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5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六盘水市水城县米箩布依族彝族苗族乡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广大农村土地肥瘦不一,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大小流域众多,位于六盘水市南北面的毕节市是北大门,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上游,山川沟壑使水土流失严重,规划治理极其困难。根据我乡地理和土质条件,适合发展经果林种植,经过对农户的培训和专业合作社的产生,通过苦战加实战,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关键词:经果林种植;长防工程治理; 服务三农;有机结合
自国家启动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市县狠抓不懈,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经济果木林作为水土保持主要措施之一,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上行之有效。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果林种植在技术指导、后期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经果林的发展难以形成规模,且效益不明显。水土保持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特别是经果林种植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与旅游开发、休闲度假等有机结合起来,值得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尤其是我们林业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
一、经果林传统种植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果林种植模式。实施“长治”7期工程以前,六盘水市水城县政府和林业部门对发展经果林的主要做法是综合农户意愿、土壤、气候、市场等多种因素初步确定适宜品种。聘请果蔬专家论证品种可行性,与农户和果蔬专家反复讨论和酝酿,达成共识最终确定品种采购。按有关经果林种植技术规范的要求作好初步设计和技术实施设计。对群众开展打坑、施肥、栽植等方面的技术培训。组织群众打坑,待验收合格后再发苗,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栽植。组织果蔬专家对农户不定期的开展后期管护培训。
(二)政府和林业部门在实施管理中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群众缺乏后续管护的积极性。由于经果林见效周期较长,前期费用投入极大,加之缺乏经果林大户的示范带动,所以没有管护的积极性,绝大部分群众让其自由生长,因此经果林长势不好。
(三)在林地内套种高秆作物,导致经果林长势不好。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绝大部分群众在经果林地中套种农作物,由于缺乏必要的水系配套工程,所以套种的农作物都是玉米、高粱等抗旱的高秆植物,造成林农争地争养分,故此影响了经果林的长势。
(四)市场信息闭塞,销售渠道不畅通。受诸多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难以打造出高标准、高规格、集中规模连片的经果林基地,无法吸引水果经销商现场采购和订单销售,加之果农之间相对独立和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无法细化栽植、管护、销售等各工作环节的分工,往往出现从事种植和管理的农户没有精力联系市场,从事水果销售的没有精力管理果园。由于市场信息闭塞,销售渠道不畅,出现成熟水果烂在地上销售不出去的现象,减少了果农的收入,反过来说,也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种植经果林的积极性和管理信心。
(五)群众分散,不利于水保办的组织管理。传统的经果林种植模式是将苗木发给每家每户进行种植,水保办需要面对所有种植户进行培训和管理,一是管理工作量大,水保办人员和精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想管又管不好,想管又管不过来;二是无法从根本上将利益与种植农户挂钩,实现管护重心下移;三是由于种植户之间的思想、观念、认识上千差万别,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每年水保办虽然都花了一定的资金和大量的精力组织农户参观和培训,但效果极其甚微。
二、一字河小流域经果林种植模式效益分析
(一)治理前效益。农户一年内主要轮流种植玉米、萝卜、马铃薯等农作物,以每亩667平方米的土地种植玉米需种子9元,需肥料250元,农药20元,投劳工资150元,平均每亩产粮食300公斤,按每公斤2元的市场价格计算,粮食收入共计600元,扣除种子、化肥、农药、投劳投工的工资等费用外,每亩纯收入人民币171元。其他作物以此类推,一年内在667平方米的土地上通过种植各种作物,可获得纯收入60元。667平方米的土地一年纯收入共计人民币231元。
(二)治理后的效益。农民的效益尤其重要,农民出租土地给大户后,每年每667平方米土地的租金为400元,栽植667平方米土地的经果林农民给打坑、栽植、出售农家肥等可收入660元,一年内种植大户需雇用农民工对经果林进行四次锄草、施肥、剪枝等后续管护,667平方米的土地农民可收入300元,种植大户雇用农民工在经果林中种植蔬菜、中药材等,667平方米的土地农民可收入300元,农民667平方米的土地每年共收入人民币1660元。
(三)种植大户效益。667平方米土地种植的经果林苗木、种植、管护、运输等费(以梨计算)总投资需要1200元,投产后按667平方米的土地产水果2000公斤计算,按市场价折合人民币2400元,纯收入1200元。以此类推,一年在经果林中套种蔬菜、中药材、林中种草养畜等每667平方米的土地可获纯收入1000元。这样,一年每667平方米的土地总的纯收入一共可达2200元。
三、摒弃传统种植转变思想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迈进
传统果蔬种植经营,随着农业发展和市场变化,原有的种植思想和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鉴于这种情况,我乡经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户自发组织进行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共同在市场大潮中发展,实践证明联手发展是成功的、可行的。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帮助下,从整合资源和优势,创造规模经营效益的目的出发,经过充分协调和召开多次会议,大家决定依法成立合作社。现合作社已吸收二十多名果农,果农中有专业种植户、林果经纪人、技术人员等涉及农业种植的方方面面。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现已建成以香梨、香桃、核桃、白桃基地,基地建设面积600多亩,其中梨、桃面积200多亩,每年都有大量梨、桃供市场需求;果农通过自身种植和合作社利润返还可增加收入2000多元,果农生活日益提高。同时又带动了周边的农户进行产业调整,靠种植林果发家致富改变落后的生活状况得到了确切印证。
四、积极开展经果林种植管理技术培训
在县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积极组织农户对经果林种植技术全程培训,从县里请来了高级专家精心讲课,全乡果农代表二十多人参加,认真学习,专心听讲。果农们经过培训后热情高涨,乡林业站还经过种植助民增收示范基地进行讲解和对比,一场别开生面的经果林精细化管理技术现场培训会深入到了果农心中,取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为今后种植增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摘要:六盘水市水城县米箩布依族彝族苗族乡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广大农村土地肥瘦不一,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大小流域众多,位于六盘水市南北面的毕节市是北大门,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上游,山川沟壑使水土流失严重,规划治理极其困难。根据我乡地理和土质条件,适合发展经果林种植,经过对农户的培训和专业合作社的产生,通过苦战加实战,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关键词:经果林种植;长防工程治理; 服务三农;有机结合
自国家启动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市县狠抓不懈,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经济果木林作为水土保持主要措施之一,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上行之有效。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果林种植在技术指导、后期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经果林的发展难以形成规模,且效益不明显。水土保持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特别是经果林种植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与旅游开发、休闲度假等有机结合起来,值得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尤其是我们林业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
一、经果林传统种植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果林种植模式。实施“长治”7期工程以前,六盘水市水城县政府和林业部门对发展经果林的主要做法是综合农户意愿、土壤、气候、市场等多种因素初步确定适宜品种。聘请果蔬专家论证品种可行性,与农户和果蔬专家反复讨论和酝酿,达成共识最终确定品种采购。按有关经果林种植技术规范的要求作好初步设计和技术实施设计。对群众开展打坑、施肥、栽植等方面的技术培训。组织群众打坑,待验收合格后再发苗,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栽植。组织果蔬专家对农户不定期的开展后期管护培训。
(二)政府和林业部门在实施管理中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群众缺乏后续管护的积极性。由于经果林见效周期较长,前期费用投入极大,加之缺乏经果林大户的示范带动,所以没有管护的积极性,绝大部分群众让其自由生长,因此经果林长势不好。
(三)在林地内套种高秆作物,导致经果林长势不好。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绝大部分群众在经果林地中套种农作物,由于缺乏必要的水系配套工程,所以套种的农作物都是玉米、高粱等抗旱的高秆植物,造成林农争地争养分,故此影响了经果林的长势。
(四)市场信息闭塞,销售渠道不畅通。受诸多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难以打造出高标准、高规格、集中规模连片的经果林基地,无法吸引水果经销商现场采购和订单销售,加之果农之间相对独立和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无法细化栽植、管护、销售等各工作环节的分工,往往出现从事种植和管理的农户没有精力联系市场,从事水果销售的没有精力管理果园。由于市场信息闭塞,销售渠道不畅,出现成熟水果烂在地上销售不出去的现象,减少了果农的收入,反过来说,也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种植经果林的积极性和管理信心。
(五)群众分散,不利于水保办的组织管理。传统的经果林种植模式是将苗木发给每家每户进行种植,水保办需要面对所有种植户进行培训和管理,一是管理工作量大,水保办人员和精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想管又管不好,想管又管不过来;二是无法从根本上将利益与种植农户挂钩,实现管护重心下移;三是由于种植户之间的思想、观念、认识上千差万别,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每年水保办虽然都花了一定的资金和大量的精力组织农户参观和培训,但效果极其甚微。
二、一字河小流域经果林种植模式效益分析
(一)治理前效益。农户一年内主要轮流种植玉米、萝卜、马铃薯等农作物,以每亩667平方米的土地种植玉米需种子9元,需肥料250元,农药20元,投劳工资150元,平均每亩产粮食300公斤,按每公斤2元的市场价格计算,粮食收入共计600元,扣除种子、化肥、农药、投劳投工的工资等费用外,每亩纯收入人民币171元。其他作物以此类推,一年内在667平方米的土地上通过种植各种作物,可获得纯收入60元。667平方米的土地一年纯收入共计人民币231元。
(二)治理后的效益。农民的效益尤其重要,农民出租土地给大户后,每年每667平方米土地的租金为400元,栽植667平方米土地的经果林农民给打坑、栽植、出售农家肥等可收入660元,一年内种植大户需雇用农民工对经果林进行四次锄草、施肥、剪枝等后续管护,667平方米的土地农民可收入300元,种植大户雇用农民工在经果林中种植蔬菜、中药材等,667平方米的土地农民可收入300元,农民667平方米的土地每年共收入人民币1660元。
(三)种植大户效益。667平方米土地种植的经果林苗木、种植、管护、运输等费(以梨计算)总投资需要1200元,投产后按667平方米的土地产水果2000公斤计算,按市场价折合人民币2400元,纯收入1200元。以此类推,一年在经果林中套种蔬菜、中药材、林中种草养畜等每667平方米的土地可获纯收入1000元。这样,一年每667平方米的土地总的纯收入一共可达2200元。
三、摒弃传统种植转变思想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迈进
传统果蔬种植经营,随着农业发展和市场变化,原有的种植思想和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鉴于这种情况,我乡经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户自发组织进行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共同在市场大潮中发展,实践证明联手发展是成功的、可行的。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帮助下,从整合资源和优势,创造规模经营效益的目的出发,经过充分协调和召开多次会议,大家决定依法成立合作社。现合作社已吸收二十多名果农,果农中有专业种植户、林果经纪人、技术人员等涉及农业种植的方方面面。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现已建成以香梨、香桃、核桃、白桃基地,基地建设面积600多亩,其中梨、桃面积200多亩,每年都有大量梨、桃供市场需求;果农通过自身种植和合作社利润返还可增加收入2000多元,果农生活日益提高。同时又带动了周边的农户进行产业调整,靠种植林果发家致富改变落后的生活状况得到了确切印证。
四、积极开展经果林种植管理技术培训
在县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积极组织农户对经果林种植技术全程培训,从县里请来了高级专家精心讲课,全乡果农代表二十多人参加,认真学习,专心听讲。果农们经过培训后热情高涨,乡林业站还经过种植助民增收示范基地进行讲解和对比,一场别开生面的经果林精细化管理技术现场培训会深入到了果农心中,取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为今后种植增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