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低年段学生做题,多半是依靠直觉经验和机械模仿,对一些有着明显符号化、标签化的基础题,他们只要认为“感觉好像是这样”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浅显化,只有多深思“一定是这样吗”,才能让思维从感性向理性延伸。
[关键词]渗透;思维;感性;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84-02
学生考虑问题从“感觉好像是这样”到“一定是这样”的转型和进步,是为了以后的学习之路更加顺当。批判性地反思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策略,提出更科学的教学主张,探索更先进的教育理念。那么就事论事,当学生还在经验直觉分析的路上蹒跚踉跄时,对待问题都满足于“感觉好像是这样”的状态,我们该如何引领学生将判断模式向“必定是这样”的理性形态发展呢?
一、厘清思维程序,在“简单”中做到“不简单”
学生在求知求学的智育进程中,思维形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不断进化的。而在简单思维阶段,学生往往靠直接经验迁移知识以及直观操作经验判断。
例如,低年段学生解决这类题目:有8盒饼干,每盒装有6块饼干,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学生往往都能正确列式,但在新授课结束后,部分教师对乘法原理就不再重视,也不再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用6×8来计算”。因为这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为学生会列式了,就一定是通晓算理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有部分学生是凭感觉列式,让他们分析前因后果,根本交代不出什么,而当学生一直凭感觉做题,一旦感觉失效,就会黔驴技穷,顿感迷茫。
笔者看到美国加州的一版数学教材,里面有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有2个木匠在建木屋,又来了4个木匠帮忙,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木匠在建木屋?”教材引导学生思考4个问题:①我的目的是干什么?圈出问题;②我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③将我的思路整理成文;④回头检查,我的答案是否正确?这似乎给笔者上了一课:如果学生在做最简单的题时,也能将所有的步骤有条理、有章法地列出来,完美展现整个思维过程,也许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又如,面对“疫情期间小刚要买8只口罩,每只2元,一共要花多少元?如果每4只口罩装一盒,小刚要买几盒?”的题目时,教师不妨问一问学生:“为什么用8×2?要求要买几盒口罩又该怎么处理?”利用问题使思维程序化,学生就会在解决问题时思考:求8只口罩的总价就是计算8个2是多少,也就是用只数×口罩的单价;求要买几盒,就要看口罩总数里面含有几个4,也就是用口罩总数÷每盒口罩的只数,即8÷4=2(盒)。如此一来,自然可以避免“凭感觉”“想当然”列出16÷4=4(盒)的错误算式了。
众所周知,飞机起飞前要滑行一段很长的跑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飞机起飞做加速准备。学生的思维训练同样如此,如果说中年段以后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起飞阶段,那么低年段就应该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滑行阶段,为后续学习提供“加速度”。
二、打破常规,鼓励创新,从“知识取舍”向“知识运用”转变
学生的思维潜能不容小觑,这需要教师大力培养和挖掘。但很多时候,挖掘潜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开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又埋没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时,唯教材和教师马首是瞻,缺乏批判精神。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意识,发展批判性思維呢?当务之急就是在日常教学时,善待学生的错误。
例如,填写计量单位:文具盒面的面积是250(
[关键词]渗透;思维;感性;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84-02
学生考虑问题从“感觉好像是这样”到“一定是这样”的转型和进步,是为了以后的学习之路更加顺当。批判性地反思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策略,提出更科学的教学主张,探索更先进的教育理念。那么就事论事,当学生还在经验直觉分析的路上蹒跚踉跄时,对待问题都满足于“感觉好像是这样”的状态,我们该如何引领学生将判断模式向“必定是这样”的理性形态发展呢?
一、厘清思维程序,在“简单”中做到“不简单”
学生在求知求学的智育进程中,思维形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不断进化的。而在简单思维阶段,学生往往靠直接经验迁移知识以及直观操作经验判断。
例如,低年段学生解决这类题目:有8盒饼干,每盒装有6块饼干,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学生往往都能正确列式,但在新授课结束后,部分教师对乘法原理就不再重视,也不再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用6×8来计算”。因为这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为学生会列式了,就一定是通晓算理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有部分学生是凭感觉列式,让他们分析前因后果,根本交代不出什么,而当学生一直凭感觉做题,一旦感觉失效,就会黔驴技穷,顿感迷茫。
笔者看到美国加州的一版数学教材,里面有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有2个木匠在建木屋,又来了4个木匠帮忙,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木匠在建木屋?”教材引导学生思考4个问题:①我的目的是干什么?圈出问题;②我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③将我的思路整理成文;④回头检查,我的答案是否正确?这似乎给笔者上了一课:如果学生在做最简单的题时,也能将所有的步骤有条理、有章法地列出来,完美展现整个思维过程,也许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又如,面对“疫情期间小刚要买8只口罩,每只2元,一共要花多少元?如果每4只口罩装一盒,小刚要买几盒?”的题目时,教师不妨问一问学生:“为什么用8×2?要求要买几盒口罩又该怎么处理?”利用问题使思维程序化,学生就会在解决问题时思考:求8只口罩的总价就是计算8个2是多少,也就是用只数×口罩的单价;求要买几盒,就要看口罩总数里面含有几个4,也就是用口罩总数÷每盒口罩的只数,即8÷4=2(盒)。如此一来,自然可以避免“凭感觉”“想当然”列出16÷4=4(盒)的错误算式了。
众所周知,飞机起飞前要滑行一段很长的跑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飞机起飞做加速准备。学生的思维训练同样如此,如果说中年段以后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起飞阶段,那么低年段就应该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滑行阶段,为后续学习提供“加速度”。
二、打破常规,鼓励创新,从“知识取舍”向“知识运用”转变
学生的思维潜能不容小觑,这需要教师大力培养和挖掘。但很多时候,挖掘潜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开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又埋没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时,唯教材和教师马首是瞻,缺乏批判精神。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意识,发展批判性思維呢?当务之急就是在日常教学时,善待学生的错误。
例如,填写计量单位:文具盒面的面积是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