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五步任务型”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五步任务型”教学模式现在毕竟还是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多多实验,并使其在实验中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关键词 五步任务型 教学模式 意识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提高学校的教学实效,全校教师开始了“五步任务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所谓“五步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目标导学,主体自学,排忧解惑,当堂训练,反馈归结”,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要求针对教学重点、难点,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每一个步骤都合理限定时间,处理好课堂节奏,让学生紧张起来。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演好自己的导演角色,积极搭建舞台,把尽可能多的任务还给学生,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努力构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生生互动,当堂巩固”的互动型、合作型、生成型“生态课堂”教学特色。那么,如何搞好“五步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呢?笔者以为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在目标导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培养
思维创新,往往从问题开始。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科学地创设问题,不但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而且能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进行目标导学的同时,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材内容,参考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当地罗列一些有针对性和启迪性的自学思考题,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指南。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因此,在目标导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教学问题的探索欲望,不但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也为整堂课的教学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主体自学中关注学生的自学态度和自学难度
在自主学习中,有些学生由于受行为习惯的影响,自学时小动作频频,说小话不断,致使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对这类型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并通过解决问题而产生自豪感。如“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课中教师可以提问:如何理解‘秦朝成于法家,亦败于法家‘这句话?”让他们觉得在课堂上真正“有事可做”。
对于那些受思维习惯影响的学生,注意引导、纠正他们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改变他们学习历史就是靠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尝试从大历史的角度,从历史事件的整体上去学习,去思考,培养他们的整体历史观。如在讲“宋明理学”一课时,可以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从春秋战国到明代,儒家思想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历程?让他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回顾、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体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上述两种类型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中,适当调节学生自学的难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体验者,为师生互动环节的展开做到“心中有数”。
三、在排忧解惑中关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实效性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在排忧解惑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学生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参与呢?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學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因此,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在当堂训练中注重“质”而非“量”
当堂训练是课堂知识教学的延续,有利于及时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因此,许多教师都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一节课的当堂训练应当是围绕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设计出10个左右的客观题,1个主观题,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题海”战术,浪费时间和学生的精力,从而给学生真正减压、减负,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五、在反馈归结中注意设置悬念和课外延伸
一节课的结束,不代表学生学习的结束。巧设悬念,可以使学习流向课外,向生活延伸,向社会拓展,能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一课时,可以做这样的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为引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谁能结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来论证这些思想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请大家周末带着这个问题回家,通过查阅资料,访问自己的长辈,对比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等方式,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下节课,将请大家展示你们论证的结果,希望大家好好准备。这样设置的结果,会激发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习过程生生不息,循环渐进,良性发展,学习的时效性会大大增强。
总之,让“五步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课改的浪潮中焕发出其独有的光彩和璀璨。
关键词 五步任务型 教学模式 意识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提高学校的教学实效,全校教师开始了“五步任务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所谓“五步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目标导学,主体自学,排忧解惑,当堂训练,反馈归结”,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要求针对教学重点、难点,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每一个步骤都合理限定时间,处理好课堂节奏,让学生紧张起来。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演好自己的导演角色,积极搭建舞台,把尽可能多的任务还给学生,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努力构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生生互动,当堂巩固”的互动型、合作型、生成型“生态课堂”教学特色。那么,如何搞好“五步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呢?笔者以为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在目标导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培养
思维创新,往往从问题开始。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科学地创设问题,不但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而且能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进行目标导学的同时,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材内容,参考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当地罗列一些有针对性和启迪性的自学思考题,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指南。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因此,在目标导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教学问题的探索欲望,不但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也为整堂课的教学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主体自学中关注学生的自学态度和自学难度
在自主学习中,有些学生由于受行为习惯的影响,自学时小动作频频,说小话不断,致使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对这类型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并通过解决问题而产生自豪感。如“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课中教师可以提问:如何理解‘秦朝成于法家,亦败于法家‘这句话?”让他们觉得在课堂上真正“有事可做”。
对于那些受思维习惯影响的学生,注意引导、纠正他们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改变他们学习历史就是靠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尝试从大历史的角度,从历史事件的整体上去学习,去思考,培养他们的整体历史观。如在讲“宋明理学”一课时,可以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从春秋战国到明代,儒家思想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历程?让他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回顾、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体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上述两种类型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中,适当调节学生自学的难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体验者,为师生互动环节的展开做到“心中有数”。
三、在排忧解惑中关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实效性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在排忧解惑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学生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参与呢?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學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因此,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在当堂训练中注重“质”而非“量”
当堂训练是课堂知识教学的延续,有利于及时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因此,许多教师都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一节课的当堂训练应当是围绕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设计出10个左右的客观题,1个主观题,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题海”战术,浪费时间和学生的精力,从而给学生真正减压、减负,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五、在反馈归结中注意设置悬念和课外延伸
一节课的结束,不代表学生学习的结束。巧设悬念,可以使学习流向课外,向生活延伸,向社会拓展,能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一课时,可以做这样的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为引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谁能结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来论证这些思想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请大家周末带着这个问题回家,通过查阅资料,访问自己的长辈,对比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等方式,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下节课,将请大家展示你们论证的结果,希望大家好好准备。这样设置的结果,会激发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习过程生生不息,循环渐进,良性发展,学习的时效性会大大增强。
总之,让“五步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课改的浪潮中焕发出其独有的光彩和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