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从“感觉”到“理智”的问题分析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yey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低年段学生做题,多半是依靠直觉经验和机械模仿,对一些有着明显符号化、标签化的基础题,他们只要认为“感觉好像是这样”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浅显化,只有多深思“一定是这样吗”,才能让思维从感性向理性延伸。
  [关键词]渗透;思维;感性;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84-02
  学生考虑问题从“感觉好像是这样”到“一定是这样”的转型和进步,是为了以后的学习之路更加顺当。批判性地反思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策略,提出更科学的教学主张,探索更先进的教育理念。那么就事论事,当学生还在经验直觉分析的路上蹒跚踉跄时,对待问题都满足于“感觉好像是这样”的状态,我们该如何引领学生将判断模式向“必定是这样”的理性形态发展呢?
  一、厘清思维程序,在“简单”中做到“不简单”
  学生在求知求学的智育进程中,思维形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不断进化的。而在简单思维阶段,学生往往靠直接经验迁移知识以及直观操作经验判断。
  例如,低年段学生解决这类题目:有8盒饼干,每盒装有6块饼干,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学生往往都能正确列式,但在新授课结束后,部分教师对乘法原理就不再重视,也不再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用6×8来计算”。因为这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为学生会列式了,就一定是通晓算理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有部分学生是凭感觉列式,让他们分析前因后果,根本交代不出什么,而当学生一直凭感觉做题,一旦感觉失效,就会黔驴技穷,顿感迷茫。
  笔者看到美国加州的一版数学教材,里面有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有2个木匠在建木屋,又来了4个木匠帮忙,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木匠在建木屋?”教材引导学生思考4个问题:①我的目的是干什么?圈出问题;②我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③将我的思路整理成文;④回头检查,我的答案是否正确?这似乎给笔者上了一课:如果学生在做最简单的题时,也能将所有的步骤有条理、有章法地列出来,完美展现整个思维过程,也许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又如,面对“疫情期间小刚要买8只口罩,每只2元,一共要花多少元?如果每4只口罩装一盒,小刚要买几盒?”的题目时,教师不妨问一问学生:“为什么用8×2?要求要买几盒口罩又该怎么处理?”利用问题使思维程序化,学生就会在解决问题时思考:求8只口罩的总价就是计算8个2是多少,也就是用只数×口罩的单价;求要买几盒,就要看口罩总数里面含有几个4,也就是用口罩总数÷每盒口罩的只数,即8÷4=2(盒)。如此一来,自然可以避免“凭感觉”“想当然”列出16÷4=4(盒)的错误算式了。
  众所周知,飞机起飞前要滑行一段很长的跑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飞机起飞做加速准备。学生的思维训练同样如此,如果说中年段以后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起飞阶段,那么低年段就应该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滑行阶段,为后续学习提供“加速度”。
  二、打破常规,鼓励创新,从“知识取舍”向“知识运用”转变
  学生的思维潜能不容小觑,这需要教师大力培养和挖掘。但很多时候,挖掘潜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开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又埋没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时,唯教材和教师马首是瞻,缺乏批判精神。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意识,发展批判性思維呢?当务之急就是在日常教学时,善待学生的错误。
  例如,填写计量单位:文具盒面的面积是250(
其他文献
[摘 要]借助图形可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把繁难的数学问题简洁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以形解数、借图说理、图式结合等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借图说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94-02  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 和“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和相互转化来解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理答是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之一,优化课堂理答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背景,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理答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可提升学生学习的效能。  [关键词]课堂;理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86-02  所谓理答,是
[摘 要]估算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处于浅显层面。教师从不知何时估、不知为什么估、不知怎样估、不知灵活估的教学现状入手,追根溯源,并尝试总结让估算教学走向深刻的策略——贴近生活,寻找估算的亲近感;激发内需,感受估算的价值感;数形结合,获得估算的成功感;对比优化,体悟估算的灵活感。  [关键词]估算;教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一堂好课既要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促进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细节虽小,却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决定一节课的高效性。
方程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文章深入挖掘教材,将方程的形式化表征与其蕴含的思想内涵有机融合,突出等量关系在列方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凸显方程本质,建构方程概念。
[摘 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内容或某几个知识点整合的内容。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要走出单一化、单向性的误区,内容要情境化,避免简单重复;解析要有针对性,避免就题论题;练习要思维化,避免机械重复,这样才能让复习课教学走向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说理类习作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说理类习作——“漫画的启示”时,教师要准确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漫画导入、有序观察、设置情境、出示例文、现场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掌握说理类习作的基本方法,形成说理类习作的思维规律,从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说理类习作;教学设计;激发兴趣;习作支架  [中图
[摘 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十分重要。数学史的渗透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发展历程,丰富数学课堂内容。在教学中,用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网络,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史;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88-
[摘 要]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使用语篇分析策略,针对语义开展教学。语篇分析策略重在让学生理解语篇意义及意义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读前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对语篇内容形成自己的预测;在读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读、创设任务、探究语篇模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语篇,实现深度阅读;在读后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交流反思活动,让学生自主总结阅读技巧。  [关键词]
[摘 要]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数学经验的增加,运用数值假设法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扩大(缩小)类问题、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比值类问题、因果关系类的问题。因为数值假设法自身的一些因素,使其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特定类型的问题中使用。  [关键词]数字;假设;数值;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