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翻译再创造看宋词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词翻译作为扩大中国古诗词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工作在学术翻译界一直是一个有活力、有创新的领域。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流派秉持着不同的翻译哲学,最终呈现的作品也截然不同。本文以许渊冲、林语堂两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的英文翻译为例,从意境表达、涵义转述、句式语法等角度试析宋词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原文的叛逆与再创造。
  关键词:关键词:翻译创造 翻译叛逆 译本比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简称“水调歌头”)由宋代词人苏轼于公元1076年创作,在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其胞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兼怀子由”),但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苏轼对待人生离合悲欢的豁达态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苏词的代表之一,水调歌头韵律优美,用词华美流畅。从现代汉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是一种阅读的享受。但于此同时,全词丰富的意蕴以及高超的用词也为这首词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挑战。
  针对苏词翻译,或者推广地来讲,中国古诗词翻译,有多种态度:例如“功能对等论”,一般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1]这种态度对于注重原文含义的表达和转述而不过于注重音韵、对仗等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美的形式。另例如“文本中心论”, 即认为“在忠实原则的基础上,加入了文本型的因素”。[2]这种态度在强调对于文本内涵的完整表达的同时也强调了对于原文文本形式的符合与尊重。
  然而在实际的翻译操作当中,译者很难简单遵从某种单一法则,必须相互结合,有所取舍。正如“三美论”提出者许渊冲先生所说“一般说来,意似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是有时意似和意美却有矛盾, 也就是说, 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
  1.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在许版与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版中,《水调歌头》的这段小引都没有做翻译。这段小引在结构上对与后续的正文的确哪有产生功能性的印象,但却给中文读者提供了对正文情绪的一些暗示。考虑到英文读者很难对“中秋”,“子由”等字眼拥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以及联想,选择不译不能算是不忠于原文。
  2.原文:明月几时有?
  许渊冲: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
  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Bright moon, when wast thou made?!
  从句式上来讲,许版尊重了原文句式,音韵起伏基本保持一致。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版则将原文的整句拆分成了两个短句。“明月”一词是翻译过程中的亮点。许翻译为“full moon”,而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则译为“Bright moon ”。 在现代英语中,其实两者意象之间的差别已经不大,“满月”即为“圆而亮”,因此,此处似乎许本更能贴切原文涵义。
  3.原文:把酒问青天。
  许渊冲:Wine cup in hand, I ask the sky.
  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Holding my cup, I ask of the blue sky.,
  中文原文的意思可理解为:“持着酒杯,我向青天发问”。此处两版不约而同地做出的创造是为译文添加了主语。在古汉语,尤其诗词中,主语经常可以为音韵对仗等因素而被腾挪开,而英语的主语不仅要出现,还經常在施事位置[3],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于“青天”的处理两版有所不同。许版直接省略为“sky”而Holding my cup, I ask of the blue sky.版译为“blue sky ”。青色在古代多指“蓝色中混杂绿色”的颜色,对于英文读者来说比较难以想象。即使可以用“cyan”来表达,却依旧会给英文读者带来需要反应并想象意境的困难,影响阅读体验。因此,此处许渊冲版的叛逆似乎更妙,直接省去“青”的意境,而并非用“蓝”代替“青”。
  许版中对于“把酒” 的处理运用了“Wine cup in hand ”的结构,强调了酒杯“在手” 的“状态”,但却不能表达原文中“把酒”的“动态” 和“方向感”传达出来。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版处理为“Holding my cup”,表达原文中“把酒”的“动态” 和“方向感”传达出来,但酒杯“在手”的“状态”却没能表达出来。究其根本,也大抵是由于古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动词意蕴差别过甚。此处两位译者皆选择了用简单语言阐释,也不可不谓是明智之选。
  4.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许渊冲:The moon goes round the mansions red
  Through gauze-draped window to shed
  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
  Against man she should have no spite.
  Why then when people part, is she oft full and bright?
  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
  Around the vermillion chamber,
  Down in the silken windows,
  She shines on the sleepless,
  Surely with no ill-will.   Why then is the time of parting always at full moon?
  这段文字对于现代汉语读者最大的障碍也来源于古汉语省略主语的特性。例如“转朱阁”。谁人转朱阁?转谁人朱阁?因此,在许渊冲版中,译者皆补充了“The moon” 作为主语,照顾了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而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版虽然与原版形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补充明确主语,而是以“she”这个模糊主语来代替。
  对于“照无眠” 的处理,许版选择了进一步模糊化, 而林版选择了具象化。 “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在现代汉语中直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无眠’的床上”。用“Sleepless(无眠)”来形容“床”不可不谓新颖有趣。床是不能无眠的,只有床上躺着的人才是可以无眠的。因此所谓“照无眠”,照的是床上的“无眠人”。有人认为,在运用英语翻译古诗词时,要充分利用想象的方式来表达原文的意境,以便读者充分体会苏轼所要表达的情感。[4] 而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版的处理方式则更加直白易懂:“She shines on the sleepless.”拟人化,用“she”来表示月光。(月光)照在不眠人的身上。而不论是模糊化的还是具象化的处理,两版都添加了一个:“床” 的意象,用意也大抵在于帮助英文读者理解苏词字里行间的内涵。
  5.原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许版: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版:
  In this since ever there has been no perfection.
  All I can wish is that we may have long life,
  That a thousand miles apart we may share her beauty.
  原文这句话作为整首词的结尾,不仅直接抒发了苏轼对于亲友别离的豁达态度,更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理念,传为千古名句。由于这段话也同时作为名句的形式出现,现代汉语读者在阅读时,也许并不需要对原文细细考究就能立马读出其中的内涵。而作为英文讀者,就不存在这样的背景信息。
  “但愿人长久 ”中的“长久”直接的意思自然说的是“长寿”。但笔者认为,“长久”中也包含了“健康”、“幸福”甚至“友谊长久”,“亲情长久” 的涵义。而许版和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版对于长久的处理皆为简单转述为“live long ” 与“we may have long life”,其实在无形中抹掉了苏轼在创作时了深层内涵,是谓叛逆。然而,从客观角度来看,这种处理方式也已经是采取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如果过多地把内涵直白表达,反而会让词的结构失去律动感。
  “千里共婵娟 ”在现代文中的意思即“相隔千里共赏一轮明月”。这段原文意境写得极妙。“千里”传达出一种浩大 的距离感; “婵娟”在古汉语中既指“美女”,也能指“月亮 ”, 此句语法结构亦活泼自由。“千里”,作定语;“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功能;“婵娟”作宾语。苏轼在词中的用词用句之美在此体现地淋漓尽致。
  许版和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版对于“千里” 的意象是完全破坏了的:“Though miles apart”与“a thousand miles apart”在英文中对等的距离感是远远不及“千里”强烈的。对于“共婵娟”的转述则与原文意蕴一致:“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与“we may share her beauty.” 此处对于原文的叛逆是可以看见的。
  因此,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文翻译过程中,主要出现的再创造形式有:
  (1)补充主语(例如许版The moon goes round the mansions red)
  (2)添加意象(例如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版She shines on the sleepless)
  叛逆的形式有:
  (1)缩减描述(例如许版Wine cup in hand, I ask the sky)
  (2)弱化意象(例如许版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3) 简化意象(例如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版Holding my cup, I ask of the blue sky.)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A.,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刘政元,于德晶.英汉语比较与翻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3]杨萍. "居易情难遗长恨绝 唱续延留意形——从许渊冲《长恨歌》的翻译来看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九卷) 2020.
  [4]赵振华. "《水调歌头》译本的翻译美学探析." 语文建设 30(2016):47-48.
  作者简介:邵帅,男,汉族,吉林省延吉市人,翻译硕士(英语笔译)在读,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方向:英语笔译。
  吉林省高教学会2021年高教科研课题(“后疫情”背景下高校混合式英语口译教学模式重构研究 项目编号:JGJX2021C39)
其他文献
谁架起一道长虹,让丝绸走向苍穹。  ——题记  梦回,我轻吟在大漠孤烟深处,那声声如诉的驼铃静静敲击我激荡的心绪。轻铺宣纸,踏漫漫黄沙于丝绸之路,我雄雄绘制那锦绣中华。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文人墨客皆称奇。是富饶路,盘丝白瓷,锦绣玲珑;是历史路,胡风呼啸,黄沙漫天。便是丝绸之路,大汉兴邦之路,华夏睦邻之路。  千年过往,回眸,是张骞。他意气风发,手持汉节,探寻一方又一方的千里沃野
期刊
摘要:中世纪等级贵族时期(12-14世纪)的贵族儿童教育,7岁可看做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儿童能享受到童年的乐趣。但只要过了7岁,男童们就紧锣密鼓的离家接受成为一名合格骑士的教育,大多数女童也会在修道院或者上级贵族家庭中接受相应的教育。总体来看,虽然他们的童年似乎有12年或15年的光阴,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无忧无虑童年勉强只有七年,后面的时光都是围绕成人前的训练进行。即使男女不同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接受
期刊
摘要:从四十年代走来的陈书良先生身上,最为可贵的是历经多半个世纪的沉浮与沧桑后,仍旧拥有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家国情怀。陈书良先生总是身穿一深色外套,留着偏分的短发,看上去温文尔雅,他一贯带着点微笑,虽已年逾古稀,却不见半点疲态,一双明亮的眼睛折射出温暖而亲切的力量。  关键词:知识分子 文化传承 时代使命  一、“对于错误的纠正,每一个文化人都有责任”。  陈书良先生的身世十分坎坷,父亲陈暄是国军将领
期刊
摘要:《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是佤族女作家董秀英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艺术地再现了阿佤山解放前后马桑部落祖母孙三代女人的不同命运,凸显了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佤族妇女命运的重要转折,为了更好的解读出其中蕴含的女性声音,本文将从女性批评主义的视角,分析马桑部落三代女人的悲剧命运,即从性别的视角去重新解读和建构文本。  关键词:女性批评主义;女性;悲剧  引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期刊
摘要:肖邦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波兰民族正处于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民族矛盾日益严重。为争取民族解放,在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波兰人民用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土地,在此期间也诞生了无数值得人民歌颂与赞扬的民族英雄。动荡的时代,激发了爱国音乐家肖邦的满腔热情,从而诞生了许许多多富含着浓郁爱国主义情怀的钢琴作品。本文以肖邦著名钢琴作品《波兰舞曲》为例,浅析肖邦音乐创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
期刊
摘要:1997年,四川省川剧院推出了它的戏剧作品——由魏明伦编剧、谢平安执导的川剧《变脸》登台献映,引发了戏剧届的“震动”。本文将以川剧《变脸》的文化涵盖为总的分析目标,力图从戏剧创作者的多维视角管见本剧的文化意义的深度与广度,从本剧思想内涵的指向性分析中管见此中“追问”。  关键词:川剧;《变脸》;魏明伦;文化涵盖;  20世纪末期,经济改制频繁,所有的指向性市场变化都朝着新世纪的美好愿景快步向
期刊
【摘要】敦煌写本,S.1477写卷《祭驴文》是敦煌文献中的俗赋精品,亦是敦煌祭文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篇,学界对此都有所论及。敦煌所藏的祭文,从祭祀对象上分,有祭神文、祭圣文、祭人文、祭畜文四类。本文所述的《祭驴文》即属祭畜文一类。这一类祭文填补了我国文学文体学研究的空白,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祭驴文》研究 综述  2009至2019的十年间,学术界对于《祭驴文》的研究并不多,尚未出
期刊
摘要:在纯文学领域成长起来的“80后”山西女作家孙频是当下最为活跃的新锐女作家之一。在形式上,她善用意象和修辞,延续了张爱玲苍凉的语体风格,展示出强劲的新人之姿。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为张爱玲作品生命力的现代传承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对张爱玲经典性的语言传统进行再确认;另外,探索“新女性寫作”对于现代文学语体传统的继承,以焕发当下青年女性作家小说创作的活力,更好地诉说女性体验、表达女性故事。  关键
期刊
摘要:口頭叙事在非裔美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及其关注黑人文化传统在剧中的作用,他的戏剧《藩篱》将口头叙事这一传统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口头叙述;特洛伊;《藩篱》  一、威尔逊与口头叙事传统  口头叙事在非裔美国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非裔奴隶叙事作为美国非裔文学的早期形式,其定义就是由曾身为奴隶的美国黑人书写或口述的自传性叙事。伊莱姆(Elam
期刊
摘要:《清兵卫与葫芦》这部小说是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早期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品,小说在情节的“摇摆”和“延迟”中,通过讲述清兵卫热衷葫芦、购买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放弃葫芦、改变爱好的故事中,在情节的因果关系中批判了家庭的专制、世俗的观念和学校的保守对天才的扼杀。作者以冷静的笔触暗示了伪教育是如何把人毁灭的。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感受“呼唤人道主义”、“尊重孩子的天性”的主题之外,更需要探究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