆(Elam
期刊
摘要:《清兵卫与葫芦》这部小说是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早期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品,小说在情节的“摇摆”和“延迟”中,通过讲述清兵卫热衷葫芦、购买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放弃葫芦、改变爱好的故事中,在情节的因果关系中批判了家庭的专制、世俗的观念和学校的保守对天才的扼杀。作者以冷静的笔触暗示了伪教育是如何把人毁灭的。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感受“呼唤人道主义”、“尊重孩子的天性”的主题之外,更需要探究小说
期刊
摘要:宋词翻译作为扩大中国古诗词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工作在学术翻译界一直是一个有活力、有创新的领域。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流派秉持着不同的翻译哲学,最终呈现的作品也截然不同。本文以许渊冲、林语堂两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的英文翻译为例,从意境表达、涵义转述、句式语法等角度试析宋词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原文的叛逆与再创造。  关键词:关键词:翻译创造 翻译叛逆 译本比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简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