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阅读瓶颈 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但长期以来却因“少、慢、差、费”
  而备受批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困惑与无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以求,总想探索出一条途径,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帮助学生突破语文阅读的瓶颈。使教师的作用由“传道、授业、解惑”,转为更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在教学中主要尝试了框架阅读、逆向阅读、立体交叉阅读和比较阅读,希望给令人窒息的语文阅读现状带来一些帮助。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每一类文体都有一定的结构方式,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如议论文的结构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记叙文的的结构框架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说明文的结构框架是“总(简介说明对象的性质)——分(具体说明事物的功能、构造、使用方法等)——总(简要说明重要性或发展前景)”。小说从记叙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小说的特点看,可分为“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我在教学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就是依据框架阅读法,紧抓人物、情节和环境来阅读全文。从梳理情节来了解、分析人物形象,借助对环境描写的分析来理解小说主题。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形象塑造来完成的。而人物的形象又是由激烈的矛盾冲突来体现的。所以,从情节入手来分析人物形象就成了小说阅读的重要方法。小弗郎士的形象就是由他上最后一课前后的心理变化体现出来的。上最后一课前,他上学迟到,喜欢到野外玩,甚至觉得普鲁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这些情节都刻画出了一个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甚至有的糊涂的小弗郎士的形象;而在上了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他此时才明白法语有多么重要,自己对祖国的感情有多么深厚,敌人有多么可憎。而他前后的巨大变化,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他身上的集中体现。
  而环境在小说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始描写画眉鸟的唱歌与普鲁士兵的操练,既是以天气的美好来反衬侵略的丑恶,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结尾提到祈祷的钟声与普鲁士兵的号声,再次暗示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德语就要代替法语,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也将韩麦尔先生爱国者的形象烘托得更加高大。在人物、情节、环境这种框架指导下的阅读,小说的爱国主题立刻突显出来。
  就这样在阅读文章时,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按图索骥,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理解把握。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学习冰心的《观舞记》时,先让同学们观看一段精彩的舞蹈视频,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描绘出自己看到的场面。而将其中精彩的片段在全班交流。
  有了这样的热身,学生对舞蹈既有了感性认识,又在片段练习时有了理性的感悟。这时,再让学生阅读冰心的《观舞记》。学生此时的阅读已不同于以往的被动阅读,他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写的文章与冰心的文章作比较,认真揣摩冰心是如何把这令人眼花缭乱,又让人叹为观止的舞蹈,描绘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的。学生此时是带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作者的谋篇构思,学习作者是如何修饰润色,如何驾驭语言的。而掌握这些,就水到渠成达到了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许多学生在这节课中都收获颇丰,有的学会了运用修辞来描绘艺术作品,有的学会了用侧面描写来衬托事物,有的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语段……
  逆向阅读法很好地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其教学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三、立体交叉式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如在阅读《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东北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故乡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故土沦陷的悲痛之情。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土地的誓言》全文写故乡的优美自然风光,丰饶的物产,赞美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而实际上《土地的誓言》中对故乡的热爱、思念之情,都是为后文自己对着故乡土地发出悲壮的誓言蓄势、张本。所以,《土地的誓言》中表达的感情有赞美、热爱、思念,还有故乡被侵占的悲愤,和为故乡解放而战斗的决心。《土地的誓言》一文蕴含作者的情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所以,在阅读时,应先把握好文章的整体,再了解具体内容。而文中的精彩情节乃至细节是坚决不能忽视的,它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甚至隐含有许多言外之意,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这时,再回顾全文,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深刻,阅读的效果会更佳。
  四、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一)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二)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当然,阅读的方法的还有很多,这些仅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他反映着教师的需要,并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因此教师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的一个突破口,认清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并了解个体差异,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关注和调动达到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教师 价值观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是人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
期刊
为了适应新课改新理念,为了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形势下,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学者,必须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小学生音乐多元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小学生音乐多元素养发展性评价产生的背景和依据  1、背景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实践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科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在有人看来,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掌握多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寻找一种合理的复习方式,把高中历史课本重新整合编排,理清线索,便于把握。首先,引导学生整理线索本,将三本必修课本串联为一体,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大部分。其次,整理小专题,在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中外历名相融合。第三,整理国别史,把三本必修上有关各国的历史汇总起来,使学生对各国发展能够做到整体把握。最后,时间大排行,相关知识按时间排列,便于背诵,比较。  唐诗中有一句“
期刊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养成了一个好的思考习惯,那就是经常深入课堂去揣摩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并从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在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受益匪浅。也愿把多年来的体会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首先,板书设计在教学中没有受到大多数教师高度重视,其实,好的板书是课堂的窗口,它既能体现教师巧妙的构思,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一种教学艺术的美,是教学内在的和外在的美的统一,是教学美的创造
期刊
摘 要:《黎明之前》这部经典的谍战剧是由刘江执导,吴秀波、林永健等主演的一部经典谍战剧,主创人员将关键人物的设定和心理分析引入情节描述时都分别用不同光线和影调做以暗示,仅第一集就用了950多个镜头,多层次的切换,会让观众陷入一种“紧迫”的情绪当中。然而这么多镜头的切换,这么紧凑的剧情变换必然会促成电视剧中照明用光的灵活变化,因此本文将分析本剧用光有何特点、意义,画面影调是如何有何特点和如何变化
期刊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生活中便少了许多责骂、埋怨和勾心斗角。袁静老师首先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并定义为这是“让孩子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以此‘角色’来想象、推断事物发展的可能轨迹的一种学习方法”。  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是新课程实验教师的普遍感受。同时,新课标明确要
期刊
摘 要:面对当前部分中学生惧写、厌写作文的消极现状,结合新教材的再次修订,笔者认为不妨将诗歌教学作为突破口,让学生翱翔在诗歌的天地中,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关键词:诗歌 作文教学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学生可根據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
期刊
摘 要: 苔丝,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既代表着传统,又融合了时代的特点. 本文重点分析了哈代笔下苔丝这个女性形象的心灵纯洁, 性格的坚毅和社会所灌输给她的悲观主义。  关键词: 纯洁;坚韧;悲观;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苔丝,哈代用他特有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一个具有真善美的女性形象,深情地赞美了苔丝的纯洁和善良;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虚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人民助学金的概念、资助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政策、措施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建立人民助学金制度及其运作的必要性及基本设想,再次提出人民助学金主要着眼于这种由国家财政拨款的资助形式,对于先行的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政策中资金问题的解决的意义。从而给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个人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贫困学生 人民助学金  人民助学金制度在我国从1952—1
期刊
新课改以来,很多一线教师反映现在的语文课难教,尤其面对教材中新出现的一些比较“怪”的文章,有些束手无策。而且如此课文的数量还不少,可以列出很多,如《说屏》、《桥之美》、《化石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绿色蝈蝈》、《旅鼠之谜》、《敬畏自然》……。  之所以认为这些文章有点“怪”,是因为这些选文不像传统意义上纯粹的说明文、议论文,说明文不像说明文,议论文又不像议论文。课文行文的思路好像不那么清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