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24-0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由此可见,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导入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引入概念之前,老师应积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到问题是真实的、具体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进行导入:课件出示科技馆的两种自行车,一种轮胎是方的,另一种是我们生活中实用的圆形轮胎,如果让你选,你会选哪种?“学生会肯定地回答:“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那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椭圆形问。“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时板书:圆的认识。这样,短短几句话,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质疑导入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问题引导的作用,其真正的核心还是教师深入解读文本、解读学生,即树立有效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和以生为本的课堂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
1.提问导入。如:在教学“圆”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 (微软公司考员工的题目)学生将乐于思考这个问题,当收集答案后,总结这道题的各种答案,最后点明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圆。
2.悬念导入。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三、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一堂生动的数学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成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谜语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讲故事导入。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对小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数学童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我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教学从民间故事开始“古时候,有个财主,专门剥削长工的钱,又一年快到了,财主说:“如果你能量出村口的那棵大树的高度,我就把工钱算给你,要不,今年的工钱就没了。”大家听了,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有个小女孩站出来说:“大家不要怕,我有办法。只要在有太阳的中午,我就能量出树的高度。”到了中午,只见小女孩拿出竹竿和绳子,往村口走去。村民看着小姑娘一笔一划的在那量树的影子的长度,最后经过一番的计算终于知道树的高度了。这个聪明的小姑娘叫英子。教师绘声绘色讲述的故事情节,加之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孩子们被深深吸引了,满脸认真、好奇的表情。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同学们就会和这个小姑娘一样,具有这个神奇的本领,有信心吗?”随着孩子们异口同声、兴奋的回答,教师板书出课题开始了新课的教学。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让学习变得富有生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的教学就此走向深入。
2.谜语(游戏)导入。 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教学“时钟”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谜语: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马上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生活导入
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实例引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
师: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师:”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半个”。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跑到黑板前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画图、写汉字。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五、直观导入
所谓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幻灯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课件出示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并提出问题,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总之 ,数学课堂的导入,为激发动机、进入学习情景乃至整节课的学习创造一个开端。精彩有效地“导入新课”,能让课堂活起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由此可见,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导入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引入概念之前,老师应积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到问题是真实的、具体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进行导入:课件出示科技馆的两种自行车,一种轮胎是方的,另一种是我们生活中实用的圆形轮胎,如果让你选,你会选哪种?“学生会肯定地回答:“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那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椭圆形问。“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时板书:圆的认识。这样,短短几句话,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质疑导入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问题引导的作用,其真正的核心还是教师深入解读文本、解读学生,即树立有效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和以生为本的课堂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
1.提问导入。如:在教学“圆”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 (微软公司考员工的题目)学生将乐于思考这个问题,当收集答案后,总结这道题的各种答案,最后点明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圆。
2.悬念导入。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三、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一堂生动的数学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成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谜语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讲故事导入。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对小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数学童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我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教学从民间故事开始“古时候,有个财主,专门剥削长工的钱,又一年快到了,财主说:“如果你能量出村口的那棵大树的高度,我就把工钱算给你,要不,今年的工钱就没了。”大家听了,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有个小女孩站出来说:“大家不要怕,我有办法。只要在有太阳的中午,我就能量出树的高度。”到了中午,只见小女孩拿出竹竿和绳子,往村口走去。村民看着小姑娘一笔一划的在那量树的影子的长度,最后经过一番的计算终于知道树的高度了。这个聪明的小姑娘叫英子。教师绘声绘色讲述的故事情节,加之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孩子们被深深吸引了,满脸认真、好奇的表情。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同学们就会和这个小姑娘一样,具有这个神奇的本领,有信心吗?”随着孩子们异口同声、兴奋的回答,教师板书出课题开始了新课的教学。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让学习变得富有生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的教学就此走向深入。
2.谜语(游戏)导入。 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教学“时钟”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谜语: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马上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生活导入
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实例引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
师: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师:”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半个”。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跑到黑板前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画图、写汉字。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五、直观导入
所谓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幻灯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课件出示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并提出问题,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总之 ,数学课堂的导入,为激发动机、进入学习情景乃至整节课的学习创造一个开端。精彩有效地“导入新课”,能让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