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在课堂上应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寓“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问题的过程,变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本文主要探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模式。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探究能力 模式
一、指导思想
1.美国科学家施瓦布教授是探究式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新的科学事实不断被发现,人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生物学观念和事实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学会“探究”未知领域,学会学习。
2.“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由此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充分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加强能力培养。
二、功能目标
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始终贯穿着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和发展创造性的思维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用探索讨论的方法来实现基本知识的教学,包括仪器结构、实验设备、数据测量、观察现象、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等;通过“探究”,使学生参与其中,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在有限的课堂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教学模式并不是任何一节课的全程教学模式,而是对任意一个“探究点”的教学模式。我们所说的一个“探究点”,就是一个知识点,亦即一个概念、一条规律、一个具体应用。对每一个“探究点”的教学设计不是定型的、封闭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有模式,但不唯模式。
所谓“有模式”,是指在设计每一个“探究点”具体的教学过程时,总的思路一定要按照“提问→探索→研究→运用→创造”,亦即“观察→再观察→思维→迁移→提高”的因果层次去安排,使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在观察中探索事物,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思维加工,在实际运用中迁移开拓,在创造中提高素质。
三、操作原则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想让探究性实验这种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探索性原则
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不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照搬给学生,而是要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2.过程性原则
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设计要注重过程性原则。从问题的引出、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分析与处理、评价与交流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学生推理、思维、实验的能力。生物探究性教学设计安排有一定梯度,具体活动过程应由易到难,逐步加大探究力度,探究活动数量应考虑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对于刚刚接触生物实验的学生来说,起点不能定得太高。初始阶段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实验,切不可脱离课本搞一些专题性的探究。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设置一定数量的重复实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3.问题性原则
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问题环境”的设计。探究教学的第一步即提出问题,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启发学生去延伸、开拓问题链,重视并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他们相互解疑。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和核心围绕问题的提出和拓展而展开,要求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探究点,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引导其自己设疑、探究和解疑等,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瑛.探究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04.3
2.陈继青.优化与开放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07.3
作者单位:贵州省长顺县威远中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探究能力 模式
一、指导思想
1.美国科学家施瓦布教授是探究式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新的科学事实不断被发现,人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生物学观念和事实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学会“探究”未知领域,学会学习。
2.“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由此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充分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加强能力培养。
二、功能目标
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始终贯穿着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和发展创造性的思维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用探索讨论的方法来实现基本知识的教学,包括仪器结构、实验设备、数据测量、观察现象、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等;通过“探究”,使学生参与其中,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在有限的课堂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教学模式并不是任何一节课的全程教学模式,而是对任意一个“探究点”的教学模式。我们所说的一个“探究点”,就是一个知识点,亦即一个概念、一条规律、一个具体应用。对每一个“探究点”的教学设计不是定型的、封闭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有模式,但不唯模式。
所谓“有模式”,是指在设计每一个“探究点”具体的教学过程时,总的思路一定要按照“提问→探索→研究→运用→创造”,亦即“观察→再观察→思维→迁移→提高”的因果层次去安排,使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在观察中探索事物,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思维加工,在实际运用中迁移开拓,在创造中提高素质。
三、操作原则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想让探究性实验这种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探索性原则
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不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照搬给学生,而是要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2.过程性原则
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设计要注重过程性原则。从问题的引出、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分析与处理、评价与交流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学生推理、思维、实验的能力。生物探究性教学设计安排有一定梯度,具体活动过程应由易到难,逐步加大探究力度,探究活动数量应考虑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对于刚刚接触生物实验的学生来说,起点不能定得太高。初始阶段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实验,切不可脱离课本搞一些专题性的探究。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设置一定数量的重复实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3.问题性原则
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问题环境”的设计。探究教学的第一步即提出问题,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启发学生去延伸、开拓问题链,重视并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他们相互解疑。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和核心围绕问题的提出和拓展而展开,要求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探究点,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引导其自己设疑、探究和解疑等,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瑛.探究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04.3
2.陈继青.优化与开放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07.3
作者单位:贵州省长顺县威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