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诗”潜入 润“文”无声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chi7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当前部分中学生惧写、厌写作文的消极现状,结合新教材的再次修订,笔者认为不妨将诗歌教学作为突破口,让学生翱翔在诗歌的天地中,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关键词:诗歌 作文教学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学生可根據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这体现了人文合一的价值取向,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知、情、意、行的和谐成长之中。而语文教材一再修订,高一、二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有关古今中外诗歌教学内容,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广阔的视角来看,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训练应当是以教材为本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将语文训练包括作文训练落到实处。而诗歌是一种灵魂与自然,情感与物境的结晶,将其作为当前语文读写一体教学的突破口将会使师生受益匪浅。
  (一)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对语文的忽略性,消极性,甚至于抵抗性,但诗歌这个板块却是一个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这块圣洁的充满灵气的、五彩斑斓的想象力的土地满怀激情。不可否认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和矛盾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因如此学生在语言的运用和其它方面上存在着不足,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阅读能力。
  在知识爆炸和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是人们立足社会,发展自我的必备条件。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侧重于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量。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数理化等学科的能力训练上,很少去阅读有关的语文读物。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偏废。学校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评估方法也较单一,往往只注重结果,没有注重过程。因此,学生的知识面较狭窄,人文思想逐渐淡化,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通过诗歌这个另类的途径去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国古代诗歌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将这两个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界定它的含义。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显著。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毛泽东《致陈毅》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诗有一特点: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懂,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
  从古诗词过渡到新诗,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跨越。特别是学生在阅读“五四”时期的优秀诗歌时会满怀激情。比如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首激愤的诗,所谓死水,当然是指那时的中国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的否定,“死水”即黑暗,是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只有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才有希望,为了希望必须让丑恶彻底地暴露。让学生在阅读时产生一种联想,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诗人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其体会到语言所孕育的魅力。
  (二)
  既然要用文字来说话,来做斗争,那就必然关系到写作这个问题。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只有作者首先为外物所感,被彻底打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作品。情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会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心灵,只有在感动的天地中倘佯,才能够编织出灿烂的云锦,喷吐出辉煌的光焰。近几年来作文教学日渐走向枯竭的境地,暮气沉沉。多情善感、富于幻想的青少年在这种作文教学现状中被捆缚住手脚,畏首畏尾。题材仓库空空如也,想象天地逼仄狭小,语言形式呆板贫乏,成为目前很多学生作文的共同状况。
  好的文章常常能够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种“意无穷”常常能够使读者产生无限联想、获得回味无穷不忍掩卷的艺术美感,这就是文章的空白效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种空白。诗歌蕴含无穷的魅力,学生在阅读一首优秀的诗词后,所产生的共鸣正是一种写作的原动力,将这种共鸣运用在写作上,所写出来的作品便是一篇有灵魂与激情的作文。且能在诗歌中学会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唐诗中“月”的意象。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②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如《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望月怀远》、《古朗月行》、《嫦娥》……难以尽数,可以说,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若无月意象的沾溉,就没有上述诗题,也使诗人们失去了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空间,诗坛亦丧失一大批不朽的诗作。在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会自然中将这种意象印入脑海中,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发挥优势。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总结其写诗经验时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深刻揭示了语言积累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通过背诵精品,可以强化记忆、丰富词汇、规范语言、积累素材、提高智力、增强敏锐性和洞察力。精品背诵应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倾向,要在加强理解、领悟和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活背;应克服贪多求全的不良倾向,要切实选择优秀诗歌精背;应克服背写分离的不良倾向,要在巧用活用精品词汇、警句、构思、方法、技巧上下功夫背。要做到以精品背诵促进写作、以写作促进精品背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和吸收精品营养,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上,我们要改变一个观点——不要仅仅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可贵的不是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可贵的是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有没有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没有让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作文教学便是如此。
  参考文献:
  ①《诗词津梁》王佐邦著 长征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ISBN 7-80015-736-9I.161
  ②《唐诗中月的意象》 王启民 2004年
  ③《中学语文教学建模》 伊道恩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它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学首先应该关注情感。教学缺失了“情”,便丢掉了感染力,失去了吸引力。  关键词:情感教学 打开学生 心灵钥匙  《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画卷波澜壮阔
期刊
一直以来我的课堂上,除非是诗歌、文言文或者较短的文章,其余的课文通通是自己快速默读。并且,即使课堂上有读书声,也仅限于开始讲课时,后面便一味的分析课文,不再有读书声。  但听了名师们一堂堂异彩纷呈的课,我发现了共通之处,那就是课堂上书声琅琅。于永正老师在“咬文嚼字”中有效朗读,孙双金老师抓住课文关键引导学生体悟式朗读,王崧舟老师设计了学生通读全文、自读感悟、品读文眼等多种读书方式,读出了节奏感、读
期刊
摘要:博物馆是构成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资源,推动旅游业和博物馆良好结合,一方面可以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优势,有效促进地区旅游业良好发展,博物馆收藏的是记忆,传承的是文明,是人民大众欢乐的家园,与旅游活动嫁接起来,一定会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 旅游 健康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其将来能独立面对世
期刊
摘要:从事教师生涯几年之后,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追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希望拥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个性。这样,教师会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水平也将再迈上一个新台阶。如何才能具备自己的教学个性,一方面要多学习,多历练;另一方面要学会在教育科研中求进步,塑个性。  关键词:教学个性 学习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
期刊
摘 要: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他反映着教师的需要,并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因此教师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的一个突破口,认清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并了解个体差异,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关注和调动达到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教师 价值观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是人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
期刊
为了适应新课改新理念,为了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形势下,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学者,必须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小学生音乐多元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小学生音乐多元素养发展性评价产生的背景和依据  1、背景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实践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科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在有人看来,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掌握多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寻找一种合理的复习方式,把高中历史课本重新整合编排,理清线索,便于把握。首先,引导学生整理线索本,将三本必修课本串联为一体,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大部分。其次,整理小专题,在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中外历名相融合。第三,整理国别史,把三本必修上有关各国的历史汇总起来,使学生对各国发展能够做到整体把握。最后,时间大排行,相关知识按时间排列,便于背诵,比较。  唐诗中有一句“
期刊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养成了一个好的思考习惯,那就是经常深入课堂去揣摩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并从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在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受益匪浅。也愿把多年来的体会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首先,板书设计在教学中没有受到大多数教师高度重视,其实,好的板书是课堂的窗口,它既能体现教师巧妙的构思,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一种教学艺术的美,是教学内在的和外在的美的统一,是教学美的创造
期刊
摘 要:《黎明之前》这部经典的谍战剧是由刘江执导,吴秀波、林永健等主演的一部经典谍战剧,主创人员将关键人物的设定和心理分析引入情节描述时都分别用不同光线和影调做以暗示,仅第一集就用了950多个镜头,多层次的切换,会让观众陷入一种“紧迫”的情绪当中。然而这么多镜头的切换,这么紧凑的剧情变换必然会促成电视剧中照明用光的灵活变化,因此本文将分析本剧用光有何特点、意义,画面影调是如何有何特点和如何变化
期刊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生活中便少了许多责骂、埋怨和勾心斗角。袁静老师首先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并定义为这是“让孩子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以此‘角色’来想象、推断事物发展的可能轨迹的一种学习方法”。  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是新课程实验教师的普遍感受。同时,新课标明确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